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译文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2/6

1、道生之,

译文:

(万物皆产)生于道,

简析:

由下文的“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可以判定,本句中的“之”字所代指的乃是“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记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逆推之,则“万物生于三,三生于二,二生于一,一生于道”。所以说:“道生之”。

2、德畜之,

译文:

畜(养)于德,

简析:

有些版本的《道德经》,把“畜”写为“蓄”。“蓄”是“畜”的加旁分化字。

当“畜”被用为动词时,与“蓄”字音义皆同,意思为“畜养”。并不仅指“畜养”牲口,还可指“畜养”人。例如,《说文解字》对“孝”释义时即说:“孝,善事父母者。《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孟子·梁惠王上》中则记载:“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万物生存于世间,俱皆受到“德”的“畜养”。此“畜养”的过程,在民间俗称为“积德”。道家修炼学称:“德即是得”。万物生死轮回的去向,只在于“积德”的多寡。“德行”高的人,将有资格“成仙”;而“缺德”的人,则难免堕入“地狱”。

3、物形之,

译文:

(得)形于物,

简析:

《庄子·天地》中记载:“物成生理谓之形”,《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载:“形者,生之具也”。

万物皆“生于道”而“畜于德”,然而“道”与“德”俱皆“无形”而不可见。故而以“有形”之万物而显示“无形”之“道德”。“道德”水平达到“人”的境界,则其形为“人”;“道德”水平达到“畜生”的境界,则其形为“畜生”。现代宗教理论中的“轮回”之说,依据即在于此。但世人在“今世”投胎之后,俱皆丢失了“前世”的记忆而不信“轮回”。这种忘却“前世”的现象在现代宗教学里被称为“隔阴之迷”。

产生“隔阴之迷”的原因,在中国民间有两种典型说法。第一种说法是,“鬼魂”在离开前世时喝了“孟婆汤”,此“孟婆汤”又被称为“迷魂汤”。第二种说法是,此世降生时,王母娘娘在婴儿的“囟门”上糊了一把泥。

在修炼学里,关于“隔阴之迷”的现象也有两种典型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元神”在投胎入世的瞬间,即“性命”相分离,“性炁”居于“性宫”而“命炁”落入“命宫””。第二种说法是,人的“元神”在投胎入世之时,消耗了太多的能量,以至于“元神”一直处于沉睡的状态,唯有通过修炼才能唤醒。以此可见,投胎非但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而道家的内丹术,正是要“性命合一”,正是要“唤醒元神”。

4、势成之。

译文:

(功)成于势。

简析:

有些版本的《道德经》,把“势成之”这句话中的“势”字写为“热”。“势”与“热”是同源字。无论“势”字还是“热”字,都可以采用现代物理学术语“能量”来解释。现代物理学里,有“热能”与“势能”的术语。在道家思想里,“道”的本质是“炁”,“炁”即是“能量”。也就是说,作为万物生命的本质的“元神”,即是“能量体”。

“生命”的过程,在消耗“道炁”的同时又在积累“道炁”。积累“道炁”的方法,在道家修炼里被称为“服炁”。当“道炁”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产生“势能”。此“势能”,正是万物造化的“能量”来源。

道家“内丹”修炼的过程,即是“势能”积累的过程。“势能”积累到较高境界的人,可以实现“阳神冲举”而“成仙”,而“仙”则有不同层次的分别。道教将“天”分为三十六层,每一层里皆居住着相应层次的“神仙”。“势能”较低的人,则会“成鬼”或“成畜生”。

如果“鬼”或“畜生”能够积德到较高的水平,则能“成人”甚至“成仙”。在道教资料里,有很多关于动物“成仙”的案例记载。动物“成仙”的难度很大,即便能够“成仙”,其“果位”也较低。这是因为,动物“积德”的难度比人要大。故而,道家修炼称:“人身难得”,又称:“人身一失,万劫不复。”正因为此,道家尤其重视今世的修行,并且提出了“只修今生,不求来世”的理念,以表达自己“了道”的决心。

5、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译文:

所以万物莫不以道为尊,并且以德为贵。

简析:

