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什么》作者是韩鹏杰教授,是樊登的老师。樊老师这样评价韩老师:“韩老师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就在西安交大,像康德一样,每天坚持散步。如果你在西安交大的校园里看到一位背着手慢悠悠自得其乐的散步者,很有可能就是韩鹏杰教授。韩老师好饮酒,喜欢苏东坡和陶渊明,因为这两个人的作品不是诗文,而是他们自己的人生。韩老师也是一个把自己活成了作品的人。”
老子生活在春秋,春秋无义战。老子写的“道德经”,其实是跟王、士的对话,而韩老师写的这本书是讲课,比较口语化,有不少重复的内容也是反复强调。
读书不可以杂,钻研一本,才是一种真正好的学习方式。
“经”就是途径,就是道路,“典”就是典籍。
《易经》中国众经之首、开端,而《道德经》被称为“众经之王”。
《易经》,落到最后就是两个符号,阴和阳。
《道德经》核心就讲了两个字,道和德,不是我们现在讲的“道德”,这两个字都是分开讲的,讲的不同的意思。书中只有五千字,“道”出现七十多次,“德”出现四十多次。
韩老师建议如何读:
我们读《道德经》最好的方式,以经解经。
读《道德经》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看注解,以经解经,相互参照,明白它要讲的真正的含义,谁的解读也不如他本人对这个东西的解释更符合他的本意。
我建议大家学习《道德经》,有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反复看。有的人看《道德经》,也许一年就看一章,反复地看,反复地体会,“少则得,多则惑”,“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不管《道德经》有多少的注解本,经典的注解本,大家公认的经典的注解本却只有两本:一本就是河上公的本子叫河本,大家如果手里拿到的本子,每一章上面都有标题,八十一章,每一章上面都有标题,“抱朴”,“无为”,“守真”,都是河上公的本子;另外一个经典本就是我讲课用的王弼的本子。不同版本的语句都有很多的不一样,大家如果拿到这个本子和我有时候说的语句不一样的时候,大家可以改一下。王弼这个本子的语句是比较符合老子的原来这本书的精神实质的。毛泽东说过,《老子》王弼本最好。
南怀瑾:儒家就像粮店,那是生活必需品;佛家就像百货店,琳琅满目,你进去逛一下,不买东西也有收货;道家就像药店,有病的时候有问题的时候,那就要找到《道德经》了。
宋明理学三派之一的“关学”张载的“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活成法天地正气的人,成为天地之心;
为生民立命,个人使命,所做之事;
为往圣继绝学,学习传承;
为万世开太平,“太平”是人们对社会安定、财富均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太平即是理想,为千年万世追求天下太平大同的理想,不曰“致”而曰“开”,致是实现之称,开则期待之谓。
另外两派是:朱熹的闽学;二程程颢程颐的洛学。
冯从吾先生认为,古往今来的大学问都不出乎三句话:“做个好人,存点好心,行些好事。”
做个好人,存点好心,行些好事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
行些好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少则得,多则惑”
孔子和孟子,都只一个字是尊称。“子”是尊称,老师的意思。“老子”两个字都是尊称,老子姓李不姓老,“老”代表着颇高的智慧和境界。
老子原来在周朝的东朝做官,周朝不断地衰落,准备出函谷关去隐居,函谷关在河南三门峡的灵宝。出关被总兵拦住,必须要把“道”的思想留下,于是老子一刀一刀刻下了五千字的没有书名没有分章的《道德经》。
传说去了终南山,楼观台,也有更加传奇的,说是老子骑着青牛直接奔印度去了,然后把佛祖释迦牟尼给教出来了。
道教经典《老子化胡经》,道家的老子和道教的老子不能混为一谈,老子在道教里面成了神——道德天尊。在唐朝的时候叫太上老君,道教的最高的神是上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思想流派。讲道,治国之道,为官之道,人生之道。道教是宗教,是在东汉时期才产生的。
《道德经》公认的经典本只有两本,一本是河上公的“河本”,八十一章每一章都有标题,“抱朴”,“无为”,“守真”等就是河上公的本子。另一个经典本,是魏晋南北朝一个天才的青年学者叫王弼的,去世的时候只有二十三四岁。毛泽东从十几岁开始读《道德经》,晚年出行也经常随身携带,看过很多版本的,得出结论:“《老子》王弼本最好。”
西北大学校长张岂之,一篇文章《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高的,道是全面的,名就是语言,语言是有局限的,你用语言来讲这个高大的、全面的道,你讲出来不就低了、片面了嘛。
我的语言不足以表达我的思想和情感,不就是唐朝刘禹锡的诗“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不能用语言解读道,就用形象,咱们文化的最高目标不就是悟道嘛!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来悟。
老子的道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天道,另一个就是人道。我们走在道上,不管什么事我们都叫做走在什么道上~
