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利益万物却不争功劳——这也是本期《典籍里的中国》着力呈现和解读的主题。
《道德经》流传甚广,影响巨大。《道德真经》即《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共81章,余言,分上下篇。老子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开篇写道:“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何谓“上善若水”?
节目中,幼年老子说“海是最聪明的水,它知道守在最低处,所以长得最大”,正所谓“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青年老子说“泽世人者,世人永奉”,世人应当学习水福泽万物、成就万物、生发万物的美德;老年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滴水可穿顽石,汇流可载巨舟……天地合,降甘露,幼、青、老三代老子观水悟道,找到了为世间遮风挡雨的智慧。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以及国人的文化思想等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德经》的影响,而且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科学、宗教等各方面。主要思想
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名句抄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二声)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1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