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知:懂得。②好:喜爱,爱好。③乐:以……为快乐。
子曰:“①饭疏食,饮水,②曲肱(gōng)而③枕之,④乐亦在其中矣。不⑤义而富⑥且贵,⑦于我如浮云。”(《述而》)
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②曲肱:弯着胳膊。③枕:当枕头而睡。④乐:乐趣。⑤义: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⑥且:又。⑦于:介词,对,对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①焉。择其②善者而③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③从:学习。
子在①川上曰:“②逝者如③斯夫,不④舍昼夜。”(《子罕》)
①川:河流。②逝者:指流逝的时光。③斯:代词,这,指河水。④舍:舍弃。
子曰:“①三军可②夺帅也,③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①三军:指军队。②夺:改变。③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子夏曰:“①博学而②笃志,③切问而④近思,⑤仁在其中矣。”(《子张》)
①博学:广泛地学习。②笃志:志向坚定。笃,坚定。志,志向。③切问:恳切地发问求教。④近思:多思考当前的事情。⑤仁:仁德。
(二)句子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3.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了但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考了但不学习,就会产生疑惑。
6.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别人不能忍受这种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同行,必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
1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博地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三)课文分析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后世将他与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合称“孔孟”。《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是我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之一,其中“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论述新旧知识的关系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论述学习应有的谦虚态度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强调时间宝贵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讲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镜),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的语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课文中提到曾子、子路、子贡,你能列举他们或孔子其他弟子的事迹吗?列举两个以上。
曾参杀猪、子路盛服见孔子、子贡游说五国之君。
10.根据课文内容拟一副对联。
孔子遍游六国,《论语》影响全球。
11.课文中的语录演化出很多成语,这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至少写出五个。
温故知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
第十二课《纪念白求恩》
一、重点字词
冀(jì):
(1)希望:~求(希望得到)。~幸。~望。~希。
(2)中国河北省的别称。
(3)姓。
派遣(pàiqiǎn):
(1)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委派
(2)派往某特定目的地
(3)命令地位低的人去干某事
殉职(xùnzhí):指的是某个职务人员因为公务事而死亡,是一个褒义词。
动机(dòngjī):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狭隘(xiáài):基本含义是指不宽阔,现在更多的引申为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宏大宽广。
极端(jíduān):形容词、名词。指事物发展的端点状态,两个最高峰,两个互为对立的方面。
热忱(rèchén):热心;热衷;热诚,热情的、慷慨的、热诚的或富于同情心的性质或状态。
冷清(lěngqīng):冷落寂寞;冷静而凄凉。
纯粹(chúncuì):指不搀杂其它成分的;无搀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
佩服(pèifú):钦佩;信服。是由于对方具有某种优秀品质而产生的主观情感。
高明(gāomíng):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
鄙薄(bǐbó):
(1)指轻视;看不起;
(2)浅略微薄(多用谦辞)。
(3)轻视;厌弃。
(4)指相貌猥琐,不厚重。文章由简单初中生(jdcz)整理发布
出路(chūlù):
(1)关闭的地方或空间向外的通道
(2)能够向前发展的途径;摆脱逆境的门路,前途
(3)商品的销路
拈轻怕重(niānqīngpàzhòng):指接受任务时拣轻的担子挑,怕挑重担。(贬义)
漠不关心(mòbùguānxīn):漠:冷淡。态度冷淡,毫不关心。(贬义)
麻木不仁(mámùbùrén):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贬义)
精益求精(jīngyìqiújīng):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见异思迁(jiànyìsīqiān):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贬义)
二、文学常识
诺尔曼·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年初来到中国。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年10月白求
恩医院医治伤员时,不牵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课文结构分析
1.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参照意思归纳各段要点
重点句:
第一自然段:“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自然段:“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要点: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文章由简单初中生(jdcz)整理发布
第三自然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第四自然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的要点是:
第一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赞扬自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章。
2.提问: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这四个要点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四、课文细读分析
1.这段文字分几层写的?各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分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幸以身殉职’):高度概括白求恩同志的主要事迹。
第二层(从“一个外国人”至“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高度概括白求恩的思想和行动,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三层(从“列宁主义认为”至结束):引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白求恩同志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2.文章开头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包含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他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先峰队的一员;年岁虽大,壮心不已;肩负重担,奔赴前线;以身殉职,重于泰山。
扣住国际主义的原则概述白求恩同志的简历,是对逝者的追忆,也是论述白求恩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从阅读角度来说,让读者先产生“情”,再认识“理”,情理结合,大大增强了议论的逻辑说服力。
3.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国际主义精神是包含在共产主义精神中的,文中为什么并列提出?
