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注释(第一章至第三十三章)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能通过“言语描述”出来的“道”.并不是真正永恒玄奥的“道”的本体,勉强起名叫“道”吧。虽然这不是它真正身份和名识,“道”此物,本无名,它是天地开创者;经过人为的命名之后称之为“道”,它代表宇宙最高法则规律。当人不带任何“无欲”妄念,以清净心自定中可体会到“道”之本原的玄妙;当人以“有欲”带着主观能动性,用“思维认知方式”即看到道与万物的精确表现关系。两者名称虽有差异,但是都是指向同一本体,它们同样令人惊叹。都深奥玄妙。是一切宇宙天地奥妙总源头,是一切学问的开始。(另解:无,是天地开始,有万物根缘。常从无形处观察宇宙本原奇妙,常从有形处观察宇宙本原表现)
:从古至今,注解“道可道”何止千家言论,各抒己见各有独论,再多注解也是“道上解道,名上强名”,再多强辩争论,无非拆文断字游戏,不如无为处之,我今不做文饰奇言,只以易理解之直译方式阐述,老子在本章提出道德经最重要核心概念“道”并通过描述道不能言尽,阐述和命名。表达道之深渊玄奥。生于天地前,为万物母和永恒性。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音声]:古音和声的区别单调无节奏的叫声,复杂有节奏的叫音。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观念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观念存在。“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和短互相比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因此,有道的人用“无为”的法则来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抚育万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勋而不自我夸耀。正因其不居功,其功绩就不会失去
;老子通过美丑,善恶等现象对比。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以为朴素的辩证法,深刻和系统阐述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变化,是自然的根本性,无为的主张是不妄为,顺其自然。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民]:上古民字,不仅指民众,多指人类,人们。
:不提倡德不符名的“贤才”可避免人民争名夺利。不重视难得的财宝价值,使人们没有盗取之心;不炫耀引起欲念的事物,使民心不乱,可保社会风气良好。所以圣人之治的法则是净化民众心灵,实现温饱,减损民众争名夺利的心志,使他们身体健康。民风淳朴,无伪诈之智识,无过分夺名利的欲望。这样的话,那些煽动民乱的巧诈之徒也不会乱来造事。圣人以自然无为的原则去治世,天下就会太平。
:老子在本章论述古圣人“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圣人以身作则,以无私无欲人而引导民众抵御过分的欲望,净化心灵,不争名夺利。使民质朴从而安邦定国。关于“不尚贤”:春秋时代,诸侯国疯狂“招贤”,皆招揽以巧诈心智的服务国君的私利之才,他们无视百姓疾苦,只满足政治野心玩弄权术,游走多国,是促成战乱重要帮凶。
古语之“盗”为盗机。人盗天地精华而修,又以善事还人间万物正能量而飞升,才合道之平衡,阴阳补损。此章的“盗”特指人类社会的盗窃行为。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又是那么的无穷无尽。深远啊!就好像是万物的根源宗主,它消磨了自己的锐气,解除了纷扰,不露锋芒;它和顺自身的光辉,混同于俗世尘土。时隐没不见,又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从那里产生的,好像在天帝之前就早早存在。
:本章主要阐述“道”的功用,取之不竭。虚无深远和至高无上。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刍狗]:古人祭祀扎的草狗。祭前精心打扮,用完即随意丢弃[橐龠]:风箱。
:天地不仁(无偏爱,没有情感意识无私无欲)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按大道规律自生自灭。不去干扰,圣人也是没有仁与不仁的偏爱,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风箱一样吗?内部看着空虚但并不枯竭,鼓动起风吹不息。(言多必失)不如守静无为。
:本章讲述,天地对万物,与圣人对待百姓态度都一视同仁,无偏爱憎恨,劝解统治者对百姓不干涉不妄为。应按天道自然无为规律办理。又以风箱比喻政令繁多必扰民。不如慎言行清静才国泰民安。
风箱的比喻,又可以暗喻世间变化,如气之循环变化,动而用之者有,静而藏。好似止息状态。所谓静止是相对的静止。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生育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久的,它是生育万物玄妙莫测的母性总根源。玄妙母性的生育之产门,就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它孕育万物连绵不绝,生生不息的存在。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阐述道是生养天地的根源和伟大作用。古代对“谷”的感觉:山谷中空,能回响能调风,古人认为其有神秘的灵力,中空无物而感应无穷,比喻道的无限妙用。简而言之,人体也似一空谷。如何作用,妙用无穷,皆全靠修炼。
关于玄牝之解。古书言:大海玄牝为海眼,海眼虽小,却滚滚而出。北极则为大地玄牝,会阴为人体生命源泉之玄牝。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能长生地能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其无私无欲,其运行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不将自己的贪念带入局中,将自己的私心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因为这样反而能成就他的自身。
:揭示天地之所能长生,因其“不自生”圣人得民众推崇,因具有无私为人。先人后己的品德。做人亦学之。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样。因水总无私的滋润万物且从不与万物争长短,水按自然法则行事,自高从低流,总处在众人所不喜欢的低洼低位(俗人爱争上游),此品德最接近“道”,有道之善人,甘愿居似水般的下位.心胸似水般深远博大,待人和善可亲,说话善信守诺,为政时能善治理,(更能从民众更低位的态度考虑问题),办事能有发挥特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因为没有带着争名夺利的欲念去生活,所以难有过失。而招来怨疚。
