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知子先生道德经第七八九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4/6/20

《道德经》第七章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知子先生释义:

原文:天长地久。译文:天地存在的时间非常长久。意会:此句有两个意思:一是天地也有生命周期,仅仅是长久而已。二、天长地久仅仅是相对于天地所化生的人和万物而言。此句耳熟能详,比喻时间非常的悠久漫长,常被喻福爱情之长久。但今天老子以大道观天地,论述天地之道,让圣人效仿之,以求得统治之长久太平。原文: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译文:天地之所以能非常的长久,是因为天地非自己本身所生,它是大道所生,因此秉承大道生化万物的德性;而且天地不会自我生长、自我化育,它是以万物的生化作为己身的生化。因此天地能长久地生衍万物,并因化养万物的生死往复、繁衍不息,从而显得非常的长久。意会:本句理解的难点在于“不自生”以及“长生”。这一句解读不了,下一句就解不通。能自生者唯大道也。天地“不自生”其义有二:一指天地不是自己本身所生,其为大道所生,必然秉承大道之德,效法大道,所以老子才会说“地法天、天法道”;二、指天地不会自我生长自我化育,它是以万物的生化为己身的生化,也就是说天地非以己身为身,而是以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为身,以生衍化养万物为己任。设想:当某一天地球上的所有一切事物都毁灭消失了,那么地球肯定不是原来的那个地球,同理太阳也肯定不是原来的太阳,那么一定是天体运动规律发生了巨大改变,那“天”还会是原来的那个“天”吗?若还是,天地间的万物怎么会毁灭消失呢?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有万物的生生不息才有所谓天地的存在,没有万物之生生不息何以为天地?因此只要万物能生死往复、繁衍不息,“天地”便能生机盎然、长久地生存。但有生必有死,“长生”此处意为长久地生化,或是长久地生存,而非不死之意。不死必须不老,不死即是永生而非长生,因此长生岂能不老?“长生不老”是修仙炼道者的终极追求,实为悖论,且其行为是不道的,因此及古至今,修仙炼道者希有长寿之人,何来长生不老?知子先生浅评:这三个小段句是解开下面一句的钥匙,也正是有此天地之道,才有效仿此道的圣人之为。它紧扣着三对因果关系,一因二果、亦因亦果、环环相扣:中间“不自生”这一因导致首尾的“能长且久”和“能长生”这两个果,后面“能长生”这一因也导致前面的“能长且久”这个果。能一时理解清楚的很难,但只要有大道的易,就能解万物的难;而解了大道的难,解万物就易了。正所谓:“多易必多难,多难必多易。”原文: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译文:所以得道的圣人(统治者)要秉承大道之德化养万民万物,效仿天地不以一己之私身为身,以天下万民万物之“大身”为身;置一己之私身于后,而以天下万民万物之“大身”为先;置一己之私身于外,而心存天下万民万物之“大身”。意会:圣人能有如此的修为首先是得道,否则无法理解更无法做到。老子要求统治者成为圣人,效仿天长地久之道修身治国,以求得天下长久的太平。如果此句不好理解,就看看后面儒生们所提出的“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词句。显然《道德经》里统治者的境界要比儒法两家的高得多,这样的统治者不是圣人是什么?这也是老子言必称“圣人”而非国君或天子之故。以史观之,推崇儒法的“明君圣主”中几人能达到老子圣人的标准?原文: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译文:圣人不正是没有不合大道的一己之私吗?所以才能成就其天下长治久安的圣人之“私”。意会:私:禾也,对公而言谓之私,邪:不正也,佞也;为什么用“无私邪”而不是“无私”呢?因为“无私焉,乃私也”----《庄子》。所以“邪”不是语气助词。“无私邪”意为不正当不合道之“私”。天地之“无私邪”在于其“不自生”并“长生”万物,而天地之“私”在于“天长地久”;同理圣人之“无私邪”在于其“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而圣人之“私”在于天下长治久安的圣人之治。故作此解。知子先生浅评:上一句论证天地之道是为了叙述这一句的圣人之为。老子的逻辑是无比清晰的,他的最终指向也是全天下的普通百姓也非统治者,因为统治者的圣人之为最终受益的是天下百姓。也就是说老子最终维护的是全天下普通老百姓最本质的利益而非统治者。慢慢往下正确学习老子之道就能了解,老子对圣人(即统治者)的要求是大道的至高要求,满满的全是责任和义务,在对圣人自身的要求上:先修身入道后行道事道……天下不正时要辅天下以自然,绝圣弃智、絶仁弃义、绝巧弃智等……而当天下自正时,圣人要清静无为、无欲无求……简而言之就是一开始统治者要修身入道成圣人,接着当天下有事了圣人要行道事道,劳心费力、不可有私心地解决一切问题;而最后天下清静了,圣人要守道清静无为,不可有贪欲醉心于奢靡享乐等等。在统治者如何对待百姓这个问题上要求圣人:“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圣人之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言外之意直白说就是没有不好的百姓,只有不好的统治者……等等非常之多,所以实际上是当老子口中的圣人出现时,我们普通百姓真正幸福至乐的日子才能出现,而非任何人道意义上的“圣人”。如此的老子是你原来想象中的那种愚民之人吗?他口中的圣人还是你原来以为的那种圣人吗?我认为若是普通百姓误解唾弃老子之道而非统治者弃之不用时,那可能真是老子伤心的唯一理由了!……随着以后我们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真正的老子之道便能体会到这些!

