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南老城小桥十字街口南,滨河大道东侧,有一段土墙显得与现代化的城市格格不入,面向喧嚣的车流,依然保存着旧日的迟缓与安稳,“老城墙书店”便“藏匿”其中。
坐落在老城小桥十字街口的“老城墙书店”(本文图片由渭南广播电视台记者南鑫提供)
初夏时节,道路两旁树叶荫荫,一幅“老城墙书店”的门牌丝毫不觉得显眼。穿过窄小的门洞进入书店内部,20多平米的地方,真如洞府一般,房子虽然不大,但室内四壁和正中都是三米多高的书架,书籍摆放的满满当当。
书店的主人张进国说,自己是地地道道的渭南本地人,19岁初中毕业去了兰州当兵,从事收发纪要的工作,逐渐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年退伍之后回到老家,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营生。无所事事的他经常出现在旧书摊,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也逐渐了解到了二手书市场的商机。于是从年开始,张进国以6元的身价起步,走上了收书卖书之路。
老城墙书店里
三万册各式各样的书籍
老城墙书店店主张进国
“主要的原因还是为生计,按当时的社会现象,就是务农的没有经商的富有。另外一个就是从书里能读到好多知识,读书和不读书,务农的结果也不一样。”张进国说。
张进国正在裱糊民国时期的《社会科学大词典》
最初,张进国只能推着架子车下乡收书,四处摆摊谋生。一直到年,张进国才从当地村民手中租下了现在这处地方,开始将手中搜集的书籍进行整理修缮售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想把那些藏身于垃圾堆的宝贝重见光明。
谈话间,张进国拿起了一本民国时期的《社会科学大词典》进行认真的裱糊,他说,这样的书本不应该流落到废纸堆里,应该留给有用的人。
二十年的时间,张进国说自己都不知道骑坏了多少辆摩托车,东至洛阳,西到天水,他都曾赶去收书,他的藏书除了本地人购买,也有专门从西安、宝鸡、北京等地赶来淘宝的书客。
张进国常说:“读者为书,不读者为纸。书籍改变了他的人生,从最初为了生计,到现在就是一种每日生活不可或缺的乐趣。”
书店地上也摆满了书籍
“每天不看书就不行,觉得缺点啥。这个店里目前有三万册书,还有一些没有摆出来,是商业机密。”张进国笑着说。
记者和张进国相处的一个多小时里,不时有人前来看书、买书,备受追捧的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毛泽东思想选集、连环画、道德经、渭南县志等等。用读者的话说,在这里可以读懂更多的历史,感受更多的曾经。
市民进店“淘”书
“主要是历史方面的书籍想了解一下,其他地方不一定能找到。”一位来“淘”书的市民这样说。
老城墙书店,像一个大隐隐于市的智者,经历20多年的沉浮,在网络席卷纸质书籍的今天,显得不惊不扰,依然藏身在老城的泥土里,念着从古到今渭南的故事。
往期精选
渭南朝阳公园:最美人间四月天,牡丹花开待君来!渭南四月的沋河川,景色美的爆了天!隐于渭南桃花源里的一方小院,有禅意,又很生活!
久违了,我熟悉的渭南,正在回来......
“一盔一带”的热度还没过去,“公筷公勺”就踩着七彩祥云来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5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