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历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多年来,它是中华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看其他书是踏上进步的阶梯,读《道德经》则是直接登上高山之巅,仰可观宇宙之变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
它谈天地法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它谈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它谈处世原则: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大至天地,小至尘泥,到修身、养生、处世、治国,万象森罗,尽收眼底。
有人在知乎上提问,“《道德经》现在全球都在读,西方很多国家都在用,可是我却读不懂,也就记下来几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最热门的回答是这样的:“《道德经》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悟的,结合生活,工作,经历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里做的不好,哪里做的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
《道德经》自问世以来,在历朝历代都拥有一群“铁粉”,他们不仅读,还要为之做注。
据学者统计,自先秦以来,注经解经的至少有数百人。最早的一位大概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他著有《韩非子·解老》。到了两汉魏晋时期,注经的人数大大增多,这其中出现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个是王弼,另一个是河上公。他们两个人走的是不同的路线,王弼的注解深得上层的喜爱,而河上公的注解在民间流传甚广。
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
鲁迅说,不读《老子》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宇宙真谛。
毛泽东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马云行商数十载,唯独此书不曾离身。
不仅如此,《道德经》还拥有四位帝王级的粉丝,所谓“帝王级”不带有任何修辞上的意义,因为这四个人分别是: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以及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而到了当今社会,《道德经》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到了大洋彼岸的华尔街。据说,华尔街的金融界人士以及一些企业的高管、创业者们也都很喜欢读。
据教科文组织的统计,《道德经》总共被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欧美的译本就有三百多种。美国著名女科幻作家厄苏拉·勒奎恩(UrsulaK·LeGuin)就曾经与人合译过。
《道德经》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道德经》全文虽只有五千多字,却指明了天地人世的运行发展规律。
它告诉了我们每一个人修身养性、行事为人所应遵循的法则,指导着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世界、周围以及自己。
01为人之道:层次低的人复杂,境界高的人简单《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颜色太多让人眼花缭乱,声音太多让人耳朵分辨不出,味道太多让人感觉失调,纵情打猎让人身心张扬发狂,稀奇的宝贝,常常让人为了得到而不择手段。所以圣人只是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生活,有选择性地取舍。简单的人,想的事少,对待一件事、一个人更专心,不会搞弯弯绕绕。简单的人不会在意别人的评价,只会遵从自己的内心。想得越多,越算计,反而会越为生活所累,在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学会简单的人才是真正的高境界。简单的人懂得以简驭繁,反而在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安宁。做最简单的人,吃最简单的饭,过最简单的日子。真正的好生活都是简单的,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的本意,就在诗酒田园间。生活的智慧,最重要的就是守住本心、回归本心。02处世之方:层次低的人强势,境界高的人随和老子讲:上善若水。随和的人就像水一样,虽然柔软,但是却可以包容万物。