因为前文中“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的原因,所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史记·吴王濞列传》中记载:“盖闻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非者,天报之以殃。”以此亦可见,万物莫不敢不“尊道而贵德”。

6、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译文:

道(虽然为)尊,德(虽然为)贵,(却)不命召(万物)而常(使)自然。

简析:

“莫之命”这句话,是谓宾倒装结构,且省略了主语和宾语。其所省略的主语应为“道德”,宾语应为“万物”。

“道德”虽然“高贵”,却并不命召万物而常使自然,以至于世人往往忽视了“道德”的存在而妄作非为。当其罪业已成,大限将至之时,却悔之晚矣!所以道家修炼学称:“人生大事,莫过于生死”。故而,修真者必当秉持“向死而生”的超脱精神,勤修道德而不敢违背。

7、故道生之,德畜之。

译文:

故而,(万物皆产)生于道,畜(养)于德。

简析:

“道生之”这句话,揭示了万物“生命”的本源在于“道”;“德畜之”这句话,则揭示了万物“生存”的状态决定于“德”。故而,道家修炼者,将修道的过程称为“回家”,且在“回家”的路上“广积善德”。

下文中的“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这段话,则完整揭示了万物“生命”的全过程。

若以现代汉语的标点符号来断句,本句话及接下来的一段话可断句为:“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如此断句的依据在于,“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俱皆属于“德”的概念范畴,而“生”则属于“道”的概念范畴。

8、长之,

译文:

(德)使(万物成)长,

简析:

所谓“长”,即“成长”。在现代科学理论里,所有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其“成长”的过程都是“染色体复制”的过程。但现代科学尚且解释不了,是怎样的力量在控制着“染色体复制”的过程。在道学理论里,此“成长”过程的控制“力量”,即在于“德”。

举例而言,《大戴礼记·易本命》中记载:“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食肉”、“食谷”、“食气”和“不食”,这些都是“德”的作用。因为所食之物不同,万物的“成长”过程与结果也不相同。

9、育之,

译文:

使(万物繁)育,

简析:

在《说文解字》中,“育”被列为“毓”的或体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仅有“毓”字而无“育”字。

在现代生物学名词定义里,“繁育”是指生物为了种族延续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亦即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因为有了“繁育”,各物种才能得以“延续”。

万物能否得以“繁育”,甚至于如何“繁育”,俱皆取决于“德”。现代统计学发现,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出生婴儿的性别比例是基本一致的,每出生个女婴时,相应的男婴出生数为个至个。这一统计学数据,明确揭示了,人类的“生育权”是由某种神秘力量所决定的,而此神秘力量即为“德”。

10、亭之,

译文:

(使万物)茁壮,

简析:

有些版本的《道德经》,把“亭”字写为“成”。字不同而义相近,皆指万物达到“生命”的巅峰,此即现代汉语所谓的“壮年”,又名“成年”。

万物皆由“弱小”之貌而逐渐“茁壮”,直至“壮年”而“顶天立地”,此即为“亭”。汉语成语里将人之“壮年”譬喻为“顶天立地”,而民间则称之为“撑起一片天地”。《康熙字典》中记录了“亭”的引申义有:“直也、平也、均也”,以及:“亭亭,耸立貌”。

在道学理论里,人的“阳气”达到“巅峰”之时,即是“壮年”。此后,人的“阳气”将逐渐衰竭,直至于“死亡”。而决定“阳气”升降的神秘力量,即是“德”。

在现代生物学理论里,人之“成长”过程决定于“生长激素”的分泌。“生长激素”能够促进骨骼、内脏和全身的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影响脂肪和矿物质代谢,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11、毒之、

译文:

(并且)治理(万物),

简析:

“毒”的古文为“”。“”由“葍(音fú)”和“刀”构成。“葍”是一种对农作物有害的草本植物,农民需要把“葍”砍掉以保证农作物的生长。故而,“”的本义即“用刀砍掉葍”,引申义为“整治、治理”。《说文解字》中对“毒”的释义为:“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又记载:“,古文毒。”

既然是“恶草”,当然应当铲除,故而“”字的本义为“铲除恶草”。万物之中的“背道离德”者,正如同这些“恶草”一般,将会受到“铲除”。“铲除”这些“恶草”的力量,即是“德”。

