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翻译及解析: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代的善于为道修道遵循于道的人,外表看来都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道德高人得道真人是很神奇玄妙很高深传奇的,难以捉摸认识他。这里一些版本“深不可志”显然是错解错写,不必多述。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正是因为无法认识无法看得透彻,所以勉强地去形容去解释。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像是冬天在冰面上行走一般的淡定从容,像是面对周围的一切显得恐惧一般的飘忽不定(可取义超然的样子),像是外来宾客一般的庄严伟岸,像是冰雪消融一般的光灿慈祥和蔼可亲,像是不加掩盖修饰一般的纯厚朴实,像是深远宽宏的峡谷一般的谦逊豁达,像是浑浊之水一般的混沌如昧。
这里老子人物肖像之描述还要靠个人自己用心去领悟,不必太多的究竟。但这里叙述仍然有很多人的很多不恰当的解析的地方,读者自己琢磨分析。涣兮若凌释又一作“涣兮若冰之将释”没什么大不了的改动,估计是篡改者自己为了便于学记所改而已。冰雪消融之像应该去大自然去感悟一下,坐在屋子里盯着书本是描述不了的,怎么也和洒脱挂不上多大的钩。还是要感叹一下老子的文采,如此放眼于自然界全域空把人置之于山川大地的比喻可谓旷世之作,其手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其解一,静之徐清,处静而逐步持续达到安宁平静干净纯洁的状态。动之徐生,处动而逐步持续达到升华生发的状态。问题是将孰能浊以、孰能安以前置后发生的意思难以捉摸。其一是:谁能以浊(处浊)而使之静之徐清,谁能以安(处安)而使之动之徐生。这里又有肯定句和反问句两种意思之别。其二是:怎么能浊以静之徐清,怎么能安以动之徐生,亦有肯定句和反问句两种意思的区别。
其解二,浊以静,使之徐清;安以动,使之徐生;前置孰能后又有谁能使和怎么能够两种解法,亦有肯定句反问句两种意思之别。
其解三,问题在孰能之主客体上,一是怎么能使得道之人“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二是得道之人怎么能使“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三是得道高人怎么能处浊以静之徐清,处安以动之徐生,都有肯定和反问两种意思之别。
其解四,得道高人为主体的表述还有另一个解法就是得道高人非被描述的对象,直接的反问句。其一是怎么能浊以静之徐清?怎么能安以动之徐生?其二是谁能使浊以静之徐清?谁能使安以动之徐生?
今人给与本句太多的自我修饰添加和太多的自我主观猜测,进而我们只有去揣摩其中的意义了,真正的意思也许只有老子和尹喜这两个人知道。
到底该如何理解此句呢?这还要结合老子要表达的意思以及结合整章论述说理来具体分析。本章紧接着下一句是保此道者不欲盈,是直接就问题进行回答的答案,那么这两句排比句可以肯定是提出问题的问句,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得道高人能够做到的状态的问句,如此就排除了反问肯定句和直接肯定的说法。而答案是得道高人是持道之人,因而“保此道者不欲盈”。那么就可以毫不客气地直接排除了一种错解,那就是“谁能够”的主体添加假设。那我们再结合老子“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向反观思维和正反辩证思维的思维特点和论述特点,如此我们又排除了很多歧义错解,比如不会把重点放在徐清和徐生上,也不会放在使浊以静达到的程度和使安以动达到的程度上,这样理解的意思就排除了很多不当的解释。
但如蹉如跎如琢如磨该句仍然有两种解析意思留给我们,一是:怎么能处浊以静之徐清?怎么能处安以动之徐生?二是:怎么能使浊“静之徐清”?怎么能使安“动之徐生”?站在得道高人境界的描述的把握上都可以这么理解,处在老子自我与自然外物乃至宇宙的玄同的“天人合一”之思维高度的角度上,也许老子这两种意思都包括。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拥有道的人得道高人是不不让自己得到的获得的更多更盈满更丰盛,不是要求自己得到的东西多而达到满的状态,而是适可而止,保持自己不满的状态。因为处在这样一种未盈未满的状态,所以外表上看好似萌而不发蔽而不新的状况,实际自我一直在持续的进步更新中。
不欲盈非“不自满”和“谦虚”,而是不要也不会将自己处于盈满的状态,根本谈不到不求自满或是谦虚,谦虚的品质只是一种价值观的表述,无法概括这里老子的本意。这种不自盈应该说是维持自身一种状态,不欲取,不欲得,甚至是对多对盈拒而远之,始终是使自己处在不盈之态。并非是谦虚谦逊你给我我还可以要,再多的东西我还能装得下,是这样吗?那是大错特错了。以此来形容一种道德价值观还到可以,用在修行上用在得道真人上真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这里很多的版本写成“蔽不新成”的,显然是错误的自我强加和改动,老子一直谈的是无为而无不为,自我不成何以无不为?何以为得道高人得道真人?老子的辩证思维从根本上说没有纯粹的静和安之说,应该说一切万物皆无浊无静无安无动,都处在一种变量的运化中,哪里来的不生、不成和“不新成”之说呢?后面章节里老子还明确提出了敝则新,连《道德经》都读不完整的人怎么能去解析其经义和老子的思想呢?
启示:
我们今天读经不要先入为主,不要主客颠倒,不要自己添加修饰,也不要自我设置前提或者自我假设条件。如此理解到什么程度也就是境界问题了,不会出太大的偏差抑或严重者是直接背道而驰的理解了。能做到此,怎么更好的理解这两句还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本章理解的重点是不欲盈不自盈。老子继上一章第十四章告诉我们道是怎么回事,并且告诉我们道是可以掌握的以及可以掌握到“道”的认知的方法的,关键是告诉我们学习掌握道是为了御今之有。本章则接着告诉我们识道悟道的人是怎么个状况,也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学到“道”的人必须有的基本品质基本素质是“不盈”,这也是“道”之在得道之人身上的本质反映,同时也说明了“道”的本质及其本质于修道之人的要求所在。不欲盈并非只是谦虚的一种内在的素质,仅仅理解为谦虚的品质是完全不够全面的,再者只理解到保持一种谦虚的虚怀若谷的品质也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和不够充分的。“不欲盈”是一种对自我不盈的状态的恪守持有和保持遵守,夸张一点极端一点就是说不要使自己盈,不要自己丰盈满足,从而是使自己做到不盈或者维持持续这种状态,这是一种得道真人自觉的状态,唯能如此理解才可以说得上基本意思正确,才算是能悟透悟懂老子的意思。缘何不盈则能够蔽而新成呢?持守不欲盈从而一直使自己处在不盈的状态之中,而能够达到如同老子描述的得道之人的状态和境界。唯不盈方可处浊能静处动能安,并且处动而又能静处静而又能动,静则徐清,动则徐生,虽外蔽昧而内新成。所以能总是处在“新成”的状态上持续的自我进步更新,并一直保持这种持续更新的状态。
版权所有翻录必究
弘扬传统文化分享功德无量
引用的朋友们请手下留德
保持原创或载明作者及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1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