《道德经》中说“夫唯不争,故无尤”,随和的人就像水,看上去柔软,却隐藏着无穷的力量。做人随和,说话做事给别人留余地。做人做事随和,不钻牛角尖,别人才会对你有好印象,有好印象自然有好人缘,人缘一好,路就宽了。中国有句老话“枪打出头鸟”,锋芒太露,容易招致祸患。“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强势的人锋芒太盛,在言行上往往很不注意,很容易伤害他人,而这种伤害也是一种树敌。杨修因一句话被杀,就是因为其锋芒太过。内敛,会让你成为一个从容、大气的人。做一个随和的人,守住口,保持低调随和之心。当然随和不是无原则的妥协。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谐不是静态的和谐,和谐是竞争之中的平衡状态。原则性的问题就要据理力争,不当墙头草,不能和稀泥。这才是真正的随和。03养生之法:层次低的人“养”,层次高的人“顺”司马迁说老子: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作为周王室的史官,老子通晓养生之道,有独特的养生智慧。现在人们越来越“懂得”养生了。才逾不惑,就开始挑食,蛋黄不吃,动物内脏不吃,每到吃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看了令人失笑。《道德经》里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在老子的世界观里,养生的关键是养精神。保持内心的淡然和平和才是最重要的养生法门。现代人为了养生而给自己设置各种雷区,这样的心态本身就输了。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真正的养生,人顺应天道自然,处于常态就可以了,不必刻意进补或者修炼。“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适度养生,顺其自然,才是最健康的活法。04谋事之术:层次低的人“收”,境界高的人“放”想要成就大事,就一定要能聚人。能聚人,就得能管理人。一个好的领导、好的企业家、甚至一个好的家长都要懂得管理之道。怎样的管理才是好的管理?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衍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这种“生万物”,是一种本性,自然而然的发展生长,是万物的本性。无论是国家治理、家庭管理、孩子教育,都要把这种发展的本性释放出来。所以国家、企业的管理治理中,不能压抑这种本性,就是最大的成功。孩子教育也是如此。杜威讲:教育即生长。好的教育,不能一味收紧,要懂得放松。让孩子找到自己适宜的领域,不要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他的发展,让他顺着自己的天性,自由成长,这才是良好的教育。《道德经》中隐藏的惊天秘密老子是我国年前的一位大圣人,骑青牛过函谷关,留下一本奇书,被后人称为道德经.这本书之所以被称为奇书,一是年来人们不断地在研究它,更为神奇的是,我听一位老者说,年后我们将会读到一本更为神奇的道德经。我曾经向这位老者请教,年后会是怎么个神奇法?老者摇摇头,说天机不可泄露。在我的再三恳求下,老者给我说了几句,令我当时是五雷轰顶,那叫一个震惊呀!这是三年前的事了,因为当时老者在向我透露时一再交代我时机不到,不可让外人知道。所以三年来这个秘密一直压在我的心底,很少向外人透露。今将老者三年前告诉我的一部分话,告知天下。说白了我对老者的话只是震惊,还真不完全理解。记得三年前老者对我说,“小伙子,你读过老子的道德经吗?”我说读过。他就问我“你知道老子是怎么说的道生万物呢?”我就不加思索的说“这还用问吗?道德经里不是写的很明白吗?天下人都知道的呀。”于是我不屑一顾的对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附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完我还想等着老者夸我几句呢,没想到老者连连摇头,说:“小伙子,不可尽信书呀,五年以后,你再看看这句话,就知道老子当年是怎么说的了。”我看老者很认真的态度,想必这个老者不会是在和我开玩笑,于是就再三恳请老者,说“这还有错吗?如果有什么不对,不要等到五年以后了,还望老人家指教。”接下来老者说的话差点没把我气晕。老者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附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当时我听了这个话,就差一个骂老头是疯子了,可是我张张嘴,一时又不知怎么去和老者理论。三年了,这句话一直压在我的心头,时不时会在我的耳边响起,有时又觉得老者的话可能也是有点道理的,有时再一想老头说的还是疯话。几天以后,我去见老者,本想和他理论的,我已经准备了一大堆说辞,为了维护我的传统观点,我是胸有成竹的。可是见了老者以后,他什么也没问就说:“你这次来就不要和我理论了。我再问你个问题,你回答我。看你也是蛮喜欢老子的,你知道老子说的道的内容是什么吗?”这令我很尴尬。我想这老头真是古怪。道德经里不是明明写着“道可道,非常道”嘛,地球人都定论了的“道可以说,但道是说不清楚的”,这个还要叫我回答。我为了想嘲笑他,就反问他:“老子道德经第一句话不就说了嘛,道可道,非常道’,怎么这还会有错?”