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字词注释:
道:《易经·系辞上》说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因此,道是认识上的、思维上、观念上的,是意欲探究事物本质、规律和相互间关联的思想成果,与现实生活中实用的“器”是相对而言的。《道德经》全书就是围绕这个“道”来展开的。
常:恒,恒常不变的,一般认为是汉代为避汉孝文帝刘恒名讳而改“恒”为“常”,“非常名”也应为“非恒名”。
名:名称,命名,名号。在这里,“名”与“道”是一对相对概念,前者为表,后者为里;前者为外,后者为内;前者有无万幻,后者亘古长存。
天地:在第二十五章,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天地并不是最大的,而是需要遵循“道”和“自然”的。这里的自然,也并非现代人所说的自然界——没有人为干预的自然界确是自然的,但并不是老子所谓自然的全部内涵,宇宙内外浑然天成并按其自身规则运行的一切皆为自然。在老子看来,自然而然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母:母体,也就是道。《道德经》全文多处提到母:①第二十章——我独异于人,而贵食(sì)母。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③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mò)身不殆。④第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dǐ),长生久视之道。
欲:私欲,贪欲。
妙:奥妙,奇妙,无私欲之人才可以获得。清代诗人林则徐有这样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欲则刚”并非林则徐原创,出处在《论语·公冶长》(子曰:zhidao“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无欲则刚,无欲则妙,孔子和老子在这里异曲共同,英雄所见略同。
徼(jiào):边界、边际。(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此字作“噭jiào”,即号呼声,如《礼记·曲礼上》:白鹤噭以哀号兮。旅美学者肖钢认为,“观其所噭”即观察生命在道的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动静,与庄子《齐物论》中所讨论的闻地籁与天籁,佛教所说“观音”类似。但通行本中的“徼”,更容易理解,故仍从通行本。)
玄:深奥,深远。
白话意译:
道是可以告知他人的,但道不是恒常不变的;世间事物也都是可以给他一个名称的,但这个名称也不是恒常不变的。天地一开始也无名无号,化生万物之后才被赋名为“天地”。所以,人们常常在忘我的状态下才可以体会到人世间的奇妙;而我们面对自我私欲膨胀时,一定要懂得把握边界。“有”和“无”其实是同源而出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两者随时可能互相转化),都可以用一个“玄”来概括,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微妙玄通,但这其中就蕴含着“道”的总命门(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义理探究:
老子之“道”可道也
《道德经》第一章几句话,提纲挈领提出了“道”的概念。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章的“玄之又玄”几个字,将老子的思想玄幻化、不可捉摸化,也衍生出后世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曲读”。越解读越让人看不懂、搞不明白——这是非常要不得的。
谬种流传的一种说法是,“能够说出来的道,就不是老子所说的恒道”。由此,说不清、道不明成为老子之“道”的代名词,也成为现代读者望而却步的拦路虎。
对“道”微妙玄通的种种胡乱发散和演绎,或发端于汉代青年才俊王弼。王弼(—年),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他虽然只活了二十三岁,但其一生著述却也流芳百世,其中《老子注》、《周易注》等至今经久不衰。
王弼在《老子注》中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指可识可见有形象的具体事物),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以王氏之百密一疏,由此让道之可道与否误入歧途。据汤一介先生所著《魏晋玄学论讲义》考证,王弼时代一度兴起的所谓“玄学”,学者们围绕“明理”(名分治理大讨论)、“虚胜”(虚无贵胜之道,不管具体人和事)、“玄远”(远离世事和事物的超言绝象),展开形而上的“清谈”。脱离实际的清谈,必然是一片空谈,当然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了。
“道”究竟能不能说得清,道得明?这是我们阅读、理解《道德经》的前提。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老子洋洋洒洒余言,那就全都是词不达意之句段,岂不是全都白说了吗?我等后人不也就不必费心思研读了么?当然不是那回事!
