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有机建筑学派是当代世界重要的建筑流派之一。美国建筑大师赖特(—)是有机建筑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建筑理论就是《道德经》的第十一章。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到美国去拜访他,他问道:“你到美国来的目的是什么?”梁思成回答说:“是来学习建筑理论的。”赖特先生听后把手一挥说:“回去。最好的建筑理论在中国。”紧接着,他就背诵了《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全部内容。他把这一章作为校训,写在自己创办学院的墙壁上。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有着不同的情趣和模式。一般说来,西方建筑由于受到人与自然对立的思想,总喜欢按照人的意愿和需要进行建筑。最明显的如西方园林把花草树木修剪得整整齐齐,人工雕饰之用心随处可见。而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由于受到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的影响,在建筑中更为强调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达到“山色湖光共一楼”的意境。中国的园林建筑中,山巅之处建“阁”,峰回路转之处设“亭”,临水之处造“榭”,通幽之处建“馆”,使各种建筑形式与自然有机地统一起来。园林中的花草树木亦顺其自然,很少人工修剪。中国的各种传统建筑,虽是人工建造,但是顺应自然,因山就势,顺水推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之以为利”;“有”给人便利。在峰回路转之处建造一种有顶无墙,一般只有一间的建筑。这种建筑一般为开敞性结构,没有围墙;顶部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为什么把这一间的小建筑物称之为“亭”呢?要知道中国的汉字除了基本的语言符号功能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哲理。“人”和“亭”靠在一起,变成了“停”。“停”就是停下来歇息的意思。峰回路转之处正是人们游览山川之美一段时间,有点累了的时候;因而恰恰在这些地方建造这种小亭,就是让人小停一下,暂时休息一下,补充体力,养精蓄锐;更好地继续后面的游览活动。真是有点“久旱逢甘雨”的舒适和惬意。因此建造这些小亭,不单单是为了美观;更为重要的是有使人休息的实用价值的。这是建筑的最低层次的物质价值作用。“无之以为用”是建筑具有高一层次的精神享受了。这是外国建筑无法相比的。“江山无限境,都聚一亭中”,“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就是由于亭子的“空”,所以它“有”。也就是使游览者能够把外界无限时间、空间的美好景色都收纳过来了;“收四时之烂漫,纳千顷之汪洋”。二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教化,但是天下的普通人中很少有人能够圣人的这种不言之教的具体内容。寓教于乐,文以载道。这不但是文艺的原则,也是建筑的原则;都是要符合自然的法则。《礼记学记》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家真正尽到保护老百姓的责任,教化老百姓的责任,使大众生活能够过得更幸福更美满,尽到教化众生的责任。《道德经》曰:“圣人行不言之教。”古人云:“故诸圣教,凡所施为,皆有深旨。”不言之教体现在建筑上:就是说中国传统的建筑都有表法的意思,换句话说都有教化众生的作用;这种不言之教时时刻刻起着潜移默化地教育作用。“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意思是溪流在不断的流淌,溪水流动的声音就像十方诸佛的出广长舌相,从中听出一切万法;青天、蓝天、白云,是清净的法身。佛时时刻刻对我们说法,有八万四千偈那么多的妙谛,我们应好好的领会,再传播给别人。《道德经》的“不言之教”和佛家的“溪声尽是广长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传统建筑的教育意义,这种建筑内涵是西方建筑所达不到的,根本原因是西方的建筑理论达不到中国的《道德经》这种高度。可惜的是中国这些传统建筑表达的教育意义很少有人知道;因此很有必要把这些道理揭示出来,让大家明白。(一)大殿譬如说寺院的建筑也都有教育意义。在佛教的建筑方面,供佛的大殿,我们从外面看它是二层,里面看是一层,这都有意义的。从外面看,真俗二谛;里面告诉我们,真俗不二,万法一如。这个意思就是说:外表是有差别,实质是一致的(没有两样的)。(二)弥勒菩萨塑像佛教正规的建筑,一进山门,第一个见到的建筑物就是天王殿,里面供养四大天王——护法神——当中供着弥勒菩萨。这样的供奉方式,使人一进山门,第一眼就看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塑的是布袋和尚像,看他那笑咪咪的样子,就是告诉我们:你想学佛吗?先要笑脸迎人,不能发脾气;发脾气不能学佛,一定要欢欢喜喜。再看,他肚皮很大。‘大’代表什么都能包容,不与人计较。所以也代表(教给我们)平等心、喜悦相——对待任何人、任何事物,心里都欢欢喜喜、平平静静的,不要跟任何人计较。有这些条件才可以入佛门学佛。所以弥勒菩萨面对着大门,告诉来者:要有我这个条件,才够资格入佛门。(三)四大护法塑像旁边的护法,分东、南、西、北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手上都拿着道具,这道具也是表法的。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着琵琶。代表做事情不可以操之过急,要知道‘中道’,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像弹琴一样,琴弦松了,弹不了,紧了它就断了。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就是负责尽职,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能不及,事情才能圆满。东方天王,代表负责任,叫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主持一个家庭的事务,我们叫持家。