不料老者笑笑说:“是呀,这个当然又错了。年轻人,不要不服气,第一次我就告诉你,不要尽信书,你却总是不喜欢自己思考。人云亦云这不是智慧。”。顿了顿,老者继续说“其实老子的道的内容很明白的写在他的书里,就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只是你没读明白。”天呀,这还了得,他不但否定了"道可道,非常道",还自己编排出这么一句道德经里根本没有的假话来糊弄我。你说我冤不冤,我也不说了。我记得道德经里根本没有这句话,只记得老子说过一句“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老者竟然断章取义,说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还把这说成是道的内容,简直是疯了。岂有此理!我把老者当年告诉我的他的这句话的古怪思想一次抛出,令大家琢磨。记得他是这样告诉我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道面前,我们都还是个孩子,我和大家一样的迷茫,但我们要鼓起勇气敢于探讨。我只是在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请大家不要再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因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很为老者的话震惊,也许正如老者所言,如果以后老子的话真的会发生大变化,那就让我们做个先知先行者吧;虽然一开始我和大家一样对老者的话不屑一顾,以为是疯言疯语,可是随着他一点点的告诉我的话越多,我开始转变我对他的看法我把老子和老者以及传统的这段话放在一起大家比较:老子原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者的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传统的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三次我去老者家里,是主动去提出我的困惑的。我见了老者就问他.我说:“老师傅,你这种奇怪的读道德经的方法,我发现你为什么总是把一些分开的字放在一起读呀?这有什么作用吗?”这次老者很慈祥的告诉我说“老子的思想被人为地分割几千年了,是有人故意把他分开,故意迷惑人,现在时代变了,我又把他接起来,这是天意,我告诉你了,五年后你自然会明白的。”我又问他,“你一句什么判断是人为的对老子的话分割了?”他说“是老子告诉我的。”这我当然不相信了。他看我一脸迷茫的样子,就随口说出一段老子的话。“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者说“在这里老子告诉了我万物的变化全在一个字。年轻人,记着,只有反反复复的思考,一切自然会明白。”听到一个复字,我的心里好像有一种顿悟的感觉,顿感如醍醐灌顶,这时我的心里已经开始转变对老者的看法。“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细心的人会发现老者这句话其实和我看到的传统的读法也是不一样的。这也同样很令我吃惊。传统的读法是这样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那次他除了告诉我上边那句话,还告诉了我一句具有颠覆性的话,就是。他说“有无是不可相生的,有就是有,无就是无,有生于无。人要是把有说成无,或者把无说成有,那就是明明在撒谎,正是因为这样,人类道德才沦丧。”我说“可是,道德经明明写着有无相生的呀!”他愤怒的说“这是个弥天大谎。老子的话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我就问他“那么老子的话是什么意思呢?”他开口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呜呼!这又一次颠覆了我的传统观,我经常读的道德经都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可叫我何以是从?又过些时日,我第四次去找老者,是想和他随便聊聊的。没想到这次我们话谈到投缘时,他帮我解开了一个读道德经最大的困惑。那天他问我,“老子心目中的圣人应该怎么处事?”吃了前几次的亏,这次我不再顺口出言了,我说“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但是我根本不知道处无为之事什么意思,是叫人做呢还是不要人做?你给我解释解释好吗?”他说“现在给你解释也没有用,还是你没放下那本经书。我还是老样子,先告诉你一句话,你回家自己琢磨更好。”接下来老者就说他的观点是:“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就是这句话又让我迷糊了几十天。但后来我还是深有体会的,到我醒悟了以后,我还把这句话用我的企业的管理上,我的收效明显改观了不少,有时真的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老者告诉我这么多话,就这句话我感觉我是理解了。也是不枉我这几年的迷迷醒醒吧。