并列提出是为了强调。
4.引用“列宁主义认为”一段话的作用是什么?
是为了突出白求恩同志这一精神的重要意义。作者在这里引用马列主义的观点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这是运用论证法中的“引证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5.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二个方面是什么?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精神,分几层来写的?
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二个方面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分三层写:第一层(从开头到“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正面介绍白求恩的这种精神。第二层(从“从前线回来的人”到“无不为之感动’勺,从侧面烘托白求恩的这种精神。第三层,作者再次号召大家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6.作者赞扬白求恩同志这一精神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用了对比论证,将白求恩同志与“不少的人”的情况相比较。结合完成课后练习第三大题。
白求恩: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毫不利己;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专门利人。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担子挑轻的,光替自己打算,喜欢自吹;对同志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从对工作、对人民两个角度进行比较。)
这样一比较,一正一反,褒贬分明,批评中肯。通过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7.作者为什么先举“前线回来的人”的例子,再举“晋察冀边区军民”的例子?
从前线进一步扩大到整个边区,用广大军民的反映证明自己的论断,证明第二部分中两个‘二极端”的判断是准确无疑的。
8.白求思同志共产主义精神具体表现在第三个方面是: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为什么这一部分内容写得少?
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白求思大夫是个杰出的医生,他医疗技术的高超是解放区军民都了解的事,所以作者只用一句话作了概括,而不作过多的论述。
9.第二段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是侧面介绍。
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由简单初中生(jdcz)整理发布
10.作者回忆了同白求思同志的交往,写了哪些内容?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作者按时间顺序先后写出两人的会面和通信。
11.“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
“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思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12.“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
明确:不行。“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
13.向白求思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齐读“从这点出发,……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五个短语“一个……的人”组成排比形式,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说的?
“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指志趣;“有益于人民”指人生意义。
五个短语由短而稍长;气势越发榜席,内容五彩缤纷,有如赞美诗一般。
五、写作特点分析
《纪念白求恩》这篇著名的文章,正像它的题目所表示的,是一篇纪念文。一般的纪念文往往包含叙事、抒情和说理的成分,这篇纪念文也是这样。但是这篇文章里叙事和抒情的成分占的比重小,而说理的成分占的比重大。这是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所决定的。
1.夹叙夹议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本文夹叙夹议,激得简明扼要,议得精辟恳切,为议而叙,论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其中,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第二段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个段落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夹叙夹议,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思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向他学习。“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记叙文也“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
(1)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2)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叙后议。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由此及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
(3)第四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先救后议。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强调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4)第二段可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
第一层:先高度概括白求恩精神的具体表现,后号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第二层:先联系“不少的人”的表现,后分析“不少的人”的实质。
第三层:先转述从前线回来的人对白求恩的评价,后号召学习他的精神。
2.对比鲜明。文章二、三两段都有对比。通过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更加突出,更加有力地证明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文章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讨论并归纳:
第二、三段中把白求恩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比
对比方法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文章由简单初中生(jdcz)整理发布
3.用词贴切,句式讲究。
如第一段中“以身殉职”一词,充分说明了白求恩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勇于献身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段中的两个“极端”,突出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拈轻怕重”“冷冷清清”“摸不关心”“麻木不仁”是个人主义思想的生动写实。多变的句式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到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一句中,“凡亲身...的工作的”是“军民”的定语,为了突出这一定语,把它们的位置后移了。“无不为之感动”,这一双重否定句式加强了语气。
结尾用“就是一个……的人”的排比句式,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和人生意义五个角度再次肯定了白求恩的精神,突出了“纪念”的重要意义,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4.作者在语言上还用设问句,双重否定和排比句。
(1)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2)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他,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3)用排比句,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篇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的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恩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此外文章还运用对比手法,正面介绍和侧面介绍,语言生动简洁,说服力强。
