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41章天下第一解不笑不足以为道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7/30

这一章,楼层比较高,如果没有前面的基础,不容易吃透!

承上一章,思想是圈套,圈套必有漏洞,有漏洞就会去补!能补起来,就会说服自己继续坚持下去,或者说继续自欺其人也罢!

若补不圆滑,恐怕连自己都欺骗不了,怎去欺世人?何况老子这般境界,不完美的圈套,一定会自行废弃!

这一章便是用来补漏的!还记得38章那句“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吗?说的是仁者为仁却不以为然,仁者默默行善,老子也持赞扬态度。

可是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是无为啊,这不是自相矛盾了么?写到这里,估计会有人从心里喷我了,他们会编出一大堆理由来搪塞自己:说“无为不是这样的”,想为那明白而赤裸的“无为”穿上几件衣服,用来遮掩视觉丑陋;他们在为自己狡辩的时候,却忘记了一直强调的“客观”。

中国人大多不懂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思想补漏往往是急拐弯,一步到位,很可能出事情,所以需要几个缓冲

原文:

4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士者为事也,士的身份地位介于圣人与百姓之间,属于干实事的那一类,所以老子用“士”来缓冲: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士做实际行动,且闻了道,那么上士就是仁士;虽“有为”,但非圣人。这里暗示你身份区别!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道似有似无,中士根本不懂什么是道。

“下士闻道大笑之”,枯燥的一个“道”字,有什么可笑的?无非是笑那些勤而行之的上士嘛!笑他大白若辱、笑他以德报怨、笑他傻气十足、自讨苦吃,笑他为做善事而自取其辱。

能被下士笑,才叫道呢!

所以道不是一般人能看清的,它明却若昧,进却如退(比如说退一步海阔天空)。道很细夷,纇成一团,如羊肠小道似的,一般人不愿意走,也行不通!

拐弯之前,先看几条要点▼

1、士人行道是谓“仁”

2、圣人行道是谓“德”

3、圣人应“无为”

这三点本为矛盾,但是融合一下,漏洞就补起了。具体模式是默许圣人“有为”,但这个“为”有条件限制。

看老子是怎么过渡的?

首先:上德若谷(参考28章链接)是大德,广德若不足指大德若小。

然后转折为:建德若偷,意思是圣人可以偷偷建德、悄悄“为事”,不能声张、不能概念化!

以下是比喻:质真者若愚(渝),大方无隅角,大器无成(“晚”应该是免),大音希声。

但是,这样还不够,建德若偷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有区别么?不都是悄悄行善么?

继续拐▼

“大象无形”,最大的“物”无状无形,那它就不是实物,而是虚拟之物“道”、是无形之道;因此道隐无名,看不出来。

唯道善贷且成→好,核心出来了:行善施仁,就算再悄然,对方总得感谢吧!只要有感谢就生感情,就有回报的欲望,就会产生社会性概念。那样,“道”还是有名不隐。

行善不如行“贷”:

施舍不需归还,但会产生恩仇善恶观!而施贷需还债,纯属交易关系,你用借贷的方式帮了他,他在偿还之后就会跟你两清,互无纠缠,舒舒服服的结局。即使不收利息,里面也不存在多少恩情的成分。

明明在帮人却是建德若偷,徒做无功之劳!

人的意识总是在纠缠中产生出来的,用假装交易的方式帮助他人,根本没有回报的打算,只是在做一种至高之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原子电

谢谢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95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