在此,我代表读到这个故事的所有的朋友向这位“疯癫”的老者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者的话“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我读到的传统经书“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的话同样大家自己比较。第五次我们相见,是在我自己公司的办公室里。这次我记忆最深,可以说是终生难忘。记得那是我们第一次谈话后的第二年的冬天,天下着大雪,我独自一人坐在我的办公室,当时公司正在上一个项目,我正为资金紧张而发愁,远远地就看见雪地上一个满身白雪的人正从院子里朝我办公室走来,近了一看是老者,我诧异万分,赶紧推门去迎接。“我来看看你。”一见面他就说。待坐定,老者看看我,我当时真的是诧异的不知如何开口。因为老者自我们相识以来从没到过我厂。简单聊几句后,老者直入正题,说:“我今天正好路过这里,顺路看看你。你什么也不要说了,知道你现在正在扩大规模,我想再送给你一段话,会对你有用的。”我知道老者的脾气,什么也不要问他,每次只管听就是了,反正他不会害我。下面是他那天说的话,当时真可以说是五雷轰顶。他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天呀,又是我闻所未闻的一段话。闲聊了一会,老者走了。这段话原文我当时没记住,他走后我赶紧拿出道德经,查找原文一看,那叫一个震惊呀!晕了N次...原文是这样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后来我自己横横心,管他“乎”是虚词还是通假字,我是硬着头皮以“呼吸什么什么能量,就能怎么怎么样”的意思勉强自己去理解老者的话。不过还真的管用。后来不到半年,我把自己当时又上马的那个项目给砍了,因为后来我意识到这个项目已经严重拖累了我的专项业务,使我企业脱离了良好的经营轨道。这正应验了老者说的“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上第二个项目本想盈利更多,结果拖累了主业,看来还是我这个当家人心太贪所致。自认倒霉吧。事实证明,好在我及时砍掉了第二个项目,一门心思的经营我的专项,企业很快又步入了正规。现在想想都害怕,玄哪!后来我就强迫自己做事必须专心,因为心虽然大,但每一件事都在心里占据一个相应的位置,事与心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只有专心才能做好事情。以前我只知道外国的科学家都很了不起,个个都是专家,自从那次以后我才从老者的话语里体会到,原来年前的老子就向我们提出专业之重要的呼唤,可惜没人能懂!呜呼哀哉!接下来这一次我与老者的见面和交谈,有点意思,说白了简直是太可笑了。这是一次在市面上的一次偶然巧遇。那天,太阳特别好,我开车走在大街上,偶然发现一个身影,仔细一看却是老者,我赶紧给他打喇叭,让他上了我的车。上车时只见他把一个东西先放在我的车上,我仔细一看,是太上老君像。后来在车上他告诉我,那天是专门出门请老君像的。还告诉我说他刚刚从道德经里一句话,是说明“万事万物都是像的化身,就是像掌控一切。”我一听又有新词了,赶紧问“说来听听,老子说过这样的话吗?”他就非常兴奋地告诉我一句下面的话:“不治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听了以后我差一点没有笑出来,我以为这次是什么好东东呢,原来他把“象帝之先”的“先”字给扔掉了。他说,你还先不要笑,这可是他刚刚体会到的,还说这一点上就连他自己也迷了几十年。我晕,这次令我吃惊的倒不是他告诉我这句话,而是第一次听说他也会为一个问题迷惑几十年,这次对我来说很搞笑。这一次我们的谈话就像是他在和我探讨问题。他先问我“我想听听你对天之道和人之道的理解。”我就把老子关于天之道和人之道的那一章背出来然后先谈了我的看法。“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这是道德经的原文。我是这样解释的。天道,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抬高一些。多出来的时候,就要加以减损,不足的时候,就要加以补足。天道,是减损有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但人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所以,开悟的道者不会储藏财物,而是把多余的财物用来帮助别人,他们越这样做,反而越是会拥有财物。越是给予别人,自己反而越多。道的创造总是利于万物,而不是去伤害它们。开悟的道者无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去与人相争。老者听了以后好久没有说话,脸色有点铁青,莫非他不满意我的解释吗?良久,老者长叹一声,说“看来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真的是太固执了。还得三年呀。”看样子老者是真的不满意我的说辞。我们这个打着替天行道的说辞他还不满意,我也郁闷了。我说:“老人家,你也不要有什么顾虑,还是说说你的看法吧。接下来他说的这番话令我陷入了沉思中。老者说“小伙子,你说的大部分都对,就是在天之道和人之道这一点上,你还没有领会到位。”顿了顿,他接着说“我的理解是老子的用意并非是这样,而是告诉人们,天之道是钢强之道,天是容不得一切多余的事物,天会毫不留情的去损毁有余,同时天也包容一切不足的事物,天会给一切不足的事物保留发展的空间;而人之道则是柔弱之道,人需要不断的减损自身的不足,把不足转化为有余奉献给大家,而能够创造有余来奉献大家的是那些亲近道并去探索道的人。