《道德经》第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知子先生释义:原文:上善若水。译文:最接近于大道之性的就像水。意会:上,高也;善,吉也;善之本意并非当今世俗善恶之善,而以道观之,合道则吉,无道则凶。试问:一、水是善良的吗?若水是善良的,何以水灾成患,古今皆有、害人无数?华夏先人也深受其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深得人心,足以说明水非善良之物。再比如不会游泳的人一掉到水里没几分钟便会被淹死,水之善良何在?所以学游泳第一步要先熟悉水性,而擅长游泳的人我们称其为深谙水性。二、反之若水为恶,水乃生命之源,万物、人皆离不开水又何解?所以说水为中性,合则利,违则害,此性不正像大道吗?故作此解。此其水性几于道之一。知子先生浅评:《道德经》全文的“善恶”字全无人伦善恶之意。所谓的“文化专家”“国学大师”那些“水是善良的,水有七善……”等粗鄙解读根本不合常理,如此解读不知其意欲何为,居心何在?故当今“上善若水”解为人伦之“善”大缪哉!原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译文:水之性同于大道,合之则对万物皆有利处而不与万物相争;它“柔弱”地流向并汇聚在人们所厌恶的“卑下”、低洼之处,所以水之性最接近于大道。意会:水处众人之所恶,何也?低也、下也、柔也、弱也、利他而不利己也……皆因人道以此为卑;此其水性几于道之二。人之所喜,何也?高也、上也、刚也、强也、利己而善争也……皆因人道以此为贵。正如俗语所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也。而水若顺之、合之、导之、用之则必利万物,且不与万物相争。大禹终能治水成功也是改堵为疏堵结合,便是顺水之性而不违。而水最终流向和聚集之处正是众人所恶之地,但此性成就了柔弱、处下之水终能汇聚成江海之大。此其水性几于道之三。知子先生浅评:此章亦是老子以俗物喻道之典范,精妙无比、浅显易懂,然世人仍是误解重重,盖因无道之流胡乱解读并广泛传播,而“人之迷,其日固久”,望今日明其真义之人能广而传之,以解众人之惑!原文:居善地译文:人要居于合道之地。意会:何为合道之地?简单理解便是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繁衍之地,如水流之于低洼之地,方能汇聚成江海之大;花草树木长于阳光雨露充足等天地之间方能繁衍不息;此乃圣人成就“大道之治”的首要条件。原文:心善渊,与善仁,译文:心性要合道,如渊潭之水方能恬淡虚寂;施予别人的一切须是合乎大道之仁。意会:与:赐予也;又施予也;仁:亲也,从人从二;亲者,密至也。渊潭之水其静犹明,而况心神!故圣人之心本当如此!此处“仁”字,非儒家之仁爱,而是大道之仁,是指发乎本然的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仁爱,而非违心勉强、刻意为之、乱人心性之“仁爱”,正所谓“大仁不仁”是也。“心善渊”乃圣人修身入道之必须。知子先生浅评:关于大道与人道的仁义之别第十八、十九章等将有详细论述。原文:言善信,政善治,译文:言语叙述须是合道之言,才能不言而信;施政须以大道治国,方能天下自正、终至大治。意会:政:正也,施政之义;大道之言为无言之希声,合道之言须不言而信,不言而教;人言可能言而有信、可能言而无信,盖因人之性、之力不足,而非全是不诚信所致;故唯合道之言方能不轻诺寡信,直至不言而信;正天下须以道正之,施政于治须以大道治之,方能不偏不倚、至公无私、终致天下大治。“与善仁,言善信”乃圣人有道之所为,“政善治”乃成就圣人大道之治之根本。原文:事善能,动善时。译文:施为合道之事,才能不妄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最终为无为则无不为,直至无所不能;行动合道,才能遵四时、循阴阳、顺天时直至不动则已,动则必成。