:老子阐述水的品质,哺育万物不争,甘居下位无怨无悔。水的德行接近道,人亦学水处事谦恭退让,与世无争。
居善地(张良自求封留)与善仁,言善信(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唐贞观之治君臣朝风气)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执持盈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过露,锐势难持久。金玉满堂,谁能守住(易招惹盗贼)如富贵后便骄横跋扈,是自留祸根。成就功业,需含藏收敛,急流勇退,不贪名利,招致祸端,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
:物极必反,人过贪,锋芒太露会引祸,适可而止功成身退方合自然。
老子教人处事要谨慎,适可而止。《春秋繁露》记春秋二百四十年之事,竟杀君王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也。恶不绝是所致也。“细恶”是指微小的过错。小则不慎,终酿大祸,以至亡国亡家。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营]:身体血和养分魄:肉身生命力。[营魄];又指灵与肉,精神和形体。
[涤除玄鉴]:涤,扫除、清除。鉴,镜子[玄鉴]:人心灵明澈如镜。
[天门]:指耳目口鼻等感官。
[开阖],即开关,动静、变化和运动。
[畜]:养育、繁殖。
:
精神和形体合一守道,能不分离吗?
聚集精气达到最柔和,能像婴儿一样柔顺吗?
洗清杂念尘欲,心如明镜观察自己,能做到没有瑕疵吗?
治国安民,能遵行自然无为规律,而不乱来吗?
用人眼耳鼻舌身意感官与外界接触,能不被诱惑污染,而做到守朴宁静吗?
拥有通达四方的高智慧,可以不依仗才智玩弄权术和机心吗?
让万物自然生长繁殖,产生且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它们(领导人民而不是独裁主宰),这才是最高境界最深远的“玄德”。
:人修身需完善修养需形神合一,淳厚质朴。去伪存真,心如明镜。小到个人修身,大到治国亦效法天地以合自然而清静无为。
关于“养气”:世传炼气术有多种。春秋战国,养气修炼早盛行。佛家有天台宗止观,数息随息,后传入日本为合气道,武士道的基础,藏密则修气脉明点。其共同点皆心气合一,若专气致柔自然清静如婴儿也。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构成。数取法月数。
[毂]: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埏植]:埏(调和)植(土)调和陶土做成装饮食器皿。[户牖]:门窗。
:三十根辐条共用一个轴,而插轴之孔,才是车的关键有用之处。用粘土做成器皿,内部中空,才可盛放东西,亦是器皿有用之处。建房有门窗四壁则中间空无,才是房屋有用之处,亦能住人。所以事物由“有,无”“空,虚”构成。相对的“有”之所以能给人以便利,因为相对的“无”发挥了“有”的作用。
:老子以各种比喻来阐述有和无的作用。重点描述常被忽略的无对事物起的关键因素。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爽]:味觉出问题[畋]:打猎[妨]:盗窃(损害)。
: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必定眼花缭乱,视觉迟钝;过分追求声音的享受,必定听觉不灵;过分追求味道的享受,必定食不知其味,味觉丧失;过分放纵地骑马打猎等玩物丧志活动,必定内心疯狂;过分追求金银珠宝,必定使人失去操守而去盗窃(有盗心易迷心性)。圣人不为外在声色犬马感官所诱惑,只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追求内在朴素恬淡,所以弃前者而取后者。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得宠或受辱,都像受惊一般。重视大患,就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什么叫作“宠辱若惊”?宠爱是卑下的,得之常感心惊不安,失之惊恐万分。这就叫宠辱若惊。什么叫作“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会有祸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若无我的躯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把天下看得和自身性命一样宝贵的人,才可把天下重担交付于他;爱天下和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的人,才可以把天下的责任托付与他。
:本章是老子将修身观、治国观相结合的论述,讲述如何对待荣辱,如何对待自身的问题。提出“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重要观点。
老子以有身为患,奈何后人,贵以身修?实为借假修真!人之修炼,以身当身,以身无身,以患为患,以患非患。虽不可执着身,又不可忘身。所以,紫阳真人说:何苦抛身又入身。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夷];平坦无碍[希];非无声,人耳范围所不到之大声[微];细小到感官不能触。
[绳绳兮];连绵不断[道纪]:道的纲纪,法度
;看,但看不见,叫夷;听,但听不见,叫希;摸,但摸不到,叫微。此三者不能用普通感官把握而区分,所以混沌一体。它上面不显得光明,下面也不显得昏暗,连绵不断不可名状,又回归到无形的状态。这叫无形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叫恍惚。迎着它,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不见它的背后。根据太初的“道”的规律来驾驭现在的事物。能认识宇宙的起始,就叫“道”的规律。
:描述道的玄妙无穷状态,只要把握道的规律便能驾驭万物。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豫]:古象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兮];迟疑慎重。[涉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犹]:犹猢,猴属,性警觉时刻四望,常上树下树折腾。形容警觉、戒备。
[俨兮]:庄严、恭敬[涣兮]:形容流动的样子[蔽而新成]:去故更新。