第十三课《植树的牧羊人》
一、重点字词
栋(dòng):
(1)房屋的脊檩,喻能担负重任的人:~梁。~宇。画~雕梁。
(2)量词,指房屋:一~房子。
拣(jiǎn):
(1)挑选:挑~。~择。~选。挑肥~瘦。
(2)同“捡”。
戳(chuō):(1)用硬物尖端触击,刺:~穿。
(2)因猛触硬物而受伤或损坏:~伤。~了手。
(3)竖立,站立:把棍子~住。
(4)图章:~记。盖~子。
慷慨(kāngkǎi):大方;不吝啬。
帐篷(zhàngpéng):用帆布或其他材料做的折叠式住处。
废墟(fèixū):城镇、市街或房舍遭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芜地方。
坍塌(tāntā):崩塌。
呼啸(hūxiào):(风)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滚烫(gǔntàng):很烫
张扬(zhāngyáng):声张宣扬。
溜达(liūdá):也作蹓跶。闲逛;漫步。
琢磨(zuómo):
(1)琢和打磨[玉石]
(2)通过润色加以修改(指文章等)
(3)思考;研究
文章由简单初中生(jdcz)整理发布
酬劳(chóuláo):(1)用钱物酬报答谢出过力的人
(2)酬谢的钱物
硬朗(yìnglǎng):指身体健壮、强硬有力、敢于担当。
水渠(shuǐqú):人工挖掘的渠道。
流淌(liútǎng):液体流动
光秃秃(guāngtūtū):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的样子。
不毛之地(bùmáozhīdì):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刨根问底(páogēnwèndǐ):比喻追究底细。
沉默寡言(chénmòguǎyán):沉默:不出声;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二、文学常识
(1)诺尔曼·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医生。他生前最后一句话:“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2)背景: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三、整体感知: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为荒漠种树创造绿荫的故事。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四、文本细读分析
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第一次遇见牧羊人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环境?
那是在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些直接描写牧羊人的细节内容,从正面刻画了牧羊人的性格,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凡事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
文章由简单初中生(jdcz)整理发布
3.牧羊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既描写了“我”在干涸的高原上喝了“甜丝丝的井水”后的特别感受,侧面表现了牧羊人的自信、平和和不易。也暗示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4.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1)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体现了牧羊人安静、忠厚、不张扬的性格特点。
(2)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动作描写,“爬”“戳”“放”“盖”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牧羊人一丝不苟、执着忘我的劳动情景,同时也展现了植树过程的艰难。
(3)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语言描写,写出了牧羊人的慷慨无私。
(4)“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语言朴素简单,仿佛在不经意之间“随便”道出了自己多年来执着地坚持义务植树信念的简单原因,更表现出牧羊老人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可贵。
5.再见牧羊人时,环境有什么变化?
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牧羊人改养羊为养蜂并且一直坚持种树。默默无闻长期奉献的精神让人敬佩!
6.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把白桦树比喻成少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的活力、有生命力,表明了牧羊人的不懈追求初显回报。
7.“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穿插于故事内容之间的这些议论,恰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文章不仅仅是关于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尤其令人震撼。
8.最后一次相见的环境又有什么变化?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充满生气,富饶,幸福,舒适。
9.年六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划线句子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讴歌牧羊人的坚毅、无私和伟大。
10.作者在第17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能找出文中最能印证“奇迹”的具体描述吗?
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五、分析艺术特色
1.抓住特点写人物
文章抓住老人的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等描写将植树老人平凡、孤独、安详、执着、无私、慷慨的性格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出来。“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语言描写);“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动作描写)等。
2.分清主次定结构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首次见面的第一印象,文章不惜笔墨,对牧羊人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描绘,同时,对高原恶劣环境的描写堪称细致入微,这是伏笔,为下文突出高原的变化之大巧设铺垫。所以详写。第二、三次见面,则突出地描写了牧羊人艰辛植树的情景,还有高原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升华文章主旨而略写。这样的结构安排,主次鲜明,主题突出。
3.叙议结合显主题
本文通过讲述者“我”一段跨越三十多年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男人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尤其令人震撼的是文章不仅仅是关于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象征——“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如果一个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六、拓展延伸
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年退休后,他主动放下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个性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第十四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重点字词
灼(zhuó):
(1)烧,炙:~热。~伤(烧伤)。焦~。心急如~。
(2)明白透彻:真知~见。
(3)鲜明:~~。~亮。~然。
扒(bā):
(1)抓住,把着:~车。~墙头儿。
(2)刨开,挖:~坑。~堤。
(3)剥,脱:~皮。~掉伪装。
(4)拔:勿剪勿~。
(5)拨动:~拉。~开草棵。
[pá]1.用耙搂,聚拢:~草。
2.搔,抓:~痒。
3.炖烂,煨烂:~羊肉。
趴(pā):通常指肚子向下卧倒或身体向前靠在东西上。
酷热(kùrè):极热。多指天气。
厌倦(yànjuàn):对某种活动失去兴趣,不愿继续做。
附和(fùhè):随着别人说或做。
突兀(tūwù):专有名词,指的是猝然;突然。
怦怦(pēngpēng):拟声词,形容心跳的声音。多描写人干了错事后紧张不安的情绪。
嘲笑(cháoxiào):讽刺挖苦别人。
晕眩(yūnxuàn):眩晕。感觉本身或周围的东西在旋转。眼睛昏花。
哭泣(kūqì):有声称哭,无声称泣;泛指小声地哭。
