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作者:喜子法无主播:滔滔江水
五千言的《道德经》,几千年来被人们称为“万经之王”。因为它系统地揭示了宇宙浩瀚无边的时空运化的根本真理。历朝历代的人们都需要求教、学习它的哲理,政治、哲学、军事、经济、科技、文教、美学、医学等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其阐述的真理;它没有时代的局限性,永远是历史发展的真谛;它揭示了时空万物形成与生化的能量源泉。《道德经》指出了人类通过正心修性,建德、育德是皈道的必行路径。道是时空之本源是天地万物的祖宗。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道德经》是一部影响巨大的哲理通达的、真理深赜的伟大著作。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已被多国译成二百多种文字版本,全世界学习研究《道德经》的热潮正在悄然兴起。
华岳散人经过几十年的研读与修行,用得到的智慧探赜发隐,昭示经文真义,撰写了《体悟〈道德经〉》一书,揭示了《道德经》字里行间的真义——人类返朴归真的玄机。他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俯瞰了华夏的山山水水,弥山跨谷,足迹遍布著名的宫、观、寺、庙,身体力行,以窥视匡正经文本来的教义。
诚然,俗语有云,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修之于身,体之于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侧重从修行和道教的角度上谈对《道德经》的学习体悟,至于从社会、历史、政治、哲学、军事、经济等方面谈体悟则另当别论。
《体悟〈道德经〉》以经解经,言简意赅,壮言推诚,原原本本逐一阐明大道的真诠,博之以文,约之以理,使人心悦诚服,习而坚定信念,情愿皈真。
《体悟〈道德经〉》篇中,分了两大部分论述:
一、何谓道,二、浅谈习道。浅谈习道又分作四大部分论述。
一、何谓道(是理论部分,没按章序写)。作者阐述:“无名虚无是天地的始源,是常道、真道”,“道是在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状的物质。她无名、无味、无色、无形、无声,生养时空中万物,具有高能量、大智慧。”指明经中论述了什么是道(常道)、非常道,什么是名(常名)、非常名,道与非常道、名与非常名之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运用有欲与无欲来修真悟道等,这是道之用。
经常用有欲(即后天意识),从有形象处来认识和分清万事万物的阴阳、虚实等属性,并且观察、感知万事万物循环往复及其终极归根的微妙现象,把握住道性,习而坚定信念;经常无欲(即下意识,可入定),从无形象处深究觉悟幽冥混沌及万有真源,觉知湛湛空虚之万有,在宁静至极中发觉妙中有妙,妙上复有妙。以此而证道,乃至明了合道的方向和方式,这就接近万物的本性道了,从而激励修行者更好地学道、悟道、修道,这就是用道。
“有”是用来表达道在万物中的演化,而“无”是用来说明道是所生养万物的本源,一阴一阳源于道,所以我们应当育养本源,以德为用,正心修性,用以证道、育道乃至全道。作者又提出“欲,为我所控,为我所用”。用无欲观大道的妙处,引领修行的方向;用有欲观道的微妙(其欲必须是真、善,其乃天地浩然正气所育),学习进道的方式方法,并在学习中体验入道的快乐。
二、浅谈习道,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无为而无不为。宇宙中的万物自化,皆由道的无为而无不为而作。修行者谨守道的法则,就能培神(本性性体)。
(二)匿荣光藏功,处下而不争。晓谕修行者要卑微、谦让、俭朴、锋芒不露,才会获道之常益。正所谓:“上上为愚,无为往,心通河,云在不定,笑看似土,忘却归梦,无妄成真。”
