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爱因斯坦所说的想象力,竟然是破解郭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4/4/10

这篇,我们用甲骨文字义还原《郭店楚竹书老子》甲编的第六章(在通行本《道德经》第六十四章的后段),先看一下原文: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遠□(失)之。是以聖人亡(無)為,古(故)亡(無)敗,亡(無)□(執),古(故)亡(無)□(失)。臨事之紀,□(慎)□(終)女(如)□(始),此亡(無)敗事矣。聖人谷(欲)不谷(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是古(故)聖人能專(輔)萬勿(物)之自肰(然),而弗能為。以上内容录自《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

一、老子在这章中,主要讲了什么?

在之前的章节中,老子介绍了很多关于「心智系统转换」的内容,在这一章里,老子主要讲了,在学习「心智系统转换」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心智系统转换」是隐性人体的运用,不是运用显性人体。对于习惯了运用显性人体的普通学习者来说,在学习「心智系统转换」过程中,一般都会不自觉地运用显性人体进行「心智系统转换」,这样,肯定无法进行「心智系统转换」。

于是,老子提出了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如何练习「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

二、本章的结构分析

第一段:為之者敗之,□之者遠之。是以聖人亡為,古亡敗,亡□,古亡□。第二段:臨事之紀,□□女□,此亡敗事矣。第三段:聖人谷不谷,不貴難□之貨;□不□,□眾之所□。是古聖人能專萬勿之自肰,而弗能為。

第一段是讲,普通学习者在学习「心智系统转换」过程中不得要领的根本原因。

第二段是讲,作为一个只会使用显性人体心智系统(以下简称:第一套心智系统)的普通学习者,如何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感受、接触、体验到隐形人体心智系统(以下简称:第一套心智系统)。

第三段是讲,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感受、接触、体验到第二套心智系统的诀窍。

三、第一段的内涵

為之者敗之,□之者遠之。是以聖人亡為,古亡敗,亡□,古亡遠。

这句「為之者敗之,□之者遠之」,是讲普通学习者,在学习「心智系统转换」过程中,遇到的根本问题。

「為之」与「□之」是指普通学习者,用第一套心智系统学习「心智系统转换」,这样的结果必定是「敗之」、「遠之」。

这里所提到的「聖人」并不是被后世所神化的圣人,就是一个懂得正确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人,在这里被作为正确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示范者。

「亡為」与「亡□」是示范者用第二套心智系统学习「心智系统转换」,所以,示范者在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过程中,就能做到「亡败」与「亡遠」。

在这里,老子指出了普通学习者,在学习「心智系统转换」过程中的一个根本问题:用第一套心智系统是没法转换到第二套心智系统的。

想要用第一套心智系统去转换第二套心智系统,在佛教中叫做「义贼擒贼」,贼怎么可能去抓贼呢?

也就是说,要转换到第二套心智系统,一开始就要用第二套心智系统!

这对于普通学习者来说,就有点困难了。因为不懂运用第二套心智系统才来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现在要求一开始就用第二套心智系统,这,不是矛盾吗?

这,看起来确实很矛盾,于是,老子在下一段中,提出了解决方案。

四、第二段的内涵

第二段:臨事之紀,□□女□,此亡敗事矣。

第二段,是本章的核心。对于广大想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人来说,也是最有价值的内容。虽然,第二句话残缺了三个字,但是,主要的第一句一字不少,所以,一点都不影响我们的解读。

在解读这段话之前,我们先来聊聊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其实不是他的《相对论》,而是他发现《相对论》的思考方法。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像其他的科学发现一样,都会被后世的科学发现所颠覆,但是,他发现《相对论》的思考方法,却为人类的认知能力打开了一道永恒的大门,想要学会「心智系统转换」的人,都将迈过这道门。

爱因斯坦与当时其他科学家最大的差别在于,其他科学家的研究,都建立在对显性世界的直接观察,然后在直接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但是,爱因斯坦所研究的对象:光子的运动,光速尺度下的宇宙。这两个研究对象都已经超出了人类能够直接观察的范畴,也就是说,爱因斯坦是在超越感官观察情况下发现的。

问题就来了,没有观察,爱因斯坦是如何发现《相对论》的呢?