意会:大道无为却无所不为,无所不能,合道方能知常不妄,处无为之事终可如大道般无所不能;作息、出行、行事等皆为“动”,动则须合大道、守四时、循阴阳、顺天时方能不动则已,动则必成。此乃圣人行道事道之所在。原文:夫唯不争,故无尤。译文:所以唯有如水般处下柔弱,善利万物而不争,便与大道之性没有什么差异的了。意会:“尤”《说文》注:异也;“尤”之本义与现在的解释相差很大。此句意为让圣人效仿水之性行事,便与大道之性无异。知子先生浅评:字越少,解之越难。此章也是误解重重的章节,其所论皆乃圣人(统治者)之为,常人哪来的“政善治”?而多数解读为人道世俗的为人处事之善恶,特别是那些港台的所谓“文化专家”“国学大师”等粗鄙解读,且颇受欢迎,遗毒甚广,甚是无奈!《道德经》从未论述纯粹意义上的人伦善恶、为人处事之道。此章关键字在于“善”与“仁”的理解,始终以大道之义解之便不会偏离。我已经不厌其烦地重复说明,有道者自会悟之,无需多言。

《道德经》第九章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知子先生释义: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译文:持器盛物,以其让它装满溢出而不可得,不如适可而止;打造尖锐之物,如果不停地锤煅以求得锐之又锐,这样的状况是不可持续的,无法长久保持的。意会:持:握也,从手;盈:满器也,从皿;已:止也,毕也,讫也,成也;揣:捶之,治击也;锐:芒也,细小也,锋芒也。从“持”和“盈”,“揣”和“锐”的字义可以得出此解。此句从持器盛物满则溢出不可阻挡和锻造锐器利则易断不可长保两个简单的现象阐述了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的道理。原文: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译文:金玉财物多得装满了屋子不计其数而不知足,没有人能够永远守住它不会流失。如果以富为贵、恃富而骄、胡乱妄为而不知止,必然会给自己留下担忧祸害。意会:骄,马高六尺为骄,此处指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样子。这一句相对好理解得多了,因古今不乏其人其事。金玉满堂如持而盈之,满则溢出不可阻挡;富贵而骄如揣而锐之,利则易断不可长保,终会留下身败名裂的祸患。因人之器用终有限度,而外物如金玉财物等无有穷尽、取之不竭,几多为最、用之几何?虽“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若是以财为富、以物为贵、恃贵而骄必自遗其咎。知子先生浅评:此段深刻揭示了人欲之私之过,人智之蔽之不足。老子从持器装物、打造锐器之状以事喻理,进而用求财不止、富贵而骄的人欲之果,阐述天道不可违之理,由浅至深,深刻警醒,用心良苦不可不察!原文: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译文:当事业功名大为成功之时择机全身而退,这才符合天地亘古不变之道。意会:杯满则溢、月盈则亏,一切皆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如天地之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非人力所能阻止也。《黄帝四经》:“……极阳以杀,极阴以生……当者有数,极而反,盛而衰:天之道也,人之理也……”故有道之人须知大道常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天道之理不可违。知子先生浅评:本章是《道德经》为数不多的阐述天道的章节之一。人作为天地所生之物,法天则地是健康生存的必要条件,遵循天道是事业善美长久的基本保障。人道只有首先锚定天道、遵循天道才能确保长久有序、生生不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35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