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27日,我《道德经》英译本在国内出版。
我《道德经》英译本《DaoDeJing》年6月在美国WapnerBrentBooks出版。年9月,我结束哈佛大学亚洲中心两年的研究学者(ResearchScholar)工作,哈佛大学亚洲中心专门给我举行了送别会,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出版了《DaoDeJing》英译本。
哈佛大学中国哲学教授MichaelPuett评价这个译本为“一个神奇的成就”(Awonderfulachievement)。
我重新翻译《道德经》英文版,纯出于偶然。我在哈佛大学研究的题目,是中国先秦诸子与犹太教、基督教核心观念的对比。我在选修犹太教、基督教课程的同时,也选修与中国哲学有关的课程。
我年在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老子详解:老子执政学研究》一书,研究《道德经》成为我持久的学术兴趣。多年的《道德经》研究中,我总有一些没有解决的学术难题,想了解哈佛大学中国哲学教授们的研究角度,期望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杨鹏著《老子详解》,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在哈佛大学中国哲学课堂上,我第一次接触到教授们引用的《道德经》英译本,最常引用的是刘殿爵(D.C.Lau)先生的《道德经》英译本。
我对刘殿爵先生的英译本不太满意,又读了不少《道德经》英文译本,仔细研究了代表性的十八个译本,其中包括林语堂先生的译本。比较起来,我觉得刘殿爵先生的《道德经》英译本确实是原有英译本中相对好的,哈佛教授们引用他的译本不无道理。
刘殿爵先生(-)曾担任伦敦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讲座教授,他是老一辈翻译家,他翻译的《老子》《孟子》和《论语》等著作,是西方学者普遍引用的译本。
我对以刘殿爵先生《道德经》英译本为代表的原有英译本不太满意,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是版本使用上的问题。
刘殿爵先生翻译的是《老子》王弼本。王弼(公元年-年)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他的老子注本是中国流布最广的版本。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老子帛书甲乙本,早王弼本四百多年。年湖北荆门市郭店村出土《老子》竹简,早王弼本五百多年。对比马王堆帛书老子、郭店楚简老子和王弼本老子,我们能发现王弼本对古本有许多改动,有些改动严重伤害原意。
郭店楚简《老子》,约公元前年前后。
刘殿爵先生《道德经》英文版年出版,以后再版没有多少改动,帛书老子和郭店老子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没有系统纳入译本。
例如,《道德经》六十九章的帛书甲乙本皆为“祸莫大于无敌”,最大的祸患在于没有敌对力量。指阴阳对立统一,才有和谐秩……但王弼本改为“祸莫大于轻敌”,最大的祸患在于轻敌,把意思改肤浅了。
我按帛书甲乙本校订为“祸莫大于无敌”,译为:
Nodisasterisgreaterthanhavingnoenemy.
刘殿爵先生译本从王弼本“祸莫大于轻敌”,译为:
Thereisnodisastergreaterthantakingonanenemytooeasily.
我在《老子详解:老子执政学研究》一书及掌上国学院《道德经》八十一章详细讲学中,逐渐完成了自己的校订本。杨鹏校本在篇章结构上仍以王弼本为基础,但根据郭店本和帛书甲乙本,对王弼本中窜改的内容进行了修正。
我的《道德经》英译本,翻译的是《道德经》杨鹏校本。这是我的《道德经》英译本与过去英译本重要的不同之处。
第二个不满意是思想理解上的问题。
翻译《道德经》,首先要解决的是对《道德经》思想理解上的问题,我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如何翻译“道”这个概念?刘殿爵先生把“道”译为“way”,英文中指道路,这就有问题。
《道德经》中的“道”是本体论的概念,指的是造物的本体,指的是创生万物的力量和法则。《道德经》二十五章中说“强字之曰道”,指对创生万物的本源力量,勉强给了一个字称之为“道”。
《道德经》语言哲学清楚,认为“道”这个字只是一个符号,只是一个指路牌,我们只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0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