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向来与《三十六计》齐名。但现在解读三十六计的人很多,而孙子兵法却很少有人愿意问津。原因就是孙子兵法太好了,好得有点曲高和寡。
一个东西超出了人们的平均线,就不可能畅销,因为人们总是最高能接受到自己的水平,再高就理解不了了。《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最大的优点是把晦涩的文字通俗化,把艰深的道理平实化,使得孙子兵法能走进大众的审美区间。
简单来说,《孙子兵法》是从战略上讲,《三十六计》是从战术上讲。因此,谈到对于人生的指导,我认为《孙子兵法》要优于《三十六计》,正所谓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兵法的每一句都能悟出不同的人生的道理,在这里不可能一一去说,只能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一句话,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然后等待敌人什么时候可以被战胜的时机。敌人如果无懈可击,我们是没办法取胜的。如果不可胜,那怎么办呢?很多人,败就败在不知道事情可以不办。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办不到的事,就不要强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非要办,就会输光了老本。
古本孙子兵法“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什么叫“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呢?就是你觉得他在攻击你的时候,他根本没有攻击你!因为,他在九天之上,他跟你不在一个平台,不在一个层面,不在一个战场。什么叫竞争?竞争的本质是要你没法跟我争,而不是我要跟你争。也就是《道德经》说的“夫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动于“九天之上”的人,根本没觉得自己在跟谁争,只是被他带起的风刮倒的人,自己觉得自己的东西被他争走了。当你在“九地之下”的时候,你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别人比自己风光,就像当初华为不进房地产,阿里不做游戏,专心磨练自己的核心能力。当你厚积薄发、横空出世,人人看你都是“动于九天之上”,别人想学你,得坐时光机器回到十年前去学,甚至回到你的幼儿园去学,哪里学得来!他们看到的,都不是你成功的原因,因为你已经活在众人的想象之外了。
孙武“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这句话很本质!善战者没有什么智名,没人说他太聪明了,也没有什么勇功,没人说他太勇敢了。为什么呢?其实这和中医的“上医治未病”是一个道理。什么叫上医?最高水平的医生,不是治病,是治未病。你还没生病,他就看出苗头,你将要得什么病,给你处理一下,给你一个防治方案,最后避免了你得那个病。但“治未病”没功劳没名声啊!所以真正的上医,他也成不了名医。名将就和名医一样,打了可歌可泣的硬仗,出了名。而真正的善战者呢,早在真正上战场之前的一系列准备早就已经让胜利的天平向我方倾斜了,从来不打可歌可泣的仗,全是摧枯拉朽的轻松活儿。这就是所谓的“大智不彰,大功不扬”,很无奈的事情。所以有的人比较坏,他明明早就看出来,可以解决的问题,他一定要等它烂到谁也收拾不了,他才出手,就是不愿意人家看不见他的功劳。这种情况,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怎么办呢?没办法,就得靠他的上司英明,他的老板得是个明白人。如果你是老板,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先说这三点吧。《孙子兵法》确实是本好书,但苦于有点曲高和寡,华杉把它讲到这个程度,我早就在心里为他点过赞。我们朝夕书评的视频节目以后也会考虑对这本书进行分析和点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4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