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老子道德经赏析解读少私寡欲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3/2/10

周更/一篇

原文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苏辙解析

没有圣明、智识是无法了解道的,让圣明、有智识的人来治理天下,怎么会不以道来处理万物呢?但是世人只见到了智慧的肤浅表现,却见不到智慧的根本,以为机巧就能够取胜,于是在道的末流大肆折腾,而百姓不能承受这样造成的损害了。所以说抛弃对圣明与智识的肯定、景仰和追求,民众可以获得百倍的好处。

仁爱而遗弃亲人的人是不存在的,正义而背叛君主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仁义表现为孝顺慈爱,但是到仁义的衰颓的时候,不仁义的人们以仁义的名义去寻求利益,于是有孩子违逆父亲,有父亲虐待孩子,如果把仁义比作车轮,种种乱象都是由仁义的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这痕迹虽然显示了车轮的滚过,却是车轮碾压与排斥的东西。所以说杜绝对仁义的肯定、景仰与追求,民众才能恢复到子孝亲慈的天性。巧,能使事情方便易行;利,能够扶助、促进事物的发展。具备这两者的不一定是盗贼,而盗贼一定具备这两者,所以说远离对机巧的使用和对私利的追逐,盗贼也就没有了。

世人珍视这三种东西,造成天下的不安定是因为这些都是无足轻重的纹饰、装点。有人提倡圣明、智识,有人提倡仁义,有人提倡巧利,都是用肤浅的纹饰来治理。然而天下反倒更不安定了,为什么不返回纹饰的根本呢?使人们的感官清净,内心朴实,减少对自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2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