(三)治身以道而育德。修行中要注重正,德之育化,有而成,无而性往,乃同。行越正,德愈厚,以此载之,神愈圣,乃至无上。同时指出阴与阳是相辅相成的变通关系,以阳趋之,以阴辅之,阴阳相偕生,共证大道。
(四)以德育性而证道。要得到德,就必须为万物大舍其功,才能以功建德,德小育道小,大德证大道,从而知晓“与道先育德”的重要性。
《体悟〈德经〉》篇主要讲什么是德、德性,德的重要意义以及怎样建德、育德和怎样以德来证道、合道等。《体悟〈道德经〉》是按章序撰写的。
作者对德作了精辟而全面的谕示。通常人们认为的德,基本上是有为而作,有形迹的,对他人有益处的行为,这是显示易见的功劳,不足为道之器。修行者所建之德是无为、无形迹之玄德、上德、正德、真德。那么这种德又是怎样的德呢?德是通往道的路径,也是一种方式、一种表现。在某种意义上讲,德与道是相通、相同的。
德还是道运行的力量。道生养万物,首先是道生一炁,一炁生阴阳,阴阳化生万物,给了万物生命。道生万物,德畜之,也就是说道育德,然后通过德来育养一炁。一炁厚重,而阴阳旺盛,万物才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从这方面讲,自万物生之到回归,都是德的力量所作所为。
德亦是道之器。德由道所育,所以德必载道而育养万物。若反其道而行之时(逆修)德又作舟载着阴阳偕生后,合二为一之炁通无。从而达到最终目标——“德道大同”的境界。所以,从载的作用上讲,德是道育养万物和万物复返先天归道之道器。
作者在《体悟〈道德经〉》中说:阴阳是相互对立、相互转换、相辅相成的变通关系。一阴一阳源于道,理当育阴为阳而非舍阴取阳,涤阴增阳,只有以阳趋之,以阴辅之,阴阳相偕生,相促共源“一”,定为之,才可成其大道。
他还忠告修行者,修行要以常道之理修身,以逆非常道之法修行,以清静自然之势收其心。“无为”是使身心合道而返朴归真的根本大法。世上这样的法,那样的法,其实万法之中之真之最是“无为”之法。“无为”才可心通,神往而无不为,乃至身心合道而归真。知无为之功,明无为之不可弃,乃育性而建德,定可达到最终目标——道。修行者要遵循《道德经》中所阐述的理和法,引领修行的方向,制约欲望和不合道的习性,处下而不满,处弱而不争,处柔而不刚,谦而静定,德不自居,功而不傲;学会辨别取仁德,“平”和“淡”,闭塞五官,堵截迷乱人心之五贼,不以物贵,不以美痴;守内而内守,遵循道的教诲,坦然大公而浩然;感受并领导众生的力量,为己身亦为师,为道为天下,舍却小我而得大我,以此完己而造福万物,德而得之,功德永成而归道。
与道先育德
德性往,乃生。
德小育道小。
大德证大道。
得道先尊师。
唯师始使成。
心定意诚坚。
谦定从众生。
阴阳相偕生。
“一”字显神通。
唯“一”方见(现)德。
有德能通无。
无则德道同。
华岳散人写的这首诗《与道先育德》,是《体悟〈道德经〉》中之精华,是全篇的浓缩,认真体悟,也就掌握了经论全部之精髓。写在后面的《体悟随感》,则是重点总结,是对读者的忠告晓谕。
作者在学习体悟中,没有采用普通的注释体例,而是先直解每条经句的真义,然后论述整章,讲述经文的层次含义。最后点悟本章的重点,并阐明道、德、理、法,以晓谕读者修行。忠告人们“度人先度其心,传道先传真经”。因为心藏神,心动意动,表现在外面就是人的言行。只有传真经,才能正确引领修行。
作者的《体悟〈道德经〉》可谓之新纪初始的释经力作,愿你能持之以恒地熟读、实践,修之于身,体之于道,得大德而成为大德者。
我们怀着崇敬之心来写这个序言,愿为读此经者做导读。但因功浅德薄,对华岳散人撰写的《体悟〈道德经〉》的体悟肤浅,恐有不近作者真义。愿以此序言向读者汇报,一起来共同参悟经中的无穷智慧。是以恭尊为序。
喜子法无
乙酉年丙戌月庚寅日
——摘自《体悟〈道德经〉》
华岳散人简介:
华岳散人,山东人,著有《学习〈道德真经〉体悟》、《修真漫谈》、《体悟〈道德经〉》、《体悟〈金刚经〉》、《道德经金刚经〈汉语拼音本〉》、《妙门航》。
(本期华岳散人原创作品《体悟〈道德经〉》由作者本人授权于明月清风的小屋朗诵编辑制作并发表,转载请注明作者简介和来源。更多配乐朗诵作品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9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