爱因斯坦把他的观察,归结于他的「想象力」,也就是说,爱因斯坦是在他的意识中进行观察的,而所观察的对象并不是显性世界中光子、光速尺度下的宇宙,而是在他意识中的光子、光速尺度下的宇宙的「意识影像」。

而光子、光速尺度下的宇宙的「意识影像」,都是爱因斯坦在自己意识中建构出来的。

也就是说,爱因斯坦通过观察自己在意识中建构出来的「意识影像」,也能发现科学真实,这是非常神奇的!

对于自己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有过一段很著名的论述。

其实,爱因斯坦所说的「想象力」与我们平时所体验到的想象力,并不是一回事。爱因斯坦所说的「想象力」,其实是我们在之前文章中,一直介绍的「内思」。

完整的世界是「重叠结构世界」,完整的人是「重叠结构人体」,如上图,有一个外在的显性人体,还有一个内在的隐性人体。显性人体上有一套以外在意识(我)为主的心智系统(第一套心智系统),隐性人体上有一套以内在意识(吾)为主的心智系统(第二套心智系统)。

外在意识思考的时候,是以语言为主的,而内在意识思考,则是以为「意识影像」为主的。

爱因斯坦所讲的「想象力」,不是他的外在意识在思考,而是他的内在意识在思考。内在意识思考我们称之为:「内思」。

从甲骨文造字时代,一直到孔子、老子时代,中华先贤对人类的「内思」有着很深的认识。

《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的「知」,不是一般的知,就是「内思」的「知」。在《大学》中表示「内思」的字是「慮」,请看下面的《大学》结构图:

「内思」从某种角度来看,很像是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起步平台……

老子在这章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是从「内思」开始,金文「临」字就是「内思」的象形。

上图,最右边的是金文「临」字,这个「临」字的主要结构是来自上图中间的甲骨文「蜀」字。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解读过,甲骨文「蜀」字是向内感知「真正自己」的象形。现在「蜀」字中「人」字结构内表示「真正自己」的字符,被替换成了三个小点。这三个小点,就是内思时「意识影像」的象形,所以,金文「临」字是向内感知事物「意识影像」的象形,就是「内思」的意思。

所以,第二段的第一句「临事之纪」的「临事」就是用「内思」观察事物「意识影像」的意思,「之纪」是一直到把事情想明白的意思。

「临事之纪,□□女□,此亡敗事矣」的含义是,直接体验、使用「第二套心智系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使用「内思」,把事情思考清楚,把事情都做好。

这个含义与《中庸》里的「好问好察、执其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都是同一个含义,都是用「内思」把事情想透、做好。

「内思」是普通学习者步入「心智系统转换」的关键通道!

从「内思」开始学习「心智系统转换」,是中华原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

五、第三段的内涵

第三段:聖人谷不谷,不貴難□之貨;□不□,□眾之所□。是古聖人能專萬勿之自肰,而弗能為。

这段是讲,一个人如果要学会「内思」,需要做什么准备。

1、「谷,不谷」的内涵

「谷,不谷」前一个「谷」字表示「心智系统转换」示范者(圣人)的心智系统状态,这个「谷」字我们在之前解读过,表示隐性人体及其心智系统。

后面的「不谷」,「不」字是甲骨文的字义,表示从显性人体反向到隐性人体,所以,「不谷」表示前一个「谷」字的原因。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谷」呢?就是「不贵难□之货」。

2、「不贵难□之货」的内涵

我们不要受这句话字面意思的误导,这里的「贵」字与「货」字,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贵」与「货」一点关系都没有。

上图左边一组是甲骨文与金文的「贵」字,在甲骨文「贵」字中,与钱一点关系都没有,到了金文,「贵」字下面才出现了表示钱的「贝」字。

甲骨文「贵」字下面是个「土」字,「土」字我们在解读「虚」字的时候,已经解读过,表示真气。所以,甲骨文「贵」字用上面两只手,守护下面的真气的象形,来表示对真气的守护、重视。

