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揭开自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4/6/18
白癜风权威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希言自然”。用很少的语言讲清楚什么是自然之道。也就是说不用长篇大论,只是用本章的这段话就可以将自然之道表达的通俗易懂淋漓尽致。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所以飘风刮一段时间就会停下来,是因为风的源头气压过大需要向气压过小的区域快速流动,等双方的气压落差持平时大风就停了。骤雨也不能永远地下个不停,是因为天上有雨才下雨,等天上的雨都掉下来了雨就停了。

“孰为此者?天地”。这飘风和骤雨的现象是谁弄的?是天地按自然之道的造化规律形成的,是天地的性格。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天地的性格都不能长久不变,何况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所以从事于道的人他的性格就会趋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从事于德的人他的性格就趋同于德。

“失者,同于失”。相反,从事于失道和失德的人他的性格就趋向于失道和失德。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趋同于道的人道也乐意接纳他。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趋同于德的人德也乐意接纳他。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相反,趋同于失道和失德的人失道和失德也乐意接纳他。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如果你同于道、同于德、同于失道、同于失德的诚信程度不够百分之百,对方对你的接纳程度是对等的。

精读:

俗话说“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越是真理越简单,无需长篇大论。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本章的第一句“希言自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用几句话就可以讲清楚什么是“自然之道”。

“道”分为两种:一是可说的“非恒道”,也称自然之道,自然之道是由“天之道”和“人之道”组成。关于自然之道的造化原理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讲过,文章标题:《修行的最高境界:“化境”是什么意思》,在这里不做太多重复;二是不可说的“恒道”。恒道虽然不可说,但是可感,只是这感知恒道的功能必须通过非恒道才能修成。所以想修成大智慧就得懂得自然之道的造化原理。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老子看来,懂得自然之道造化原理的人是可以改变本性的,这也是本章的核心。

从事于道的人就会被道所接纳,准确的说是相互接纳。人的本性与道性同属于摸不着看不见的能量,在双方相互接纳的同时也发生了“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的效应。即:人性方道性不足却人性有馀,道性方人性不足却道性有馀,因此,双方就发生了“损有馀补不足”的互化,因为人性有限而道无限,所以最终人性就会被道所化尽而同于道。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和“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的原理同上。

此外,与本章的近义词:“近朱者,赤亦乐得之;近墨者,黑亦乐得之”。还有:“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

在生活中这种“损有馀补不足”的自然现象比比皆是,如:把一块冰暴露在夏天的露天之中,冰的低温就会和空气的高温进行“损有馀补不足”的互化中和,因为冰的低温总量小于空气的高温总量,所以最终这块冰被化为乌有。再如:将一滴酒滴入大海最终会……。

自然之道虽然言希,但是它无所不化,无所不包,冰川融化,宗教末法皆在本章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34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