呻吟(shēnyín):指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恍惚(huǎnghū):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暮色(mùsè):黄昏时的天色。
安慰(ānwèi):安顿抚慰。用欢娱、希望、保证以及同情心减轻、安抚或鼓励。
凌乱(língluàn):杂乱而无条理。
惊讶(jīngyà):惊异;惊奇。
畏惧(wèijù):害怕;恐惧。
文章由简单初中生(jdcz)整理发布
参差不齐(cēncībùqí):差: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哄堂大笑(hōngtángdàxiào):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褒义)
惊慌失措(jīnghuāngshīcuò):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贬义)
二、文章结构梳理
(1)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七月的一天
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它游戏玩厌了,很久没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后不敢下来,经父亲的启发,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2)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参考答案: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五个小朋友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就想去爬悬崖。当“我”爬到悬崖的石架上时,由于害怕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小朋友们却弃我而去。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摆脱困境,爬下悬崖。这次冒险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文章脉络: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23)走一步,再走一步
(3)悟出的生活哲理:
参考答案: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三、文本细读分析
1.文章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点拨:开头一段主要写孩子们为什么想到去爬悬崖。写天气的闷热,就写出了孩子们想去爬悬崖的原因,即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两个“闷热”,既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气候状况,说明这一天给人印象深刻,又是下文爬悬崖纳凉的情节起因。后一个“闷热”起强调作用。
2.文本链接:
(1)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暮色开始四合。
(2)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这两句话是什么描写?请简要分析起其作用。
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我”的恐惧心理。
2.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如何理解“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的含义?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而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3.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是指什么经验?
是指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经验,使作者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4.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何深刻含义?
走完一步,再走一步,而且要认真地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一个小困难克服之后再克服另一个小困难,最终克服大困难。
5.当“我”被弃于悬崖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我”的心理状态是颤抖、恐惧
词语:心惊肉跳,头晕目眩。
句子:我的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
6.概括出“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注意示范内容,按照这样的格式概括。
7.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父亲是一个善于引导、懂得教育、帮助孩子成长的好父亲。父亲懂得怎样训练孩子,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父亲要让孩子认识到,路要自己走,不能总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课文中的父亲看到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他并没有跑上去救孩子。因为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救孩子,孩子的能力就毫无长进。父亲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证明,作者确实获得了永生难忘的经验。
文章由简单初中生(jdcz)整理发布
8.你如何看待杰利的行为?
从整个故事来看,杰利是一个真诚、善良、懂事的好孩子。因为当暮色苍茫“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石架上时,是杰利不放心“我”,把父亲叫来帮我脱险。杰利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而是帮助“我”,这说明杰利是一个好孩子。但是杰利看到“我”害怕的样子,虽然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没有安慰和帮助“我”,这是杰利做得不好的地方。
9.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作为同学和朋友,不会置自己的朋友于危难之中不给予帮助,会和朋友一起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10.本文作者莫顿·亨特从一件往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种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请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点拨:小悬崖:不着眼岩石,不想着距离有多远——走完一小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
大人生:不要害怕困难——一个个小困难克服——取得成功。
第十五课诫子书
一、文学常识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二、重点内容理解
1.理解重点词语
以:用来; 广才:使……广博
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
年与时驰:年华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2.理解重点句子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文章由简单初中生(jdcz)整理发布
三、问题探究
1.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吗(道理或事实均可)?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2.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3.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文章结构
本文如何提出论点,进行论证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
2.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第五单元
第十六课猫
一、作者介绍
郑振铎(-);身份: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主要事迹:曾在北京参加“五四”学生运动,主编《小说月报》等;代表作品:《猫》《我们是少年》。
《猫》是郑振铎的早期文学作品。受“五四”运动前后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已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
二、词语解释
1.提心吊胆(tíxīndiàodǎn):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2.畏罪潜逃(wèizuìqiántáo):指做了坏事害怕受到惩罚而逃跑。
3.怒气冲天(nùqìchōngtiān):形容愤怒到极点。