天和人是道的两股力量,人在消耗不足而天在补给不足,同时人又在制造有余而天又在销毁有余,天和人两股角色各行其道,四股力量相互协和,以维护一个共同的道的永恒。人如果一味的褒扬天之道,那是意识进入了误区,人如果不断的诋毁人之道更是进入了误区的意识。人类提倡替天行道是千古错误的认识,人类本该大行人之道,人天各行其道才是正道,才能真正达到“天·道·人”三者的合一。”我已是哑口无言。由于时间关系,今天透漏给大家一些比较好理解的谈话。这次不记得是第几次见面的谈话了,老者向我透露了他关于老子对美丑善恶的看法的话,同样极大地震撼了我。记得他是这样说的:众妙之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这里令我吃惊的是老者把道德经第一章里最后一句话“众妙之门”放在了这段话的首句,我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句话同样雷人吧。但这段话的意思那天老者并没有吝啬,给我解释了一点点,这里我也说给大家好了。老者说,这句话里要领会两个关键的字“矣”和“已”,他解释说,“矣”是“了”的意思,表示完成时态;“已”是后来,过了一些时间的意思,已故就是后来明白以后。总之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说“万事万物的奥妙之门是天下人人都可以知道的。大家的行为是美还是恶,行动结束了大家立刻就会知道,而大家的行为是善还是不善,是要等到行为结束后后来大家醒悟了才知道的。简单地说,就是说明一个“美丑易辨,善恶难识”的道理吧。虽然我对他的这个断句还持保留态度,但是这一段话我很听得进去,真是说到我的心窝子里了。不管那么多这一点上我是佩服他老人家的。下面这次谈话的内容,更雷人,可以说是颠覆我对于传统观点看法的一次谈话,这里提醒大家做好被雷的准备然后再往下看。不过我当时的感觉是,虽然很雷人,可是很令人兴奋。这句话仿佛解开了套在我头脑里的一把无形的枷锁。那天老者问我,你还记得老子的三宝吗?这个我是再熟悉不过了,而且我也是按照太上老君的三宝做事的,还能忘了。我顺口就来“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者说“我给你纠正一下,你自己比较吧,哪个好用用哪个。”一听要纠正,我立马来了精神,心想他这次不会再来个雷人的话出来吧。果不其然,看来每次老者都是不雷人的话他不说。诸君听好了,下面就是他的雷话。“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者还告诉我说,老子这三宝中,他最看重的就是第三宝。看来雷人总是和别人不一样。有心人慢慢体会吧。还有一次的谈话,我要感谢老者,他的信息对我重新认识老子的一句名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最喜欢的老子的一句名言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前只是喜欢的不得了,但领会的并不深刻。这次在老者的指点下我醒悟了,感谢老者下面的话: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各位会问我,这你为何要感谢老者呀,这是老子的原话嘛。可能细心的人会发现,这句话和我们传统的话有个地方发生了变化。请看传统的话: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者变化的话“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善复为妖;”传统的说教话“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这次我没有惊奇的原因是,老者的话使我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一句外国名言;“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是谬论。”以及“过犹不及”的道理。“正正”的意思说明了“正虽然是好的,但正之再正就未必是好事。”这也正好揭示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论断。我不说了,还是把这个问题交给大家琢磨吧。在这里我向大家先透露一点老者教我如何体会他的话的一个例子,供大家参考,免得大家抱怨老者只指点我,不指点你们,显得我小家子气,在此声明,本人并不吝啬,只是过于愚钝,很多地方搞不明白,还指望和大家共同学习呢,呵呵。下面这是一次老者教我如何理解他这些火星话的一个例子,大家请看。老者说“小伙子,对于圣人处无这四个字,你可能不理解吧,那么你试着和老子说过的另外一句没有争议的话放在一起来体会,也许你就会明白些什么了。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这句话没有什么争议,这里老子说的是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那么未有和未乱是不是都是尚未发生呢?这是不是就是无’呢?”慢慢的我就逐渐领会一些了。虽然到现在还不是全明白。在我和老者之间发生的故事快要结束的时候,那一次我又去了老者家,正好遇见他端坐在太上老君神像前,两目微闭,默默无言,神色非常肃穆。这时我已经称他为师傅了。