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一书文字运用之优美,展现之得体,我觉得是第一名。在论述“人君南面之术”以及个人立身处世之法,这方面的思想认识也是极高的,在我国哲学地位也应该是数一数二。这五千言做到了“秀外慧中”,读起来上口有美感,内在要表达的处处透着智慧。
开篇就足够宏大,能够说清楚的道理,那不是永恒的道理,能够说出的概念,那不是它本来的概念。天地之初是没有任何“名”的,人为的定了“名”,才有万物。曾有一段时间我想学物理,就买了初中的物理课本,但是学不进去,因为它做不出最终的解释能让我解惑。例如说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的,那物体为什么会震动?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为什么可以传播?等等之类,如果一直追踪下去,最后的那个“道”那个自然是人类没法解释的。当然人类可以利用所认识的一部分自然,给它们定名定概念就是方便利用。“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的矛盾观念也极典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反者道之动”等等这些都是有深刻意义的命题。
老子把“无”当作最高的理想,但他不是真无为,他是假装无为,是为有为。“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还是为夺。
老子是把天地万物的运行存亡看作纯的自然规律,并没有人格化它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是在贬天地。在大自然面前,人,植物,鸟兽,都是一样的。老子认识到了自然万物变化的情况,观察了解社会方面,人事的成败存亡,祸与福,古与今的相互关系,都比其他哲学家思想家要深刻宏大。
《道德经》(老子)这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作品,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受它的影响,足见它的威力,足见我们前人的了不起之处。像“无中生有”,“上善若水”,“功遂身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道法自然”,“少私寡欲”,“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知足常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柔弱胜刚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治大国若烹小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2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