我们再来看上图最右边的金文「货」字,「货」字的上半部是个甲骨文「北」字,甲骨文「北」字是左边显性人体与右边隐性人体的组合,表示重叠结构人体的意思。

而且,在金文「货」字下半部分也不是左边金文「贵」字的「贝」字,这个字符也应该表示真气,「货」字表示的是完整人体中的真气。

「不贵」的「不」依然是从显性人体反向于隐性人体的意思,所以,「不贵」就是内在意识「贵」的意思。

「不贵难□之货」的内涵是,「心智系统转换」的示范者,TA的内在意识平时更注重、守护内在的真气。引申的含义就是普通学习者明明知道了隐性人体及其心智系统(谷)的存在,却依然把注意力聚焦在显性世界中(欲字表示的就是这种情景)。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学会「内思」,这个人的注意力方向,价值观取向都要转变,从外在的显性世界,转换到隐性人体中。

3、「□不□,□眾之所□」的内涵

从前文的内涵来看,这里「□不□」所缺的「□」字,应该是示范者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意思,而不是教别人的意思。

所以,「学不学」更符合逻辑,「不学」就是反向以后内在意识的「学」,前面一个「学」字表示内在意识的「学」,后面的「不学」表示前者的原因。

后面「□眾之所□」的「眾」字,表示的就是「心智系统转换」的普通学习者,甲骨文中竟然专门造了一个字,请看下图:

根据之前解读的结论,与表示第二套心智系统的「谷」字相对应的,是表示第一套心智系统的「欲」字。

所以,「□眾之所□」中,前一个缺字应该是个「亡」字,后一个缺字应该是个「欲」字。

完整的句子应该是「亡眾之所欲」,意思是示范者用内在意识学,不会像普通学者那样把注意力停留在显性世界。

4、「是古聖人能專萬勿之自肰,而弗能為」的内涵

a、这里先说一下「萬勿」。这个「萬勿」我们在之前的解读中已经分析过,表示人所有作与为的总和。并不是天地万物的万物。

b、「自肰」的「肰」比「然」字更合理,「肰」字就是「然」的上半部,左边的「肉」字表示猎物,右边的「犬」表示追逐猎物的猎犬,「然」的古字是在「肰」字的「肉」字下面加了「火」字,表示猎狗抓到猎物以后,主人在烤肉。

很明显,「肰」字更能表示老子所要表示的「自肰」状态,猎狗追逐猎物就是一种「nature」状态。

c、「專」字的意思

这个「專」字其实就是后句「而弗能為」的「為」,是对「为」字的更具体的描述。这个「專」字用的也是甲骨文的字义,请看下图:

甲骨文「專」字,是一只手在弄丝的象形,表示一种非常精细的做事状态。

d、「是古聖人能專萬勿之自肰,而弗能為」的内涵

这句话是这章的总结,「心智系统转换」的示范者,用了「内思」以后,在做事的时候,能够按照事情的内在规律做。

「弗」字不是否定的意思,而是表示一种刚性、柔性之间的关系,「弗能为」意思是能把事做好。

这句话的隐含意思就是,学会「心智系统转换」,先从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运用「内思」,把事情的在「内思」中都想明白了,做好了,你就能体验到「第二套心智系统」,体验到了「第二套心智系统」就能真正开始学习「心智系统转换」。

甲骨文字义还原《道德经》链接

1、《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

2、《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智……

3、《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

4、《道德经》第十九章:绝智弃辩……

5、《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为百浴王……

6、《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辠莫重乎甚欲……

7、《道德经》第三十章:以道差人宔者……

8、《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

篇幅有限,更多关于「重叠结构世界」、「心智系统转换」的内容,请阅读心智玩家百家号的文章,也可点击——导读:学习「心智系统转换」

用甲骨文字义还原《道德经》连载中,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3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