我看到师傅这个表情,预感到好像有什么大事要发生。就悄无声息的坐在他身边。不出所料。良久,师傅向我透露了一个惊天的大秘。他告诉我老子道德经里有一章话必须得告诉我,让我记住。我什么也没问,就说“你说吧师傅。”他说”我把下面这一章念给你听。”“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我细心的注意到,师傅在念这一章时,有个地方明显与常规读法不一样,就是“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这一句里,这个字他老人家发的是四声,音调非常重,而且还和狎·厌这两个字中间有个明显的停顿,通常我自己念这个字发的是二声。无狎·无厌是连读的。我心里打个登,这里明显能听出不同的意思。念完后,师傅就开始解释,待他解释完,果然令我吓得是一身冷汗。Mygad!我终于知了·道!!!!他的解释是这样的:“如果人不畏惧于天道的威力,那么天道就会把更大的威慑降临人间。让人间万物皆无,像人戏弄狗一样毁灭人类赖以居住的场所,让人间众生皆无,像厌恶了人类一样毁灭众生的生命。那唯一的办法就是人不要去遭到天道的厌恶,这样天道才不会去厌恶人类。因此圣人自己知晓如何去和天道和睦相处的道理,而不忍见到人类自身被天道灭亡的恶果。自己知道爱惜人间的人类而不会去把人道凌驾于天道的显贵之上。所以人要有所取有所舍。”从第五次就是老者在我公司见面之后的一些故事,我已经打乱了次序提前透露了一些,这些可能会干扰了你分享这个故事的快乐心情。现在我还回到以前见面的次序上来。请你也把思绪调整回去。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现在应该是第六次的见面了。这一次的谈话老者为我揭开了是道生一’还是道,生一一’的困惑。想必大家也会从中醒悟。老者说“道生一”的思维是一种束缚人类思想的一种思维,很容易使人陷入“唯我独尊的王者思想”,是一种独裁式的思维,好像天下就生这单个“一”,很容易使人钻入牛角尖,陷进死胡同;是一种片面的,偏执的思想。而“道,生一一”的思维是一种宽容性的开拓试思维,给人的直观感觉是道生了一个又一个无数的“一”,而这每一个一又是不同的,万物中的每一物对应一个一。还举出了下面这段话给我解释。“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不欲璐璐如玉,珞珞如石。”老者解释说“这里天地神谷万物侯王各得一道,分别是一天道,一地道。一神道,一谷道,一物道,一王道。这从现在的角度讲就是老子的民主的思想”我不知道老者这些话对不对,但是很有新意。道德经是顶级的养生秘籍!《道德经》是一部论述“长生久视之道”的书。
《道德经》提出的养生原则是;体道含德,养性统领养生;清静无为,精心怡养性情;知止自足,生活效法自然;守一处柔,锻炼合乎规律;居下不争,谦和对待亲朋。这些原则,一直为后世养生学家所遵守,至今仍是指导养生的重要原则。
一、体道含德,养性统领养生《道德经》指出:“道乃久,没身不殆”。又指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是说体道含德生命才能长久,才能像赤子一样,充满生机。和儒家“仁者寿”的主张相同,体道含德,从道而行,就会不妄想、不妄作、不孜孜追求名利,不刻意损害他人以肥已,为不欲执,施不求报,言、动、视、听,莫不含道,此所谓:“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道生长化育万物,尊道贵德,“夫莫之爵而常自然”。则德积化流,精神专固,功与道伦。可见,养生就是养道、养德,离开道撼修养,修身就失去其根。《道德经》主张以养性统领养生,是《道德经》养生学说的特点,也是中国养生学说的优点。
以养性统领养生的思想,受到历代养生学者的重视,他们对此进行了有益的阐发。《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把合于道奉为养生的最高原则。(老子指归)说“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把指导养生的要点归结为“与道为久”,可谓的论。
《抱朴子、明本》说:“夫体道以匠物,宝道以长生者,黄老是也”。把养生归结为:善自修以成务,善取人所不争,善绝祸于未起,善济物而不德,善观民以用心,善居慎而无闷。把体道匠物,宝道长生做为最终目的。《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把养生归结为:“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王重阳同样主张以养性统领养生,达到性命双修。他说:“根者是性,命者是蒂”,又说:“养甲争如养性,修身怎似修心”。他的弟子们,都继承并发挥了这一主张。
养性统领养生是《道德经》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二、清静无为,清心怡养性情思想保持清静,才能做到无妄为。《道德经》说:“归根曰静”,“知常曰明”虚静才能心如明镜。“孰能浊以静之,徐清”,静下来,各种杂念可以逐步排除,是“涤除玄览”的功夫。