主持一个公司的事务,是总经理、董事长。主持一个国家的事务,是帝王、是总统。要怎样去做呢?一定要负责尽职。每一个人在这社会上,都有他一份的职责,能把自己本分的职责,尽心尽力做到圆满,这个社会和谐,国家一定富强。持国天王教给我们这个事理。南方增长天王,这是代表日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剑——慧剑(智慧之剑),是‘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的意思。单单把我们职责之内的事情做得很好还不够,还要天天求进步。不进则退啊!时代永远在进步,所以增长天王告诉我们:我们的德行要增长、品德要增长,乃至学问、智慧、才艺、能力都要增长,包括我们的生活水准也要天天提升。你看!佛门不落伍啊!佛门真是讲进步,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他不是跟着时代走,是领导时代走啊。怎样把持国、增长,做得很圆满呢?后面两位天王教给我们实践的方法。西方广目天王,叫我们多看。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着一条龙,有的时候是一条蛇,蛇跟龙都是一样的意思。代表变化!我们常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这个世界现实的社会,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是变化无常,变化多端,一定要把他看清楚,才能够从容应付。龙表的就是这个意思。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一把伞;伞是遮盖。千变万化的世界,种种染污,要防止,不要被污染。所以广学多闻的同时,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要不受染污。要对现实社会能够完全理解,才有智慧、能力,知道应该用什么态度、方法,来应付、处理,才能做到尽善尽美(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天王殿教导我们这些啊!不单是神明,对他烧几炷香,他就保佑你平安哪!那就大错特错了!北方多闻天王,叫我们多听。这就是中国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成就根本的学问,行万里路,就是今天所谓的观光、旅游、考察,到处去看看。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采纳;缺点,我们警惕、改进。我们能够‘舍人之短,取人之长’,来建造自己的社会、建造自己的国家,那这个国家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国家。这叫真正的护法!所以这些塑像供在那儿,是在给我们上课的!你要一看就晓得,并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朝这理想目标精进!能这样做,佛那里是迷信、那里是崇拜偶像呢!(四)栏杆建筑上的栏杆杆是起保护性的作用的,防止人掉下去的。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有表法的意思。它代表的意思是防非止过,它防范,换句话说,就是代表戒律的意思。人不守戒、不守礼、不守法,栏杆就没有了,它表这个意思。大家要想真正在一生里有成就,这一生没有白学,那你的学习要有根底,你没有根底,你不可能成就的。根底是要下功夫的,你不下功夫,你这根永远扎不住。根从哪里下?从读经。读经要选最重要的,就是对治我们现前的烦恼习气。今天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我们要特别著重因果,要深信因果,相信因果报应,“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印光大师一生印送的经书是以《了凡四训》、《安士全书》、《感应篇》这三种送得最多,总共印了几百万册,任何经书都没有这三种书印得多。这三种书,说实在话都不是佛教经典,但是这三种书是学佛的大根大本。我们决定不是说拿这书看个一遍、二遍,没用处;十遍、八遍,一百遍、二百遍,给诸位说,都没有用处。为什么?我们这个烦恼习气根深蒂固,一、二百遍不会回头的。应该怎么念法?一定要自己念上二千遍、三千遍,你人一定变样子。所以,拔除自己的烦恼习气要用这个功夫,你不用这功夫不行。佛菩萨不能救你,救你的是自己,佛菩萨能教给你方法,方法教给你之后,要自己救自己,为什么?念上二、三千遍,这印象深了,起心动念,这圣人的教训立刻就现前,它就发生作用,真正产生防非止过这个作用。换句话说,你自性里面七宝栏杆就建立了。《了凡四训》好,印光大师一生极力的提倡,我们也晓得好,为什么不得受用?不能够像袁了凡那样把整个命运都改变过来,真正在一生当中有求必应,求儿子得儿子;求富贵得富贵;没求寿命,寿命也延长了二十一年。有求必应!为什么你念《了凡四训》,还是这样子这么辛苦?你念的遍数不够!如果你一天念三遍,继续不断的念上三百遍,你看不一样了。你就晓得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要怎么修,修随心所欲,有求必应,不是求不到的,是你不懂理论、方法,如理如法去求,没有一样求不到的。宋代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对怎样读书有着精辟深刻的见解:“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清朝学者吕留良曰:“读书无他奇妙,只在一熟。所云熟者,非仅口耳成诵之谓,必且沉潜体味,反复熟演,使古人之文,若自己出;虽至于梦呓颠倒中,朗朗在念,不复可忘,方谓之熟。盖涵咏熟久,人书相合,习与性成,自能为我所用。”确实如此,被誉为“明初理学之冠”的明朝思想家薛瑄云:“学有所得,必自读书,入读书千熟万熟,时一言一句之理,自然与心融会为一,斯有所得矣。”此时正是《易经》所说的“精义入神,以致用也。”换句话说,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了。如果想取巧,每天在佛面前烧几枝香,磕几个头,供几支蕉水果,就什么都求到了,这是骗人的,那是不如法!所以它有理论,它有方法,你懂理论、懂方法,有求必应。古圣先贤对得起我们,我们辜负了他们,这些典籍摆在面前,不肯去读,不肯认真去读,这是辜负古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2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