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以“道”为核心思想的宗教,“道”最早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提出来的,因此,老子在道教被称为太上老君,为道教祖师之一。现在的大多数道教派系都源自于老子。老子最伟大的著作是《道德经》,他在《道德经》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提出了“道”的概念。
《道德经》对道教的贡献只是提出了“道”的概念吗?当然不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另外三个重要的理论,被道教奉为思想核心。
一、自然
无论是老子还是现在的道教,都崇尚自然之道。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这句话阐述了宇宙的属性和天地间的真理,即万事万物都遵循“道”的自然规律,不可强行改变,也不主宰万物。
道教把自然之道奉为思想核心之一,在做事上讲究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强行改变别人的意志,也不干扰事情发展的趋势,进而将自然之道引申为顺势而为,做事为人因势利导。
在生活上,讲究亲近自然,许多道士都在深山中的道观修炼,自古以来,道士都将有山有水之地奉为宝地,并长期在此修炼。在行为上,道教讲究与自然相互融合,和谐相处,他们不推崇改造自然,崇尚与自然融为一体,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这就是自然之道。
二、清静
清静是一门学问,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致虚极,守静笃”。我们只有做到清静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如果做事百般浮躁,什么事也做不成。对于道教而言,修行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克制欲望,人有了欲望就会“擅动”,动就会被欲望左右,被欲望左右还谈什么修行呢?
对于克制欲望,《道德经》中的清静是最好的法宝,唯有静能制动,做到“致虚”,才能“守静”。老子为了让弟子在大道与欲望面前意志坚定,还著有《清静经》,如果道士被世间的繁华扰乱,会通过念经使自己的心清静下来。这是清静。
三、无为
我们知道,老子的治国之道乃“无为而治”,老子强调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而无不为”,即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这与上文的顺势而为很像。老子治国讲究顺应大势而为,在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其他为了一己私心而做的事坚决不做,这便是无为而治。
无为是道教核心思想之一,他们认为,有“道”的存在,万事万物自然在既定的轨迹上发展,自己不必多加干扰,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而且自己也要效法天道,顺应自然,化有为为无为,这才合乎“道”。这就是无为。
《道德经》是道教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许多人生哲理等待着我们探寻,其中自然之道、清静之道和无为之道是道教三大核心思想,也是《道德经》的三个要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4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