清静无为,才能“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指的是不刻意求为,不勉强作为,不妄意乱为,不胡思蛮为,不背道胡为。无为才能做到心清神明,精顺气平;才能做到“生而不育,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身顺乎道,道不离乎身,才能保持良好心情,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平静地对待人和事,屏除大喜大怒等情绪上的起伏。《淮南子?原道训》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淮南于?主术训》又说:“有为则谗生,有好则谀起”。《庄子?秋水》认为无为就是顺天,有为则是以人灭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顺天合道,就不会自寻烦恼,不会干违背道的笨事,不会干庸人自扰的傻事,不会干恃强凌弱的野蛮事,不会干引火烧身的后悔事,不会干随心所欲的糊涂事。顺应着道办事,不是把一切占为已有,不居功骄傲,不是为了主宰他人。“功遂身退”,与道合一,烦恼无由内生,嗜欲不因外起,如此怡养性情,心身兼修,会大大提高生命质量。
三、知止自足,生活效法自然《道德经》认为,道是“淡乎其无味”。是平淡的:是朴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大道甚夷”,是平坦的、公平的;道“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是居中的,无过与不及:是包容的,“知常容,容乃公”;是易知、易行的,“吾道甚易知,甚易行”。
人应当按照道的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道法自然”,道与自然是合二而一的。效法自然,知止自足,不以财利累心,不以声色乱志,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就“可以长久”。生活起居效法自然就是效法阴阳四时之运行,“春夏养用,秋冬养阴”。《遵生八笺》说:夏季摄生,“惟宜虚堂静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自然清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热矣”。其他季节亦应顺应其特点,自我调养。《抱朴予?极言》说:“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高濂引用蔡季通《睡诀》说:“睡侧而屈,睡觉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生动地体现了养性统领养生的原则。
在衣着与饮食方面,《道德经》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和过分追求嗜欲。它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它要求“不贵难得之赞”,认为“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人应当知止自足,不要贪得无厌,“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味追求锦衣美食,企望过“盗夸”的生活,不能养生,适足以害生。
人生活之中,总会遇到意外事件,如灾害,人祸、疾病等。对此,一是要有思想准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顺利时要有忧患意识,困难时要能抓住转机。二是以平常心对待,既不被困难压垮,也不为机遇狂喜,保持镇定态度,“其安易持”。尽早发现意外事件的苗头“其未兆易谋”,“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于几微之时做好预防,“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及时破解,避免造成大的伤害。
四、守一处柔,锻炼合乎规律道存在生生不已的运动中,“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运动锻炼要守一,即符合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锻炼就是使身体保持和的状态。人的炼养,应“专气致柔”,像婴儿一样,处于柔和的状态,是合道的。道不欲盈,“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锻炼不宜过火,不宜强为。否则会遭受损伤,甚至造成“强粱者不得其死”的恶果。《养性延命录》说:“人欲小劳,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耳”。此言深得《道德经》守一居柔之旨。表明锻炼要符合天地之道,要啬神,要劳逸结合。
运动锻炼做过了头就会损伤身体。运动锻炼要遵从《道德经》的要求,知古始、知和、知常、知足,知止、知人,要自知、自胜、自爱,要不自生、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自贵。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特点,根据外部的环境条件,进行力所能及而又有益的锻炼,不要违背规律,伤害身体。要有自我控制能力。不听任自己或听任外部不负责任的鼓动,陷于伤身。要“用之不勤”,保持“流水不腐、户枢不橐”的状况,合乎自然,与道一致。