古代之“士”非专指读书人,专指学问渊博与德行修养至极致之人。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不能完全理解他的高深,只能勉强形容他: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邻居监视(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座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在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未加工的原木;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在安静中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大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前面是老子对上古有道之人的品质描述。可照鉴今之修行者真形。今日之红尘俗世烟火味尤重,物欲横流,人多好名利,修道人能否在浊世以静心而清,由清而安,再由安而徐动,且生生不息,阴阳调和而恒也。今世,人人唯以功成名就,浮躁而快行。而浊以静,静徐生,用以养神。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芸芸];茂盛的样子[没身];终身[笃];顶点[常];万物运动规律。[容];包容,宽容。
:进入虚无至极的意境,安守静之极点。万物无时不刻都在变化,我在观察它们因果循环往复生死之道。那万事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本根叫做清静,清静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生命才了解万事万物变化的大道自然规律,认识了大道自然规律才算“明”,不懂大道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会出灾凶。认识大道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容的,无所不容就会坦然公正,公正能周全,周全才符合大道自然的“道”,符合大道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老子通过深刻的观察万事万物生老病死,循环往复。论证自然规则对万物的作用。希望人们知天知命,保持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吾以观复”有佛家观“本来面目”之意!明心而见性。从修道角度理解,归根之法,是唯求静。静深而入清虚。如何静之极?道藏曰: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归根之后,便不生不死,恒常在。这便是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既明道。常人不知归根横常,迷失本性,故妄为而多凶。知其恒常而后能“容”天下,更能“公”而无私,为王为天,合大道自然。从古至今,释道儒修行无由静而始,由静而兴,由静而成。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上等的统治者,人民感受不到他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称颂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乱发政令,功业成就后,待创造美好的生活后,民众会认为“我们本来的生活就如此啊。”
:老子将统治者分为四个层次,他最推崇无为而治。不对百姓妄为,干涉和压制。连百姓都不意识到他的存在。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显出忠臣。
;老子认为统治者过分推崇仁义和孝慈等儒家信条,并不能体现他们实施道德教化,反而映射大道废弃的现实,如处在民风淳朴社会,人人都俱有仁义,何用提倡?因此,统治者需从源头解决问题,勿做表面文章。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圣]:此处的“圣”特指以诈巧智能之辈,非“圣人’之圣。
:绝弃伪装成“圣智”的俗世心机,阴谋家“伪智”。民众才可得百倍好处;抛弃提倡假“仁”和假“义”,民众方不图“仁义名声”回归人性孝慈本身;抛弃伎巧和贪财谋利的现象,盗贼自然消失。(圣智、仁义、巧利)这三样东西如果都成了世人用以伪装和修饰之物,用之则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正面指出)使人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即保持纯洁质朴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所谓虚伪(圣智礼法的)华而不实的伪智,就没有忧患了。
:老子提出治国应杜绝虚伪的“假仁假义”不做形式上表面文章,少私寡欲民众才可以归真。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多以提倡假仁假义为口号,希望民众愚忠自己,非从民众自身考虑。是以《礼运》曰: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仁去其贪。春秋时代,顶着“仁义之名”的谋士多以诈术伪智事君子献策治国。常引发战乱。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昭昭]:高明[察察]:精明[闷闷]:笨拙[母]:生我者。本来面目,道之境界。
[唯]:诚恳接受,是的[阿]:不论对错都拍马屁说是的[未孩]:不会发笑声。
:诚恳接受别人意见和以奉承为目的而接受别人意见,相距有多远?善与恶的观念,相去有多远?人所顾忌的,不能不顾忌。这风气自远古以来就这样,没有边际和尽头。众人的生活都希望熙熙攘攘、兴高采烈,舒服自在,像参加盛大的宴会,如同春天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守淡漠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笑声。疲倦闲散啊,像浪子没有归宿。众人的生活都显得富足有余,而我总是显得缺少了什么。我真是有颗愚人的心啊!众人都爱显得高明,只有我表面暗昧糊涂(但心中明白);众人都显得精明,唯独我显得平凡笨拙。恍惚啊,像大海宽阔包容;恍惚啊,像急风无处停留。世人都有功成名就的目的,唯独我貌似顽固有个性又糟糕又无人生目标,随遇而安。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道”。
:以有道人与俗人对比,阐述有道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信念。
真正有道人,存唯去阿,反求诸己。以人心之浅断善恶之深,难定标准。而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其理深。人之处世,必遵人间法则,少惊骇世俗,忌以怪异人。免常人排斥,后患无穷。和光同尘,外合大众,内修善法。“若无所归”,似“君子不器”真君子不归任何类型,任何范围加以界定。以示道法莫测。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孔]:既大[窈]:深远[冥]:高大[阅]:认识[精]:最微小极微的物质实体。
