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后世留下了取之不尽的文化瑰宝。
这里面,道家的哲学思辨最为独特,也最为深邃。
易中天老师认为诸子百家里最朴实的哲学是墨家,是面向劳苦大众的,充满着人文关怀;最实用的哲学是儒家,是面向士子和读书人的,讲的是为人和做官的学问;最深奥的哲学是道家,面向的是最高层次的人群,讲述的也是最深奥也最终极的“道”。
《道德经》这部道家著作,被称为为百经之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化的源泉之一,现在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范围内中国文化传播最广的著作。
但是,要读懂道德经,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即使有着众多的解译版本,人们也同样云里雾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理解道家的思想,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和悟性,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从事物的反面思考问题。
因为道家的思想里,充满了逆向思维,读之犹如醍醐灌顶。
01无用之用
庄子云: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桂树因为可以食用还能用来制作漆器,因此被砍伐,世人都知道要做有用的人,知道有用的好处,却不知道到无用的好处更大。
这句话闻来真是醍醐灌顶。
人们都怕别人说自己没用,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因此总是在别人面前逞强,或者拼命地提高自己,以求得别人的尊重和赏识。
可换一种思维方式,能力越强,责任越大,当别人都知道你有用,自然就会紧盯着你的用处,所有人都想在你身上谋好处,你能给予却不给,那就得罪人。
就像大众内心里总感觉有钱人就一定要做慈善,帮助别人,不帮就是不道德,但没人会盯着一个穷人,对穷人的道德口诛笔伐。
无用之用,教会我们要时刻保持低调,永远不要在大众的聚光灯下,不要显摆自己的能耐,也不要暴露自己的实力,猥琐发育永远是最好的生存之道。
02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同样是典型的逆向思维。
人都想要有为,我们夸赞一个年轻人就会说他年少有为,而对一个人最大的侮辱就是说他一生碌碌无为,追求有为才是人之常情,为什么无为反而能无所不为呢?
这就是道家文化高明之处。
这里的无为指的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可以理解为科学上是一种极限的概念。
道家追求无为而治,是因为事物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治理任何一个体系必须顺应事物自然发展的方向,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什么都不需要做,这个体系自己就运行在最佳状态里。
就好比一个公司,如果这个公司的老总每天悠哉悠哉,什么都不干,公司照样运营得井井有条,那就说明治理的最理想。
对于个人来说,不用每天一杯心灵鸡汤,不用别人鼓励鞭策,也不用自己多么的严于律己,没有刻意,也没有勉强,自己做的就是自己最喜欢做的事,自己过的就是自己最喜欢过的人生,那即使没取得什么成就那也没有什么成就可以比拟,这就是最理想的人生状态。
03弱者恒强
《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世人皆争强,唯道家守弱。
传说老子的老师商容病重的时候,老子去看他,请教真理。
老师说:“你看我的嘴巴,舌头还在么?”
老子回答:“在。”
老师又问:“那你看我的牙还在么?”
老子回答:“不在。”
老师说:“天下之道尽在于此,你明白了么?”
老子说:“弟子明白了,强者灭,弱者存。”
老子在《道德经》里对强弱有了更详细的论述: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水往低处流,水不仅柔弱,而且低调,水利万物而不争,最后无处不在,无往而不利。
做人也是如此,“争强”是修身,“守弱”是处事,知道自己有强大的实力,但却处处低调做人,处处保持柔弱无害的立场,就如同那最深沉最厚重的溪海,这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处世之道。
结语:
道家的哲学,充满着逆向思维的人生智慧。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无为、无用、以弱胜强,道家用辩证思维方式,向我们展示了物极必反的哲学理念,对现代商业社会尤其具有警示意义。
(图片来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14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