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真的让人很怀疑,现在我们看到的道德经只是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2/5/14

流行本《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我们再看看流行本《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我们把这两章的相似内容,拿到一起来——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功;不自矜故长。

看看大佬大家大咖们怎么说这事——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只字未提。

杨润根《发现老子》只字未提。

杨郁黎荔《老子新学大全集》只字未提。

林语堂《老子的智慧》:“读者将在第二十二章、二十四章内,看到老子的反面论。有关归复为始的循环说,也将迅速展现在各位的面前,老子把这个思想分散在第二十五和第四十章内叙述。”

——我的疑惑是这一章包括这几句是讲“归复为始”的吗?好奇怪。

周生春《老子注评》只字未提。

王西平《老子辩正》:“此四句是第二十二章中‘不自见故明’等四句的反说,可能因此帛书本将这一章置于第二十二章之前。第二十二章主要讲‘曲则全’的道理,是从正面来说,按照一般的思维逻辑,应该先正后反。以此为序,好像应该紧接着编排反说于其后。可老子及其关尹子为何中间插入了‘希言自然’这一章?……”

——他是把老子当成反帝王术来研究的吗?说什么“因为统治阶级‘信不足’会带来臣民的‘有不信’的恶果”……

冯达甫《老子译注》:二十二章二十四章正从反面足成此意。并引用蒋锡昌说的一句话来应付了事:此四句文异谊同,皆上文“曲则全”一语之伸释也。

南怀瑾《老子他说》只是在二十二章处说:为了解释曲则全,就把话题扯开了。说起了这四句。那么,二十四章是不是就得“扯回来”?

任继愈《老子绎读》只字不提。

饶尚宽《老子》:以上四句与《二十二章》句式相反,意义相同。

——很奇怪,为什么二十二章加了书名号?句式怎么相反了?

钱怡岳《老子感悟》只字未提。

难道大家都觉得很正常嘛?

第一,我们现在看到的流行本《道德经》真的只是一副洗乱的扑克牌。

第二,“曲则全,全则归”是道德经的中心思想嘛?

第三,河上公注开创的这一种解释,始终无人质疑无人突破。

好,那我们就看看河上公怎么解释的——

曲则全:曲己从众,不自专,则全其身也。

枉则直:屈己而伸人,久久自得直也。

洼则盈:地洼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

敝则新:自受弊薄,后己先人,久久自新也。

少则得:自受取少则得多也,天道佑谦,神明托虚。

多则惑:财多者,惑于所守;学多者,惑于所闻。

实际上,大多数今释老者并不是很认同这种牵强只说。但河上公所说至少是“贯通”了,老子前前后后的意思,有了文路,有了逻辑,而今,却大多数一句说一句,前言不搭后语,逻辑不通。

当代无人之老子也!

我们先来直白地翻一下,这几句话吧——

自见者不明:坚持一己之见的人,不明智!

自是者不彰:总以为自己是对的人,不敞亮!

自伐者无功:自以为有功而骄横的人,就变成了没功。

自矜者不长:自吹自擂自我膨胀的人,不会长远,当不了首长。

反之亦然。

不总是坚持一己之见的人,往往是明智之人。

不是总是自以为是的人,才显得胸襟开阔。

不居功自傲的人,才能真的功成名就。

不自矜自夸的人,才能处的长远,更容易受到拥戴。

总之就是守弱,谦虚,不争,就是伟大的人格,才能……如何如何……这和“曲则全,全而归”很顺很搭很有内在的逻辑。但是,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扯开去”。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又开始比喻了——

翘着脚是站不住的,一字跨是走不了的!

张扬,是不行的。

吃撑了会长赘肉!

其实老子就这样直白简单!

这样看来,二十二可以和二十四,合到一起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七宝哥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1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