:大德的形态,由道所决定。“道”,无清晰实体。它是那样恍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恍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深远高大啊,其中却蕴藏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可以信验的。从古到今,它的名字永不消失,根据它才观察万事万物初始。我怎么才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道”,虚无缥缈又真实存在。道在恍惚中,通过象,物精,信来表达。道虽以人的层次无法全面认识,但确实真实存在。春秋时代,没有唯心唯物的说法,“物”相当“这东西”不好归纳不好总结,勉强指一种事物的代名词。“恍惚”不是指迷糊心散乱。而是心性光明自在的境界。打坐由静入境界可见道。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曲成]:处事圆融,灵活,周到[枉]:纠正。
[自见]:自持主见[自是]:自以为是[自伐]:自我表扬[自矜]:骄傲自负。
:处事圆润灵活转弯便能做的周全。弯曲,经过纠正便会伸直。低洼便会充盈,陈旧则会更新,少取就会多得,贪多则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管理天下的范式。不自持主见,反而明智;不自以为是,反而是非彰明;不自我表扬,反能得到功劳;不骄矜自负,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带贪欲的“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能是空话呢?它确实能使人保全。
:以自然界万事万物存在,对立与统一的相辅成,相转化的辩证关系来说明人如何修身及与社会相处。《易经》言:曲成万物而不遗。“曲成”指天地万物生成变化之形体曲线,是迂回曲折,无往不复.人做事需刚柔兼容并蓄、灵活。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长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少言政令少扰民”是合于自然的。所以再大的台风刮不了一个早晨,再大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长久,更何况人呢?所以,按“道”的规律办事的人就合于道,按“德”的规律办事的人就合于德,按“失道失德”的方式办事的人就合于失。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诚信不足,就会不被信任。
:狂风暴雨都不能持久,任何违背大道自然的行为也都不能长久存在。遵自然规律则有益,违背自然规律则有祸。统治者应顺自然而无为。注:台风过境,多夜半而来,不超过24小时,次日12点前必会减弱。而暴雨,特指夏日雷雨,常见的雷雨天一般不超3小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站立,反而站立不稳;大跨步快走,反而走不快;自逞已见反而不明智;自以为是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用“道”的角度来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绝不会这么做。
;自我表现。自我夸耀,自以为是,自高自大不可取。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寂兮寥兮]:无声无形[域中]:宇宙之间[逝]:永远向四面八方伸展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前就已存在。无声又无形,寂静而空灵。不依靠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称呼为“道”,再勉强给它起名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源。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法任自然无为。
;道为万物本源,存在于开天辟地之前。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为何人亦大?《易经》所录,参赞天地之化育。人因天地变化而开创的智慧叫“参赞”。天地人,三才互补互为盗机!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辎重]:行李,粮草营帐后备被统称[荣观]:贵族玩乐地方[燕处]:安居。
:稳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有道之人终日行事慎重,不离“道”的规律,像军队时刻不离后备辎重。有道的人虽可以享受奢华的生活,却能安然处之并不沉溺。为什么大国君主还以轻率躁动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宰。
:统治者不能轻率浮躁,脱离根本,否则后果严重。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筹策];竹制计数器[关楗];关锁门户器具[绳约];用绳捆[袭明];聪明不露。
:善于行走之人,不留痕迹;善于言谈的人,话语间不留破绽;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竹码计数;善于关闭(关门)的人,不用门闩而无人能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结而无人能解。因此,圣人常善救人,在他眼中没有被遗弃的人(废物);圣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在他眼中没有被废弃之物。这就叫做聪明而不露的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不善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们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用于借鉴的凭资,虽然自认为聪明,其实是大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圣人无为而治处事,无谓善恶,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师若高超,因材施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知道何为雄强,却安于雌柔,甘做天下的溪涧。甘作天下的溪涧,永恒之德不会离失,回归到婴儿般纯真柔和境界。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甘做天下的范式。甘做天下的范式,永恒之德不会有差错,回复归无极状态。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微,甘做天下的川谷。甘做天下的川谷,永恒之德才能充足,返璞归真。真朴的道分散成万物,有道人用之,能成为各种事物的主导者,事物都有对立和统一面,懂得有无,利弊。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利则行,害则罚,过则停,完整的制度(智慧)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处事保身明智之道,知雄守雌。知荣守辱。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羸];瘦弱[甚];极端[泰];过分行为[或载或隳]:或安稳或危险。
