一、老子是人、不是神,是一个博学多才的读书人。
老子是个礼仪专家,也是个文学青年,关于他青春学习的历史记载很少,但是可以想象老子一定是个勤学的人,不然也不会当一个“守藏室之吏”。这个官职就是看藏书典籍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古代书籍不是很盛行,读书人想看到书很难,大多都是借阅,也没有书店,想要看到一些书籍那可是难上加难,老子近水楼台先得月,一饱眼福。人们都看过武侠小说,武侠小说中的少林藏经阁的和尚一般都是相当的厉害,当然这是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范想,可老子是实实在在的读书人,在他的这个馆主之位上,他翻阅了很多的历史资料,从书中领悟了很多深奥的道理,这些道理征服了后来居上的大思想家孔子。老子是人、不是神,为何老子有如此的修为和认知,因为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读书人。因为博学,好学,又有学习的环境和相关的书籍,他才对历史如此了解,对于周礼相当熟悉,不光是这些,自然科学都有相当大的考究,直到公元前年周内部因为王位发生内乱,涉及典藏,也有可能因为很多原因让众多的书籍毁于一旦,老子被罢免,隐姓埋名,流落四方,在去秦国路过函谷关时,写下了字的《道德经》。二、老子一生的成就,一本《道德经》书就够了。
《道德经》刚开始是以老子的名字命名,叫《老子》,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因道可道,非常道开篇,以一个至高的无形悬念进入,折射了一个众生云云的大千世界,万物皆可道,连接了天地人和万物,这和老子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因为他经历周王朝了内乱,也经历了流离失所,古代哲学都以政治和伦理为基础,孔子因为自己的遭遇超越了这种束缚,用进取的思想分析了宇宙万物,成就了至今难以破解的至高哲理之道。而且老子思想中用到了道的真谛,辨证地阐述了万物的对立面和矛盾,世间万物有营养,“有无相生、物壮则老、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等等,都是最朴素的哲理,这比唯物主义辩证法早了很多年,而且老子道的本性是自然的,是遵循大自然规律,并提出人应该适应环境,顺应自然发展,当然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也是一种对有为的揭露和批判。老子和孔子是同一时期的人,他们的思想有着共同点,也有着不同点,但是有一点有一样,都是知识改变了命运,都是在渊博的知识中探究更加深奥的中国文化。孔子问道图
三、老子是众多学家的典范,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千秋万代。
老子的哲理思想和著作《道德经》,对后来的庄子、孔子、孟子等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成为了他们的典范,当年孔子问礼于老子,就让孔子对老子更加崇拜,自叹不如,庄子更是受老子的影响,更加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甚至忘记自己,追求精神世界,逍遥一梦,蝴蝶翩翩起舞。老子拜访过后来的道教老者,称道家的思想是云中之龙,而道家思想的精髓就是老子的思想,唯一区别于老子的就是孔子更加重视“仁”,孟子就不用说了,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者和传播者,对于老子也是很敬仰的。老子是众多学家的典范,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千秋万代,道德和法制一直是不可分割的,在一定程度道德牵制了人的思想,加上法制的约束,人们都有着一种很强的民族凝聚力,也存在着一种更有中国精神的战斗力,在上下五千年里道出了很多的历史,道可道,非常道。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