4.妄下断语(wàngxiàduànyǔ):指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三、生难字
污涩(wūsè)忧郁(yōuyù)红绫(hónglíng)相称(xiāngchèn)懒惰(lǎnduò)
怂恿(sǒngyǒng)安详(ānxiáng)乞丐(qǐgài)预警(yùjǐng)怅然(chàngrán)诅骂(zǔmà)蜷伏(quánfú)叮嘱(dīngzhǔ)凝望(níngwàng)辩护(biànhù)
惩戒(chéngjiè)悲楚(bēichǔ)冤枉(yuānwang)虐待(nüèdài)
第十七课动物笑谈
一、作者介绍
康拉德·劳伦兹(-);奥地利动物学家、动物心理学家、鸟类学家;研究以灰雁和穴鸟为主的动物本能行为,并重新发现了离巢鸟类的铭印作用,研究领域为“动物心理学”;年诺贝尔生物学医学奖的获奖者;代表作:《所罗门王的指环》
二、词语解释
1.怪诞不经(guàidànbùjīng):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2.大相径庭(dàxiāngjìngtíng):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3.神采奕奕(shéncǎiyìyì):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焕发。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
4.恋恋不舍(liànliànbùshě):多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离开。
5.迫不及待(pòbùjídài):形容心情十分急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三、生难字
哺乳(bǔrǔ)嗔怪(chēnguài)孵出(fūchū)羞怯(xiūqiè)缘故(yuángù)
麝香(shèxiāng)清晰(qīngxī)雏凫(chúfú)匍匐(púfú)焦急(jiāojí)
需索(xūsuǒ)禁锢(jìngù)滑翔(huáxiáng)鹳(guàn)
余晖(yúhuī)敛翼(liǎnyì)蹒跚(pánshān)柠檬(níngméng)
第十八课狼
一、文学常识: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科考不利。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聊斋志异》。郭沫若评价其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记录;异:奇异的事情。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课文《狼》选自卷六,上下共三则故事,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二、正文及翻译:
1.遇狼:一屠(tú)晚归,担(dàn)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2.惧狼: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3.御狼: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译文: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4.杀狼: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5.议狼:狼亦黠(xiá)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三、课本词义:
1.〔屠〕屠户。2.〔止〕仅,只。
3.〔缀(zhuì)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
4.〔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5.〔从〕跟从。
6.〔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7.〔窘(jiǒng)〕处境困迫,为难。
8.〔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9.〔顾〕看,视。
10.〔苫(shà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苫蔽,覆盖、遮盖。
11.〔积薪〕堆积柴草。12.〔弛〕解除,卸下。
13.〔眈(dān)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
14.〔少(shǎo)时〕一会儿。15.〔径去〕径直离开。径,径直。
16.〔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17.〔久之〕时间长了。
18.〔瞑(míng)〕闭上眼睛。
19.〔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
20.〔暴〕突然。21.〔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22.〔隧入〕从通道进入。遂,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23.〔尻(kāo)〕屁股。24.〔假寐(mèi)〕假装睡觉。寐,睡觉。
25.〔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26.〔黠(xiá)〕狡猾。27.〔顷刻〕一会儿。
2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29.〔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四、古今异义:
1.去(一狼径去)古义:离开今义:到某—地方
2.少(少时)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
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4.耳(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
5.股(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
6.盖(盖以诱敌)古义:原来是今义:遮蔽、覆盖
7.弛(弛担持刀)古义:卸下今义:放松、松弛
8.薪(场主积薪其中)古义:柴草今义:工资
9.暴(屠暴起)古义:突然今义:强大
五、一词多义:
1.止:(1)通“只”,只、仅仅。例句:止有剩骨。(2)停止。例句:一狼得骨止。
2.意:(1)神情、态度。例句:意暇甚。(2)意图。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敌:(1)攻击。例句:恐前后受其敌。(2)敌人。例句:盖以诱敌。
4.前:(1)前面。恐前后受其敌。(2)向前。狼不敢前。
5.积薪:(1)堆积柴草。例句:场主积薪其中
(2)堆积在那里的柴草。例句:转视积薪后
6.之:(1)复投之(代词,代狼)(2)又数刀毙之(代词,代狼)
(3)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久之,目似瞑(助词,调节音节)(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7.以:(1)投以骨(介词,把)(2)以刀劈狼首(介词,用)
(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介词,来)(4)盖以诱敌(介词,用来)
六、词类活用:
1.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2.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3.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5.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6.[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
7.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夫,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8.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傍晚)。9.[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卸下)。
七、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省略宾语:
(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2)“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2.省略介词:
(1)“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2)“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3)“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3.省略主语:
(1)“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二)倒装句
1.“投以骨”中“以”是介词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2.“意暇甚”,正常语序应为“意甚暇”。
3.“身已半入”,正常语序应为“身已入半”。
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正常语序应为“而两狼如故之并驱”
八、问题解答:
1.文中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其间经过了哪几次交锋?