: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暴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是神圣之物,不能强行获得,不能强暴而用力把持。强行获得就会失败。用力把持就会丧失掉,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强暴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稳,有的危险。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分的措施。
:统治者应重事物自然发展规律,去极端的奢华和过度行为。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果]:达到目的结果[矜]:自大[伐]:夸耀[强]:逞强[已]:亡。
:依“道”的原则辅佐国君之人,不以强暴的武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必会得报应。只要军队驻扎之地,都会荆棘横生;战争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因此,善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目的就适可而止,并不以兵强而好斗取胜。达到目的也不要自大,达到目的不夸耀,达到目的不骄傲,要把以战争手段而达成目的之行为,当成是因为无奈而“不得已为之”才行。成功后也不可逞强。一旦事物过分强壮了,必会走向老化。这说明穷兵黩武的行为,并不合“道”的,不合“道”的,必会自取灭亡。
:穷兵黩武招致报应,有道者非武力征服天下.既便不得不战,战胜也不能骄傲炫耀。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精兵利器是不吉利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之人不用它解决问题。有道君子平时居处以左为贵,用兵打仗以右为贵。精兵利器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才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即使打胜仗也不要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是把杀人当乐事。凡事把杀人当乐事之人,就不可能在天下取得成功。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恶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副将军居于左边,正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把用兵打仗当丧礼来看。战胜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处理后事。
:精兵利器是不吉祥的,勿以战争为美。有道人不会用来解决问题。即使不得已而使用,也当丧礼对待。因为战争总会导致伤亡。中国古代社会是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左右及位次的尊卑无时不体现在帝王将相以及百姓的生活中。先秦时,古人的观念大体是:左主吉,右主凶。即在正常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以左为上为尊,以右为下为卑,君子贵左,吉事尚左;而在丧事、军事等所谓凶事活动中,则以右为上为尊,以左为下为卑,用兵贵右,凶事尚右。这是因为古人在天道观领域持有天道尚左、地道尚右理念。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宾]:服从[不殆]:没有危险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小的不可分辨,但天下没有谁能使它臣服。侯王若能遵守“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自会归从于它。天地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须指使命令它,它就能自然分布均匀。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设置各种制度和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名分既有,就要有所制约,知道制约且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都臣服。
:统治者如能守道,无为顺自然,合天意。百姓会拥护他。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强行]:坚持不懈
:能了解、认识别人是机智的。但是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高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但是能克制自身弱点才算真正强者。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坚持不懈的人很有志气。不失本分(根基)的人能长久不衰,肉体虽死但精神永存之人才是真正长寿而永恒的。
:道德修养要旨,多自知,自胜,才是完善人格最高境界。
本文作者:郑耀东,曾就读中科院心理所,资深文化策划/制作人,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工作经历丰富,行业涉猎广泛,在影视编剧,音乐制作,心理学,传媒行业均有建树。常年义务进行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一线公益活动,参与研发公安部某所“网络追逃系统”“司法监所情绪监控”项目。目前担任中华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唐卡公益基金高级顾问,中国新闻日报网特邀专栏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2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