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译
天下人都知晓美的概念,也就有相对的恶;天下人都知晓善的概念,也就有相对的不善。类似的还有无有、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
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事,用不言的方式教化。圣人像“道”一样,作用万物的运动却不推辞,促使事物的产生却不占有,推动事物的成长却不倚仗自身的力量,使得事物成功却不执住。因为圣人无所执住,所以不会偏离“道”。
解读
第二章,老子先是揭示了普遍的相对性,然后描述效法“道”的圣人。
对于“有”的存在,我们会给其命名,但文字或言语的描述,常常存在着相对的概念。相对的概念,有助于认知,但也可能会成为认知的障碍。因此,对于某个概念,要能够看到它的相对性,才不会片面地看待。
在第一章,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对于相对的概念,要能够直接观察名称所代指的存在,才不至于被名称所束缚。“道”是万物的本源,圣人是从“道”来认知万物,顺应“道”产生自身的行为。老子描述圣人,是用无为的方式来处事,用不言的方式来教化。这个时候,圣人超越了相对性,达到了绝对的境界。
既然圣人是无为的,那圣人是如何为人处世的呢?圣人会顺应“道”,作用万物的运转,促使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成长。圣人具备这种力量,却又不会推辞,不会占有,不会倚仗,不会执住。
感悟《道德经》第二章,有助于我们不再片面地看待那些相对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直接从本源来看待事物。对于本源之道有所感悟,有助于我们用无为的方式来为人处世。在当下,“道”会有着清晰的指引,不会推辞该做的事情,不会有占有、倚仗、执住的情况。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3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