3次。第一次:屠夫惧怕并且“投以骨”,不管用,狼仍跟随;第二次:屠夫背倚柴草堆,“弛担持刀”,与两狼对峙;第三次:屠夫奋起,杀死二狼。
2.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
遇狼:缀行甚远——凶狠;惧狼: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贪婪、凶狠;御狼:眈眈相向——凶狠;杀狼: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及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狡猾、凶狠
3.屠户是个怎样的人?如何体现?
“投以骨”——怯弱;“顾野有麦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转视积薪后……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勇敢、机智
4.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还是狼?
(1)标题: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2)行文:通过屠户来反映狼的贪婪、凶狠、狡猾,每段描写都落在狼上;(3)结尾: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在“狼”。
5.“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
文中写到的这两只狼能施展诡计,前后夹击,尽显贪婪、凶狠、狡猾,尽管如此,它们最终还是毙命于屠户刀下。因此作者的议论告诉我们: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什么花招,终归会被识破。
6.找出本文的中心句,说说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议狼: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道理:人富有智慧与力量,定能够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恶势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十九课皇帝的新装
走近作者
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有童话《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文体知识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这种作品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通常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多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自然界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阅读指导
这篇童话写于年,当时丹麦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成了《皇帝的新装》,文章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告诉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学习本文,要体会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把握文中的现实意义。
1.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篇文章以“新装”贯穿全篇,请根据童话内容在“新装”前面加上恰当的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 爱 )新装——( 做 )新装——( 穿 )新装——( 展 )新装
(2)故事中的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这是个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极端奢侈、不务正业的皇帝。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滑稽( jī ) 赏赐( cì ) 钦差( qīn )
妥当( dànɡ )裙子( qún )呈报( chéng )
bì( 陛 )下愚chǔn( 蠢 )xūn( 勋 )章
kuǎn( 款 )待 yùpìn( 御聘 )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注意字音、字形、词义)
(1)更衣( ɡēnɡ ) 更多( ɡènɡ )
(2)称职( chèn )自称( chēnɡ )
(3)系上( jì )关系( xì )
(4)钦差( chāi )差别( chā )
(5)随声附和( hè )生丝和金子( hé )
语段精读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因此就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去了。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①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有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儿,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②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可是他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哎,您一点儿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③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织工齐声说。于是他们就把这些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了些名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
1.这段文字从__语言__、__动作__、__心理活动__等方面描写了老大臣“看布”的经过,由此可看出老大臣是一个__虚伪愚蠢、见风使舵、老谋深算__的人。
2.请用词语概括出老大臣看布料时的心理变化。
悲叹——( 害怕 )——( 犹豫 )——坚定
3.这段文字中有三处画线句写老大臣的眼睛,都分别表现出他不同的内心活动,请结合课文做简要分析。(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
第一次写老大臣“眼睛睁得特别大”,是说他吃惊的样子;第二次“眼睛越睁越大”,是说他在竭力想看见布料;第三次写“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是说他装着真看见的样子。
4.结合文章内容,想想老大臣为什么会说假话。
①老大臣怕别人说自己不称职和愚蠢;②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
直击中考
人
龙应台
曾经跟孩子们讲过这样一个童话。一只心高气傲的小狮子听说人是最坏的动物,于是出发去找人,想给人一番教训。
路上碰见的第一个动物有长脸大耳四条腿。“你是人吗?”狮子大声吼着,震得树木的叶子落了一地。
长脸大耳四条腿的动物垂下头,满嘴白沫口齿不清地说自己是一头驴子,一头倒霉的驴子,被人饿了三天之后还差点打断了腿,现在叛逃了出来。“人是最坏的动物。”它控诉。
小狮子要为驴子复仇,于是一前一后结伴同行。紧接着碰到的动物背上有一个巨大的肿块。“你是人吗?”狮子大声吼着,震落了树木的叶子。
背着肿块的动物声泪俱下,它当然不是人,它被人凌虐得奄奄一息。“那儿连撒尿的自由都不给。”骆驼愤愤地说,翻起它的嘴唇,“人是最坏的动物。”
最后终于碰到了一个用两条腿直立而行的动物,吹着口哨。驴子和骆驼已经吓得哆嗦,躲到树林里去了。狮子大吼一声,“你是人吗?”叶子落了一地。
那两条腿的动物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个木匠。”
“哦,不是人。”小狮子有点儿泄气了,但还是问了一句:“木匠能追兔子吗?”
