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我”的样子——内敛
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子去走进《老子》中的那个“我”,还有人山人海当中的“人”。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大家都去凑热闹,而我不去凑热闹。我不去凑热闹就显得无所归依,落落不群的样子。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关于有余,昨天我们使用了两个术语:一个代表精神上的有余,一个代表物质上的有余。人们在物质上一有余,就容易膨胀,容易“炸”;精神上一有余,就容易耍心眼,也容易“炸”。而老子则显得心眼不是很多,看着有一点愚笨的样子。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昭昭,光耀的样子。俗人昭昭,大家都外显的样子。我独昏昏,和光耀的样子相反的是暗淡的样子。别人都特别光耀,而我是个暗淡的样子。“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察察,精明省察。那些精明省察的人,正是因为道理站在他们那一方,于是他们精明省察,显出来一副不饶人的样子。“我独闷闷”,闷闷,淳朴的样子。
‘俗人昭昭,俗人察察’都是外显的样子。‘我独昏昏,我独闷闷’都是内敛的样子。其实,老子虽然讲了很多样子,我们把前面的那些样子放在一起来总结,也只不过是外显的样子和内敛的样子。也许有人会追问,难道我们不需要显示自己的能力吗?这个问题咱们稍后再来品一品,老子强调的是内敛的样子。
“我”的样子——沉静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老子又用了一句话,非常形象的表达内敛的样子。内敛的样子不是害羞的样子,也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仅仅是后退的样子。澹兮,宁静的样子,宁静的像大海一样。静水流深,深水,往往是宁静的;浅水,往往是浮躁的;老子的内敛,是因像大海一样深沉,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魅力。正因为拥有像大海一样的深沉,所以接下来它才可以有下面——飂兮,飘逸的样子。有多么飘逸呢?没有尽头;有多么宁静呢?像大海深处的水一样宁静。
老子所表现的内敛、沉静,不是压抑的样子,但是它和压抑的样子却长得很像,千万不要把老子内敛的样子误会成压抑的样子、不得志的样子,那不是老子的样子。老子的样子是什么样子飘逸的样子,宁静的样子。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众人皆有以,大家都有所作为,都想大显身手。“而我独顽且鄙”,那“我”呢,和‘有用’相反的是,“我”就是顽固的样子,笨笨的样子。一个顽固又笨笨的人,他怎么能大显身手呢?可是,这就是老子的样子。所以老子自己也承认‘我独异于人’,“我”长得和人家不一样,“我”想的和人家也不一样,“我”有“我”看中的事,“我”看中的事是什么?“而贵食母”。食是个动词,母是个符号,同时代表着源头、根本、道和生生不息的符号。老子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彰表自己的心智:“我”看中的事是生命的本源,“我”看中的事是那个生生不息的动力。把心思都用到外面的凑热闹上了,还有精力顾及生命的本源吗?能够像孔子那样,能把精力用在治国平天下,而和他自己内在生命本源从不冲突,真的是圣人才能够做到的事,真的是需要我们用很大很大的精力才能够去完成的事。一般来说,稍微将心智用在凑热闹的事上,那么他真的很难再顾及生命的根本。
人山人海中的“人”,人山人海中的“我”
本章,老子以第一人称的语气讲“我”如何如何。老子讲“我”有个背景,将“我”置于人山人海之中,于是就有了“我”和“人”的对比,且甚是强烈。
人山人海中的“人”,大家都兴高采烈,好像参加丰盛的筵席,又像春天登台眺望美景;人山人海中的“我”,独个儿,淡泊宁静,没有形迹,好像不知嬉笑的婴儿。落落不群,好像无家可归。
人山人海中的“人”,大家皆有多余之物用以彰显;人山人海中的“我”,好像不足的样子,看似愚人的神态,浑浑沌沌。
人山人海中的“人”,光耀自炫;人山人海中的“我”,昏昏暗昧。
人山人海中的“人”,精明省察;人山人海中的“我”,闷闷朴朴。
“我”淡泊沉静,好像湛深的大海;“我”随世沉浮,随风飘逸,好像无有止境。
人山人海中的“人”,皆欲有所施用;人山人海中的“我”,拙笨陋愚。
日本学者福永光司读这段话,谈老子的“我”。他认为老子的“我”是跟“道”对话的“我”,不是跟世俗对话的“我”。老子便以这个“我”做主词,盘坐在中国历史的山谷间,以自语着“人”的忧愁与欢喜。他的自语,正像山谷间的松涛,格调高越,也像夜海的荡音,清澈如诗。
其实,在熙熙攘攘,人山人海之中,“我”和“人”一刻也不能分割。老子谈“我”,旨在提醒“人”,无论如何,请不要忘了在人山人海之中,还有一个“我”。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生命力
二十章,讲“我”的模样,“人”的模样;二十一章老子直接讲“道”的模样,“德”的模样。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首先得把隶属关系,得把次序给摆正。孔德,孔就是大,德就是大德。唯道是从,孔德,它随时接受来自“道”的指令。道之为物,道,惟恍惟惚。恍惚,想不明白,似有似无。那么似无似有到底是有还是没有?肯定有,要是没有,这个世界怎么能变得那么五彩缤纷?
所以老子接下来就讲“恍兮惚兮,其中有象。”在似无似有之间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这当中还有物。那么象和物有什么区别?形之可见者成物,气之可见者成象。形之可见者,就从形状上我们就能够看得见它,那个东西就是物。那么有没有象呢?天垂象,它是由什么构成的?气之可见者成象。物是我们都能看到的,但是象,就不一定了。其实,物的诞生是依托于象的,就在物还没有诞生的时候,象就已经存在。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精,物和象他们共同的源头。那么“精”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在窈兮冥兮,窈,微不可见;冥,深不可测,和恍兮惚兮的本质是一样的。,窈兮冥兮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它们是一条线上的,其中有精。那“精”是什么?《黄帝内经》当中常常出现“精”这个字,有人说它是最小的物质。好像用物质来形容它还不够,它是产生物质的源头。于是,林语堂先生在翻译英文的时候,他就把“精”这个字翻译成生命力lifeforce,这个词用得特别妙,我们今天就收在这个词上:生命力。为什么说这个词是我们今天这一章最重要的字?因为道的模样,德的模样,整部《道德经》都在讲它们的模样。只是在这一天,在今天,它突出了“精”这个字,突出了生命力。
生命力是支撑一切的源头,如何养护生命力?其实老子的铁杆粉庄子讲得更清楚,我们假期后见。
向上仰望,不切断和我们祖先之间的联系。
向下扎根,不切断和一方水土之间的联系。
扫码报名《道德经》讲读
扫码报名黎明即起孩子团
扫码报名解码青春期
扫码加入视频直播课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