师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的第七卦,所讲述的是用兵之道。其中记载:“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此句中的“毒”,即为“整治”之义。

现代医学所言的“癌细胞”,即是人体内的“毒草”。人体本来有清理“癌细胞”的神秘力量,此神秘力量即是“德”。若“德”不足,则“癌细胞”将会大量滋生,从而构成“恶性肿瘤”。故而,治疗“恶性肿瘤”的唯一正法,乃是勤修“道德”。现代医学中的切除、化疗、放疗,甚至靶向治疗等手段,都只能加快病人的死亡进程而无益于健康的恢复。

有些版本的《道德经》,把“毒”字写为“熟”。“熟”字最早见于隶书,是“孰”的加旁分化字。“熟”字亦有“加工、处理、治理”的引申义,例如“熟药”即“经过炮制的药”。

12、养之,

译文:

(营)养(万物),

简析:

万物的有形之身,皆需要“营养”才能存活。现代生物学对“营养”的定义为:“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生化、免疫功能及生长发育、代谢、修补等生命活动而摄取和利用食物养料的生物学过程。”

人体能否获得充分的“营养”,也取决于“德”。当代中国社会的食物来源非常丰富,但各种怪病却层出不穷。这些病,很多都是因为“德行”不够而吃出来的。例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通常是因为人体所摄取的食物量超出了身体运化能力所导致的。有“德”之人,怎会连自己的嘴巴都管不住呢?

13、覆之。

译文:

覆(灭万物)。

简析:

“覆”是“復”的加旁分化字,而“復”的简化字则为“复”。在没有出现“覆”字之前,“覆”与“復”同字。《说文解字》对“覆”的释义为:“覂(音fěng)也,一曰盖也”;对“覂”的释义为:“反覆也”。《说文解字注》对“覆”补充释义说:“覆与復义相通。復者,往来也。”

有些道学者,取《说文解字》中的释义“盖也”,而将《道德经》本句中的“覆”字解释为“覆护”。但我认为,“覆”字应取《说文解字》中的释义“覂也”,而解释为“覆灭、反覆、覆亡”。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这段话,由“道生之”开始为“出生”,至“覆之”结束为“入死”,完整阐述了“生命”的全过程。

“今世”的死亡之处,正是“来世”的新生之始。道教将“轮回”简单划分为“五道”,即“神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决定万物之轮回去处者,则是“德”。唯有“德行”极高,达到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境界的神仙,才能够自决“生死”,不入“轮回”。

14、生而不有,

译文:

(虽)生(万物)而不(以为)有,

简析:

道为“无”,“出生”则为“有”,此之谓“无中生有”。道虽生万物,却不以为有,此之谓“生而不有”。

15、为而不恃,

译文:

(无所不)为而不(自)恃(有功),

简析:

道之所“为”,乃是“无为”;因为“无为”,所以能够“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记载:“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不为”则“功德无量”,《道德经》第二章中则记载:“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因为“功成而弗居”,所以“无功可恃”。此之谓:“为而不恃”。

16、长而不宰,

译文:

长(成万物)而不(主)宰,

简析:

《说文解字》对“宰”的释义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故而,“宰”有“主宰”的引申义。

虽然“道生之,德畜之”,但是万物的“命运”却并不受道德的“主宰”而是把握在各自的手中。所以,道家修炼学称:“我命由我不在天”,并且认为通过修炼自我可以“逆天改命”。民间所流行的“自作自受、自毁前程”等成语,亦揭示着如此真理。

换言之,道德虽然赋予了众生平等的“修仙”机会,但“修仙”是否能够有所成就,却取决于众生各自的努力。道教有个对联则如此说:“心存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持身正大,见我不拜又何妨。”

17、是谓玄德。

译文:

这就是玄德。

简析: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是“玄德”。

在《道德经》开篇第一章中,即提出了“玄”的概念,此即:“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皦。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可被视为“道”的代名词,故而“玄德”则是“道之为德”。所以,“道门”又被称为“玄门”。

虚弦道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71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