木匠说,他不会追兔子,但是能做遮风挡雨的房子,如果狮子愿意,他可以马上做一个给它。小狮子骄傲地点点头。木匠卸下背上的工具箱,乒乒乓乓地敲打起来,不一会儿就制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大木盒。他对小狮子说:“得量身材,请跳进去试试。”
狮子一跃而入。
木匠说:“趴下来,把尾巴也收进去。我要试试盖子密不密、透不透气。”
狮子趴下,将尾巴收进盒里。
木匠将盖子盖上,四周钉上钉子,敲得乒乒乓乓的,很用力气。
那木盒盖得极严密却又透气。木匠把木盒连同狮子卖给了马戏团。
驴子和骆驼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要决定何去何从了,驴子说:“其实跟人在一起,有水喝有料吃,咱们还是跟人走吧。”
骆驼说:“那些叛逃在外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咱们还是跟人走吧。”
木匠就把工具箱绑在骆驼背上,骑上驴子,得意洋洋地上路了,吹着口哨。
我猜想,那马戏团和狮子后来辗转到了世界各地。
1.人的智慧表现在哪几方面?
①回避了狮子提出的“是不是人”的问题,回答“我是木匠”;②迎合狮子好大喜功、乐于征服的心理,主动做一间房子送给狮子,获取好感;③以“量狮子身材”为由囚禁了小狮子。
2.怎样认识小狮子的性格特征?
心高气傲,孤陋寡闻,简单粗暴。
3.小狮子想给人以教训,反被人囚禁并卖给了马戏团,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小狮子过高地估计自己,好大喜功,不知彼不知己,骄兵必败。也说明人沉着冷静,临危不惧。
4.读这一则童话,你获取了怎样的启示?
示例:①做一个有智慧的人;②智慧可以战胜愚蠢与狂妄;③沉着冷静是获胜的必要条件,遇事不可盲目自大。
第二十课天上的街市
走近作者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代诗风。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文体知识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于一种格式和韵律,其形式自由,意蕴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现代诗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及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阅读指导
《天上的街市》写于年10月,是郭沫若早期创作的新诗,收入诗集《星空》。这首诗通过联想和想象,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美丽、富庶、自由、幸福的天上世界,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启发人们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学习本文,要体会文中的联想和想象。
预习任务
1.朗读诗歌,请找出诗歌每一节诗的韵脚。
第一节“星”“灯”;第二节“市”“奇”;第三节“广”“往”;第四节“游”“走”。
2.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歌最突出的特点。说说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诗人从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与之相关和相似的景物,运用比喻的方式将这些景物联系在一起。
3.给下面的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课堂实践
1.给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无数( shù ) 缥缈( piāomiǎo )
隔着( gé )
2.比喻是诗歌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请分析本文诗歌第一节中两组比喻句的作用。
第一个比喻:“街灯”代表人间,“明星”引出的是天上。街灯与明星的相似点是“无数”“明亮”。“街灯明了”,表明是黑夜,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诗人面对的社会,不正处在黑暗之中吗?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有动感。第二个比喻:诗人由现实生活中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由实到虚。“现”字与首句的“明”字照应,准确地描摹出夜空中星星闪现的过程。“点”字用得好,既是“点”灯,必有点灯人,既有人,天上也就有一个世界。
3.诗歌中“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是诗人的想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显得灵动朦胧。请以“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开头,展开你的想象,仿写四句小诗。
【答案示例: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宫阙。宫阙的装饰,定然如你一样淡雅脱俗。
4.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修辞手法,把“遥望”“繁星”“闪烁”这三个词扩写成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词语顺序不拘)
示例:我喜欢躺在草地上,遥望苍穹,看繁星犹如镶嵌在深蓝色高贵丝绸上的明亮钻石,又仿佛是好奇的幼童的眼,趴在天际闪烁,眨巴着,窥探着人间的一切。
语段精读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你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揣摩诗句,回答下面问题。
(1)如果把“我想那缥缈的空中”改成“在那缥缈的空中”,可不可以,为什么?
