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我国传统国学之经典,人人必读之书。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受到启迪,甚至可以因此触及我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流往来之大概。古之所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者亦不过是明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道理。明此“一”故能知天地之造化而晓万物之道理。勤而行之所以能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抛开《道德经》这些玄之又玄的一面不谈,从当今社会上的种种怪诞荒谬之人事看来,你我都迫切需要德的滋养。明德可以近道,哪怕无志于道的人,只要遵德而行也可以远离忧患,事事顺遂。此所谓“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希望以此文找到志同道合之人,也希望此文能够帮助到同我一样的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小白,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将道德当作自己的信仰来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里写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以及理解它的思路,以期能够帮助到同我差不多的小白同时也希望有内行高人来为我等小白指点迷津。
原文第一章(传世版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就不贴上来了,只要你想知道哪里都有。只是这些译文都有一个共同点——很直白,纯粹的以字译字。无法表达出道德经的深奥大道。这样的译文不能说是错误的,由于道德经的难以理解,这样的方式反而是最恰当的,虽然没有什么启发性的思维但是也不会误导大家的思路。
一,关键段落,关键字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任何一本书都适用于这条准则。书读百遍的目的是为了找出书中的关键。理解了书中的关键之处也就明白了作者的思路,或者是它的中心思想。从而使我们受益于书中的道理而能够学以致用。
《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多言,从中找出关键段落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从每一章中找出关键字句。第一章里,我将其划分了四段或者说是四句,按照以往的思路来解读的话,第、句应该划分为关键句。但是由于它的难以理解,我们无法从这样的关键句中得到帮助,所以对于第一章关键句的确定就不能以“关键”的本义来寻找关键,而应该用已知求未知的方法来确定关键句。就是说,第一章中我们应该用第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作为第一章的关键句。
二,解析关键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关于无、有,我会另作一篇详解)简而言之,无是道之用的积累,有是道之用的发挥。它们的本质就是大道的运行。只不过在大道的运行过程中,老子对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阶段所表现出的特点给出了“无”和“有”的定义——道无与道有。
接下来第句中则给出了认识它们的方法:无,观其妙;有,观其徼。用“妙”字来形容无,用“徼”字来说明有。感受一下老子用词的精妙,景仰之情真的是油然而生。妙和徼是第句的关键字,用来说明无与有的特点。妙:奇巧,神奇。徼:边界。无,奇妙无比;有,无所限制。再结合上一句来理解:(无)大道的作用,奇妙无比;(有)大道的作用,在天地间可以无所限制的发挥。
三,解读第一章。
从、句的理解中就会发现第一章的重点并非十二个字,而是六个字:“道可道,非常道。”这三个“道”字有两种意思:第一个道就是玄妙无比的大道。剩下的两个道,众说纷纭。如果要正确的解读这剩下的两个道字,我们需要考虑到当时的用词习惯。在春秋时期,道就是道路的意思,既没有说道的意思也没有道理的意思,那么“名可名,非常名。”也就不能理解为道的可道和不可道。因此,“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应该划分为两句。而“名可名,非常名”则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名”字也有两个意思:①定义,起名字。如: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②描述,说出。如:不可名状。
如此,对于第一章的译文我的理解就是:
道可道,非常道:大道,有一条途径可以认识它。这条途径不是唯一的。
名可名,非常名:用一个称谓来说明这个方法,这个称谓也不是唯一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初生时称为无,万物生发时称为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从无的理解中领悟大道的奇妙,从有的认识中领悟大道的边际。无和有本质都是大道,只是称谓不同而已。它们都很深奥,是洞悉一切奥妙的门径。
《道德经》中的很多词语晦涩难明,使得现代人理解它们时很容易将古今之义混淆从而导致理解上也似是而非。我们理解它时要学会换位思考,放空内心中现代的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方法,毕竟古人在认知这个世界这片天地时是没有“科学”这种观念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3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