五、居下不争,谦和对待亲朋生活在群体中,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养生同样如此。任何人都要和他人打交道,通过调整地缘、社缘、血缘和情缘关系,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行为。
养生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亲朋关系,就会给心理和生理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处理这些关系,首先要善待他人,处以公心。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处人处事,应当把他人的事摆在前面,才能受到尊重,不会因利益纠缠和冲突,妨碍身心康宁。对人要一视同仁,平等看待,坚持公平原则。使他人“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与人为善,不是拉拢一部分人,排斥一部分人。要“以百姓心为心”,“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做到当劳则劳。当止则止;当动则动,当静则静;当慈则慈,当勇则勇。自然会“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构建成和谐静谧的人际关系,既有好心情,又行为得当。心中无私天地宽,是养性的追求,也是养性的结果。
有公心就有包容。人是各种各样的,百人百性。有善者,有不善者;有信者,有不信者。“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包容,才能调解矛盾,才能感化他人,才能心地坦然,善于与人相处。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经得起误会、讥刺和打击,用俗话说,就是能当恶水缸。具有包容精神,含垢守辱,保持平和心情,达自然之道,畅众生之情,理清脉络,不走极端。不受人际关系中消极因素所干扰,对于养生,十分重要。
处理人际关系,坚持诚信,就不会愧疚。“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动于中,言发于外。言而有信,承诺的就积极办,不用甜言蜜语去骗人,不随便许愿,不“轻诺必寡信”。骗人者,说得天花乱坠,希望通过欺骗,捞取好处。但他们心怀鬼胎,处处设防,时刻担心被人揭穿,像贼一样过日子。诚信的人,实实在在,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言行一致,活得实在,活得自在,活得信在。一切理直气壮,能达到养生的真境界。
不争是《道德经》常用的词汇之一,不争,一切从道,不与他人争名利、争高低、争胜负,澄神静思,不与他人闹无原则的矛盾,“夫唯不争,则无尤”。无尤则“心善渊,与善仁”,使一切归于平和。“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谦下与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有了不争之德,就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人效法天之道,与社会相适应,就会取得社会的支持。“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应当是养生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座右铭。
由于利益之争,会产生怨和恨,消除产生大怨的根源,善于照顾他人的利益,不以私利损害他人利益,是处理人际关系遵循的原则。要“有德司契”,不要“无德司彻”,即施恩于人以防怨,不要背信弃义以种怨。“天道无亲,常于善人”《道德经》提倡“报怨以德”,坚持这点,出于自尊自爱的地位,就不会招致人怨,就会宽心养神,给清静心神创造良好的条件。“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以怨报德,养成谦虚居下之德,除其躁妄胡行之欲,自知不自我表现,自爱而不抬高自己、自我贵重,不结怨,不招怨,宽容大度,自会心安神怡,行为有序,充分体现“道法自然”的精髓。
《道德经》给我们的无尽智慧启迪3月24日下午,白岩松作客“乌镇文化讲堂”,入场券一票难求。乌镇刮起了强劲的“白岩松热”。
此次讲堂,白岩松以“《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为题,结合自己的心灵体悟,分享了《道德经》的文化魅力和诸多启人深思的人生智慧。
对此,现场听众赞叹道:“听了这堂讲座,恨不得马上买本《道德经》细读。”;“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比网上的鸡汤文更打动人。”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次文化讲堂上,白岩松都分享了些什么让听众深受启发的文化、智慧~
01
你越无私,得到就越多
《道德经》有点像巴赫的音乐,看着非常简单,越看越复杂。老子恐怕是一个特具有微博精神和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9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