不可以。“我想”表明下面都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想象,改成“在”,就变为写实性的文字了。
(2)把“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和“定然在天街闲游”中加线的词互换,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来往”是指牛郎骑着牛儿趟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不是在天河中闲游。他俩在天街无事游逛,只能说“闲游”,不能说“来往”。
(3)“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不信,请看那朵流星”,这两句若是去掉句中逗号,表达效果会有变化吗?
有变化。“你看”后面的逗号如果去掉,没有停顿,就不足以引起读者特别的注意。“不信”后面的逗号如果去掉,没有停顿,后面“请看那朵流星”就作“不信”的宾语,这是说不通的,再则,诗人与读者作感情交流,如同对话的那种情态和情趣,也大为减色了。
(4)诗句中用“那朵”来修饰“流星”,诗人有怎样的用意?
用“那朵”来修饰“流星”,会使人感觉到飞逝的流星很美丽,像天上的奇花一样。
第二十一课女娲造人
走近作者
袁珂(—),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其中的《中国古代神话》是我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文体知识
神话,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任何神话都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是通过人类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阅读指导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文章以时间为序,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先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处处充满了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阅读本文,要注意文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女wā( 娲 ) chénɡchè( 澄 )( 澈 )
灵敏( líng )踪迹( zōng )( jì )
掘起( jué )chān( 掺 )和
2.选词填空。
(1)这世间单单没有人类,无论怎样说吧,总__不免__(不免 不觉)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2)她走得有些疲倦了,__偶然__(偶然 偶尔)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
(3)但是,大地__毕竟__(究竟 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惫不堪了。
(4)大地上不久就布满了人类的__踪迹__(踪迹 踪影)。
第二十二课寓言四则
作家作品
本课为两则《伊索寓言》,两则中国古代寓言。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他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里面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借以说出某种思想、道德意识或生活经验。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为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兵、农及阴阳家等先秦各派学说,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穿井得一人》是《吕氏春秋》第二十二卷《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旧题为列御寇所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有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
文体知识
寓言,是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的一种文学体裁,常带有劝诫、教育的性质。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故事情节具有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1.阅读这四则寓言,说说这四则寓言的特点。
《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两则古代寓言都是将道理寓于故事之中,没有像两则《伊索寓言》一样直接点明寓意。
2.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宙斯( zhòu ) 庇护( bì )
较量( jiào )凯歌( kǎi )
3.选出不是同义词的一项( D )
A.失败——惨败B.排除——排斥
C.庇护——保护D.重视——轻视
4.选出不是反义词的一项( C )
A.渺小——伟大B.增加——降低
C.坚定——坚决D.冷淡——热情
基础空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及:__待,等到。
(2)有闻而传之者传:__传播。
(3)国人道之道:__讲述。
(4)丁氏对曰对:__回答。
(5)得一人之使使:__劳力。
(6)身亡所寄亡:__无,没有。
(7)因往晓之晓:__开导。
(8)终日在天中行止行止:__行动,活动。
(9)亦不能有所中伤中伤:__伤害。
(10)其人舍然大喜舍:__同“释”,解除,消除。
2.归纳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一词多义。
闻:①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 )
②闻之于宋君( 使……闻,传到 )
若: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 )
②若曲伸呼吸( 你 )
语段精读
(一)蚊子和狮子(节选)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若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却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选自《伊索寓言》)
1.解释下列词语,并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1)“较量较量”这个词语的意思是__比试比试__,表现出蚊子__毫不畏惧__的神情。
(2)“凯歌”这个词语的意思是__胜利之歌__,表现出蚊子__洋洋得意__的神情。
2.文中“若说不是这样”中的“这样”指代的是__(你并)不比我强____。
3.用自己的话概括蚊子战胜狮子的主要原因是__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或扬长避短__。
4.文中在描写蚊子叫声时用了两个不同的词,分别是__吹着喇叭__、__唱着凯歌__。
5.文中写狮子与蚊子的“战斗”时主要运用了__B__和__C__的描写手法。
A.对话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神态描写 E.心理描写
(二)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选自《列子·天瑞》)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因往晓之( 告知,开导 )
(2)天果积气( 如果 )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3.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什么?
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2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