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7月份开始抄《道德经》,其实那时候没写几天就写不动了,一共写了不到字。
再次重新拿起笔来,是12月28日,截止到今天,一共28天,共抄写了2遍,累计接近1w字。
放到一起看,还挺有成就感。
为什么会抄《道德经》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学习《道德经》,养成“道德经”式的条件反射
众所周知,仅有个字的《道德经》,里面包含了无穷的智慧:天道、地脉、人伦。
“道”是指“规律”,“德”是指“按规律办事”。
磨刀不误砍柴工。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需要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且按规律做事,这样可以避免许多无用功,提高人生效率。
虽说里面的智慧包罗万象,但倘若不足够熟悉,是没办法应用自如的。
我有很多朋友会背《道德经》,还有其他经典,但我自己屡次尝试,都以坚持不下去告终。
后来,我看很多人在抄写《心经》、《金刚经》,我就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抄写《道德经》呢?
去网上一搜,果然找到了字帖。
2.锻炼专注力
为什么不用普通的钢笔或者签字笔抄写,偏偏要用毛笔呢?
很简单,硬笔太熟练了,很容易一边抄写一边分心,而毛笔,连握笔姿势都是我临时去百度的。
毛笔对初学者来说实在是练专注的好工具。
你一分心,字落笔轻了重了,一个字就写“破”了,这样就逼迫你把注意力拉回到字上来。
为什么要练习“专注力”呢?
因为专注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举个例子,为什么佛家和道家会要求和尚、道士挑水、砍柴、扫地呢?
因为挑水、砍柴这些事可以训练人的专注。?
对于修行的人而言,训练专注是重要功课之一,因为只有专注才能“开智慧”、“开悟”。
你应该听过下面这个故事。
行者问老和尚:
您得道前做什么?
老和尚答:
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
得道后呢?
老和尚答:
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不解,便问:
这有何区别?
?
老和尚答:
得道前,砍柴时惦记挑水,挑水时惦记做饭;
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再举个例子。?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曾经被同时问到一个问题:
你觉得你的人生中最宝贵的能力是什么?
他们给出了相同的答案:
专注
再举个例子。?
漫画界第一人、哲学家、亚洲桥牌冠军、物理学家、数学家蔡志忠曾经讲过:
如果一个小时值10元的话,分成两个半小时可能不值5元。
4个15分钟连1元都不值。
而反过来看,连贯的10个小时已经价值到几千万了。
其实,都是说专注的力量。
而抄书,就是低成本的锻炼专注力的方式之一。
一套毛笔、墨水加字帖才不过二三十元,足足能写一个月。
心境的变化最开始写的时候,速度是很慢的,一小时大概能写个字。
每一笔都力求贴合字帖,有时候如果写的不满意,还会去重新描一下,那时候,更像是描红。
这个阶段,得失心很重,每写几行就停下来观赏一下,如果当天的字写得比较好看,就很开心;如果写得不太好,就有些懊恼。
那个时期的字,是很拘谨的。因为速度太慢,其实人还是会分心,一边写字一边胡思乱想。
再下一个阶段,就不再那么执着字写得好不好了,调整呼吸,每一个字都一气呵成。
这个阶段,对自己开始有了速度的要求,要求自己每小时写-字之间。
一分神速度就会下降,所以注意力不得不高度集中。
写字的时候整个人很静,除了呼吸和写字什么也不想。
但如果我写字过程中,被孩子或者电话打扰到,很容易把字写错,还是会不开心。
这个阶段的字,虽然没那么拘谨了,但是透着急躁。
再到下一个阶段,速度又没这么快了,每小时固定在字左右。
写字也不完全按字帖了,有时候觉得字帖写得不够好,还会自己发挥一下。
这时候,已经不拘泥于写得好不好了,开始有几分自在的意味,也开始享受了。
虽然还是不喜欢被打扰,但真的有什么突发事件,临时转换一下也很快,处理完事情马上又能回到写字上来,情绪不会波动。
到这个阶段为止,每天抄写已经变成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了。
收获因为是用毛笔抄写,其实速度始终快不起来,每天最多-字。
《道德经》一共字,81章,算下来每天大概能写4-5章。
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我一般会在抄写之前看一下原文和释义,先理解;
再抄写;
抄完再看一遍,加深一下理解。
一般这三遍下来,当天写的基本就能背诵了。
虽然过几天还会忘记,但对《道德经》的熟悉程度已经大大增加。
有时候遇到什么事或思考到什么问题,相应的字句就会自然而然从脑海中冒出来。
比起之前半生不熟的情况,已经好了很多了。
才抄写两遍,已经有这么大的改变和收获,我相信继续抄下去,能更加深我对《道德经》的理解和应用。
一起抄起来吧。
郑晓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8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