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0/8/18
小心无症状肺炎侵袭老年人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ingyinfenxi/m/31051.shtml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把公元前年前后,同时在古希腊、中国、印度等世界各地出现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为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可谓是人类最重要的一次群星闪耀时,于中国而言,这一时代大致开始于春秋末期,并最终在战国时代达到全盛期。本篇书评论的便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出现并至今依然不过时的著作—《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老子》,在历史背景上具有大量的争议。本篇书评不追求考据,所以仅仅列出几个具有争议的重点,而不加以详细论证。

首先是有关作者,本书作者老子究竟是谁,一直存在争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就举出了老子可能是周守藏室之史李耳、老莱子、周太史儋三人的可能,但司马迁并不能在三人中给出明确判断。近代以来,郭沫若、冯友兰、顾颉刚、钱穆等学者也都对此各抒己见,在老子身份问题上众说纷纭,没有决定性的判断。

其次关于成书年代。由于作者的身份就具有争议,《道德经》的成书年代也就具有了争议。不过大致可以认为《道德经》成书于战国时代。《道德经》作为道家学说的重要发展环节,其思想承接杨朱主张的个人意识,又在《庄子》成书后,被文献大量引用。所以可以认为《道德经》成书于杨朱之后,《庄子》之前。

孟子(约前年-前年)曾经对杨朱学说猛烈批评,认为其无君,是大逆不道。但孟子却对老子学说毫无评价,可以认为这是由于《道德经》在孟子时代还未出现,或者出现了却还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意味着《道德经》是在孟子同时代或之后出现的。所以大致可以判断《道德经》出现于战国时代。

关于老子及《道德经》,还有很多的误解,这里也稍提几点。首先关于孔子曾拜访老子,授其教导这件事,这大概是场有计划的宣传,而不是事实。

老子所处年代虽有争议,但多半晚于孔子。道家学派作为后起之秀,敌不过儒家,于是就编造了孔子受教于老子的事,来争取一些学术主导权。而儒家也接受了这种谎言,甚至添油加醋,续编了孔子问老子礼制的故事,使得老子也显得儒家化了。但《道德经》中明明白白写着“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的话,孔子怎么可能在礼制上向老子请教呢?

请教

《道德经》不是权谋之书、兵法之书、气功之书或宗教之书,它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

《道德经》崇尚无为,对统治者更是说“太上,不知有之”,定不是什么权谋之书;《道德经》明确反对动武,“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自不必说兵法;《道德经》讲解的是修身之道,并非什么气功运转;《道德经》用一个包含万物和一切规则的道构造了一个新的宇宙观,完全抛弃了天命观,也就更不可能支持什么宗教。

《道德经》总体上构建了新的宇宙观念—道,并借这种天道来指导人道,提出了治国和修身的方法,所以《道德经》仅仅是一部反映道家学派哲学思想的学术著作。

明确了《道德经》的属性,那就从道、治国、修身三个方面来看它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一个视角。

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八十一章。其中约十四章重在论道。

在《道德经》的建构中,道是一种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万物之源和宇宙规则的混合体,它是一切事物产生的基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虚无缥缈,无法直接感知却又确实存在,“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它超越时空,永恒的主导着自然和人间的运转,“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它生养万物,却无任何私欲,“衣被万物而不为主”,“万物归焉而不为主”,所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它公平公正,“以万物为刍狗”,质朴而敦厚,不偏袒,不有私心。

以这样的天道作为指导,《道德经》给出了治国与修身这样的人道所应遵守的规范。

治大国,若烹小鲜

《道德经》中约有二十六章重在谈论治国之道。老子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既然天地的运行规律不偏不倚,没有爱恨恩怨,没有仁义道德,那么圣人的治国之道也应该按照天道的规律,公平地对待所有人民,“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统治者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脱离人民。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相汇的地方,是因为其出于海拔更低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百谷王”。

统治者们也应该效法江海,“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只有处在百姓的前方,为百姓挡风遮雨,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戴。

对于战争,老子极力反对。他认为这会给战争双方都带来极大的灾难,“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要以不争之心对待战争,即便取得胜利也不能骄傲自满;老子反对主动进攻,主张防御性作战,认为哀兵必胜。

这些治国之道依然启发着今日的中国。编纂和实施《民法典》,政治上更加平等对待每个人,不因人的贫富贵贱而在政治、法律上有区别对待;同时高级官员到基层锻炼,更加紧密的联系普通群众;发展适当的国防,不学美国穷兵黩武,争当世界警察,面对边境争端,即便获得胜利也不咄咄逼人,而是能和邻居和平谈判。

无为而无不为

对于个人的修身,《道德经》也着重谈论。共有约二十六章重点是修身问题。

行道者应该宠辱偕忘,不为名利等身外之物所累。对待宠辱都应该抱着“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的心态,反思自己为何有这种受宠或受辱的心情。同时应该“贵大患若身”,抛弃自己的私利,全性保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有着独立的人格,也只有这样的行道者才能被授予社稷的责任。

对待他人的嘲笑,行道者也不必在乎。因为“不笑,不足以为道”。屈原曾以醉喻世人,以醒喻自己。但对于行道者而言,自己应该是个愚人。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都好像有所作为,纵欲狂欢,而行道者却愚钝、粗鄙,效法于朴素的道。

老子认为圣人“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行道者把慈爱、节俭、谦逊作为人生的准则,从不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竭尽全力帮助他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只有这样才能求得自我人生的满足。

对于人生中的种种诱惑,行道者应该清心寡欲,懂得知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些诱惑只会激起人的感官刺激,给人生带来极大的伤害,所以行道者应该抵制这些物欲,不求纵情声色。

在我们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老子对于个人修养的劝诫,可能更是一副良药,让我们有所反思。

结语

正像《道德经》本身所具有的辩证色彩一样,身在今天的我们对于这样一本两千多年前的著作也需要辩证地看待。

《道德经》大致成书于战国时代,自然也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那时的人们对于宇宙、对于自然的理解都十分朴素,对自然科学当然更没有概念,反映在《道德经》里就是对规律和物质的混同,都用道来代指,这自然是需要扬弃的。

那时的人们之间的联系也没有如此这么广泛,人口也没有现在这么多,所以《道德经》里依然幻想小国寡民的桃花源生活,这放在当代当然是不可取的。

《道德经》中对“愚弄”人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推崇等,也是对那个时代战争频发,统治者纵情声色,频发、甚至乱发政令的偏激回应,绝不是什么有益的政治思想。

但瑕不掩瑜,即便受到了时代的限制,《道德经》的思想依然历经两千多年而耀耀生辉,其批判在如今依然振聋发聩,令人深省。

作者:Kotarou

初审:齐光

终审:柠茶

视觉:黄草草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下期预告:《离骚》

往期回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59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