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专科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我们用周天子“密文”(以下简称“密文”)解读了《帛书·老子》第一章的前三句之后发现,“真正的老子”与我们以往所理解的“老子”是完全不同的。在我们以往的认识中,从司马迁开始,都认为老子是反对“礼”的,而“礼”又是孔子儒家的核心。所以,在历史上,就把“老子的道家”与“孔子的儒家”划分为完全不同的二家,甚至是对立的。用常规汉字字义解读通行本《道德经》的“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又坐实了老子与孔子在认识上的对立。相信看过本专栏前面文章的网友已经知道,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完全是因为古人不认识“密文”造成的。通行本《道德经》就是王弼在不认识“密文”的情况下,用“通假字”通假出来的、挂着老子名字的另一本书。而用“密文”解读出来的《帛书·老子》第一章,老子对“礼”有着异乎寻常的详尽论述。就以本专栏目前的解读进程来看,老子对“礼”已经进行了很详细的描述。整个“心智系统转换”练习被老子分为四个阶段:“禮”、“義”、“仁”、“德”。其中,“禮”是最为基础的“入门”阶段的练习,只有把这个基础的“入门”练习练好了,才能进行后面的练习。老子对在“礼”这个“入门”阶段,所要练习的关键,也非常生动地用“密文”的“乱”字描绘了出来。这个在“入门”练习中的关键就是:练习者要体验到“感知的主体”自身的“劲”,体验到这种“劲”,“感知的主体”就能开始练习向“隐性世界”回归。其实,老子通过这个“乱”字,为人类揭示了人类所有修行的“入门”诀窍:找到“感知的主体”自身的“劲”。若找不到这种“劲”,人类的任何一种修行都不可能入门。而要找到这种“劲”的练习方法,就是“礼”。老子在讲完“夫禮者,忠信之泊也”之后,又专门写了后面这一句,对“礼”字进行了更深入的讲解。因为甲骨文“礼”字本身,就包含着让练习者体验到这种“劲”的具体实操方法。请看原文:帛书甲本:〔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帛书乙本: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王弼本: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始。一、“前”的“密文”字义分析上图,是甲骨文“前”字。甲骨文“前”字的造字,采用的是内外结构。甲骨文“前”字的外在部分,是个甲骨文“行”字,表示的意思是:在“隐性世界”中的“系统”。在这里,这个甲骨文“行”字,用来表示“‘隐性世界’的方向”的意思。甲骨文“前”字的内在部分,是上下结构,请看上图。我们先来讲下边的字符。下边的字符,是个甲骨文“同”字,甲骨文“同”字表示的意思是:“显性世界”。上边的字符,是个“向上走的脚”的图示,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向“隐性世界”回归。内在部分所表示的意思是:“感知的主体”从“显性世界”出发,向“隐性世界”回归。甲骨文“前”字的“密文”字义是:“感知的主体”开始从“显性人体”中摆脱出来,向终极目标“隐性世界”进发。如果大家看过我们解读“乱之首”,一定会发现,“前”的“密文”字义,不就是“乱之首”吗?没错,两者的含义是一致的,“前识者……”这句本来就是老子用来强化前句“夫礼者……”的,老子在这里用“前”字,是为了更详细地解释“礼”字。请看上图,甲骨文“禮”字下半部分红色字符,就是甲骨文“前”字表示的意思。这部分红色字符,其实是甲骨文“立”字的变化字形。而甲骨文“立”字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感知的主体”已经开始从“显性世界”中摆脱出来。换个角度讲,就是“这个人开始入道”的意思,这个意思与甲骨文“前”字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二、“识”的“密文”字义分析上图,是金文“识”字。金文“识”字的造字,采用的是上下结构。金文“识”字的上右部分,是“二把兵器相交”的图示,表示的意思是:二把金属兵器相互碰击以后发出了声音。金文“识”字的下左部分,请看上图,是个甲骨文“音”字,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感受二把金属兵器相互碰击以后所发出的“声与音”中的“音”。这里我们要来普及一下甲骨文中“声响”与“音”的区别。上图,左边是个甲骨文“言”字,表示的意思是:嘴里发出的“声响”。上图,右边是个甲骨文“音”字,表示的意思是:在嘴里发出的声响背后的“音”。这里普及一下“密文”的造字原理,在相同的字形中,多加了“点”的字形,比如上面的“音”字,表示在“隐性世界”中,而不加“点”的字形,则表示在“显性世界”中。认识甲骨文“言”、“音”二字,需要涉及到“重叠结构世界”原理。“重叠结构世界”原理就是:“完整的世界”由二个不同性质的世界同时重叠存在,任何在“显性世界”中的事物,TA的主体都在“隐性世界”中,所以,在“显性世界”中的“声响”的主体,就是在“隐性世界”中的“音”。在《庄子·齐物论》中,专门用“人籁”、“地籁”、“天籁”来说明:“人籁”、“地籁”都是在“显性世界”中的“声响”,TA们的背后都有“天籁”存在,“天籁”就是“音”。所以,金文“识”字中,用了一个甲骨文“音”字,表示的意思是:去感受二把金属兵器相互撞击以后发出的“音”,而不是“声响”。一个人听“声响”与感受“音”,是二种完全不同的感知模式。听“声响”,用的是耳朵的“听觉”感知模式,这种感知模式是“外在”的感知模式,而感受“音”用的是“内在”感知模式。所以,金文“识”字表示的意思是:“内在”感知模式。老子在这里用金文“识”字,说明上图“礼”字中的红色字符。这个红色字符是个“口”字,表示“感知的主体”。老子用金文“识”字告诉我们,这个“感知的主体”在“礼”的练习阶段,已经是在用“内在”感知模式了。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讲,也可以据此来判断自己的练习效果,看看自己是否会感受“音”了,学会感受“声响”背后的“音”,就说明你会用“内在”感知模式了,这样,你的练习就有一定收效了。东西方文明的起源阶段,东方的黄帝与西方的毕达哥拉斯,都发明了乐器,发现了乐理,这不是偶然的,“音乐”训练是最好的“内在”感知模式的训练方式。大家是否发现,老子在这里对“礼”字进行了极其详尽的图解,是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进行解释,我们如果不学“密文”字义,老子这些详尽的心血、心思就都白费了。“前识”的“密文”字义就是:在“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第一阶段,练习者的“感知的主体”的感知方向,一定要扭转,从感知“显性世界”转向感知“隐性世界”,经过这样的扭转,感知模式也会发生改变,从“外在”感知模式转向“内在”感知模式。那么,用“内在”感知模式,能感知到什么呢?我们将在文章里,为大家解读“道”与“华”二字。大家先想一下,“道”、“华”对应的是甲骨文“礼”字上的哪二个字符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3540.html
上一篇文章: 这句成语,一用就是2500年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