道:不管我们走在什么道上,首要的问题都是方向和目标,没有方向就叫做迷途,没有目标就叫做流浪。第二个面临要解决的问题是规则和境界。第三个面临的问题是边界和底线。不能越过“红线”和“底线”,红线思维和底线思维就是不要去不碰红线和底线,才能确保无忧。
四个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第一个最重要始终排在第一位。
德:双立人,我们一起走在道上。德者,“得”也,按照道去做,就是有德。不按照道去做,就是失德。
“道生一”。“一”我们俗称叫太极。其实“一”就是道的具体的特点,强调道就是“一”,是说道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强调阴阳两者的统一,“一”里边蕴含着阴和阳两种力量,两个方面。“道生一,一生二”,这个“一”里边蕴含着“二”,也就是道里边蕴含着阴阳两种力量,两个方面,两种状态。“三”是什么?很简单,就是繁体字那个“叁”,就是参。阴阳两者参与到一起,相互作用,形成了万事万物,多简单的事情。它们两者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万事万物,“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事万物都承载着阴,环抱着阳,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为什么要把这个“冲”念成“中”呢?“冲”的写法,前边这两点其实就代表着阴和阳,那个中就是中和的意思,就是参的意思。
“反者,道之动”,是整个这本书思维的总纲。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相反,一个是往返,相反相成。
“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任何事物都有“有”和“无”两个方面,“有”的方面让我们能观察它的边界;“无”的方面,让我们能观察它的妙处。
我们不能只看到有形东西的作用,还要看到无形东西的作用;不能只看到这个世界物质财富的作用,更要看到人的精神的作用。
什么叫无为?“为而不争”是无为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可以看作是全部《道德经》的核心的总结。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无不为”是什么意思?有些事你“无为”,结果反而是“无不为”。你不去做反而比你什么都做的效果更好。做事情要抓住关键,要举重若轻。无为,不多为。
道家自然无为的具体的含义:
第一,不妄为;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妄为。
第二,不多为;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方法,抓住关键,举重若轻。
第三,有所不为;人要想有所为,必须有所不为,要想有所得,必须有所舍。即“无为而无不为”。
经常听到的“无为而治”和“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就是小鱼儿,鱼肉很细很嫩,拿它的时候就得小心谨慎,尤其是在高温里烹炒它的时候,都要小心谨慎,要有耐心。火候不到的时候你老折腾,甚至锅铲飞舞,翻腾,鱼不就成了碎片了吗?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治国讲究的是堂堂正道。道家讲的“正”当然就是清静无为,不多事,不扰民,这就是道家讲的正道,是治国的大道理。可是用兵讲究的是“以奇用兵”,“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是一天一天地增加知识,为道是一天一天地减少私欲。减少又减少,以致达到无为的境界。
其中书中有一段非常有意思:
我们就谈谈诸葛亮的领导方法。诸葛亮怎么打仗?跟谁商量过?而且提前还不告诉你。让你领兵去了,给你个锦囊,不许看,到时候再打开。结果每个人把那个锦囊打开的时候都是一句话,丞相此计大妙。那你就妙去吧,再也没人动脑子了。就你一个人在那,这样你能够把他们锻炼出来吗?还有呢?事无巨细全掌握在自己手上。可是真有为,全掌握在自己手上。所以司马懿逮住一个蜀国小兵时候就问他,你家丞相在干吗?我家丞相可忙了!二十军棍以上的事情全都亲自过问。司马懿就撂下一句话,你家丞相这样岂能久乎?能坚持多久,五十岁左右鞠躬尽瘁了。问题最关键的就是手下一个人都没锻炼出来。你平常不给他压担子,不让他独当一面,不让他练出这个能力,你完了蜀国不也完了吗?所以大家去成都武侯祠,你看那副对联中有:“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不是表扬他,是在批评他。所以这样的有为你仔细衡量,仔细去想,他能够进入到真正的最高的这种智慧层面吗?所以老子讲你要处无为之事,想要有为先把无为的事情认清楚,哪些事是你该无为该不做的,你才能真正做好有为的这个事情。“行不言之教”,这句话大家熟悉,身教重于言教,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身教重于言教,行不言之教,为什么?话说多了反而是一种负面的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8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