既然后人都认同《道德经》广博深远、醍醐灌顶,那么大前提一定是“道”是可以同他人道的——唯有如此,老子留下的五千言,才值得历代解老者学习、吸收,才值得现代人潜心研读和领会。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不可道的老子之“道”,任何解读都是追随胡说八道的胡说八道。
有了这个大前提,我们再去客观地理解老子开篇的这句话,也就豁然开朗了:道是可以言说的,但道却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随着时空转换运动变化着的。著名道家研究学者陈鼓应先生在《老子今注今译》一书中认为,“道”可以“永恒释之,却不当以“不变”作解,因为老子所言宇宙实体及万物本原的“道”,是恒变恒动的:“反者道之动”,以道为动体;“周行而不殆”,描述道体生生不息。朱谦之先生在《老子校释》一书中也认为,“盖‘道’者,变化之总名。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虽有变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谓常(恒)。……老聃所谓道,乃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既无永久不变之道,亦无永久不变之名”。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说,“惟随时变异,乃常道业也”。
不同时空,不同社会环境下“道”的内涵是不断调整变化的。《道德经》第二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但人们对美的认识却不是一成不变的:众所周知唐朝以胖为美,现代人却天天嚷着要减肥;去过丽江旅游的人都知道,当地纳西族以“胖金妹”、“阿黑哥”互称,透露出女胖男黑的价值取向,与当代汉族的审美相去甚远。
如果将“道”关于人的部分落实到人世间,视之为中华民族的普世价值和行为准则,无论是何时何地,它都是可以捉摸的,可以遵从的;但古今中外,价值观念一直是跟随时空变化调整的一条曲线,有时候这条曲线的弧度甚至是循环往复的,这样的曲折变化和循环往复,体现的正是“道”的恒动恒变,揭示的正是老子“道”的本质。
实际上,老子之道,在认识世界本原、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方方面面,清清楚楚给后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精神力量。也正因此,才让《道德经》古今中外,长盛不衰。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五行、八卦概念,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和思维方式,不论是中医学阐释的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还是《周易》信奉的逢凶化吉、趋利避害,都为中国古代哲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周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字最早出现在西周金文中,原义表示山之阴面或云遮住了阳光。《说文》曰:“水之南,山之北也。”《太玄》谓:“幽无形,深不测之谓阴也。”《管子·心术上》:“阴者静。”《礼记·曲礼上》孔疏:“阴,卑也。”《战国策·秦策》高注:“阴,小。”王逸注《楚辞》:“阴,臣也。”《左传·僖公十五年》:“内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者,真藏也。”《春秋繁露·基义》:“阴者,阳之合也。”颜师古注《汉书·郊祀志下》:“阴为柔。”王肃注《孔子家语?本命》:“阴,偶数。”正是这些散落在历代典籍中的定性或描述,不断丰满和补充着一个“阴”字的内涵。
“阳”字也是一样,它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原义表示高明。《说文》:“阳,高明也。”《禹贡》:“山南为阳,水北为阳。”《周礼·考工记·轮人》贾公彦疏:“向日为阳。”《礼记·曲礼上》注:“阳,尊也。”《礼记·曾子问》郑玄注:“明者曰阳。”《左传·僖公十五年》:“外为阳。”《庄子》成玄英疏《达生》:“阳,显也。”;《人间世》:“阳,刚猛也。”《太玄经·玄告》:“阳动吐,阴静翕。”《玉篇·阜部》:“阳,清也。”颜师古注《汉书·郊祀志下》:“阳为刚。”王肃注《孔子家语·本命》:“阳数奇。”
相反相成的阴阳思想,据米鸿宾在《大易识阶》中考证,可能萌芽于殷周之际。阴阳二字在文献中首见于《诗经》,《诗经·公刘》云:“相其阴阳。”即是指向日光的地方为阳,背日光的地方为阴。但那时的阴阳还没有对立属性,用的都是原义。
渐渐地,阴阳的概念开始增大,开始“互动”,开始成为了古代文化最基本的认知概念和方法。
传播最广泛的当属“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上》)。这里,“一”并不是一个数词,其本意是“所以”。所以阴所以阳,构成的是一种互相交替循环的动态状况,这才称其为道。也就是说,阴阳不是道,阳了又阴阴了又阳的这个过程才是道(太极图中间的阴阳鱼,我们怎么看都觉得是游动的,阴阳不动不可成为道是也)。黎靖德在《朱子语类》卷六十六中解释“所以循环者乃道也”这句话时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气,不是道,所以为阴阳者乃道也。若只言阴阳之谓道,则阴阳是道。今曰‘一阴一阳’,则是所以循环者乃道也。”
韩鹏杰现在《道德经说什么》一书中,对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中“冲”的理解很有意思:两点代表阴和阳,阴阳两者相互中和,就是冲,中和,阴阳两者的相辅相成。
现代启示:
中国文化与公序良俗
“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那么,究竟什么是道?道本是贯穿于宇宙内外的一切事物的天然运行规则,这种无象无形如果没有抓手,就很难落实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如果将之具体化,可以理解为依据公序良俗所做出的正确选择。
是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随时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是成为天使,还是成为恶魔,虽不能说不受外界的影响,但每个人内心的价值衡量标准始终是第一位的。
比方说,路遇老人跌倒你扶不扶?公车上看到老人、孕妇、孩子你让不让做?捡到别人的钱包你起不起贪心?路见不平你愿不愿意一声吼?对于公平正义你愿不愿意大声疾呼去维护?面对领导你会不会阿谀奉承?面对下属你会不会趾高气扬?孝敬父母你做得足够好吗?教育孩子你强调正直善良了没有?与人相处你能以诚相待吗?在利益和正义面前你会如何选择?……
每个人其实时时都在抉择中生活,你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是你选择的结果。
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会这样选择而不会那样选择?为什么中国人这样选择外国人那样选择?那就是每个人心目中的道不同使然。
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人集体的道,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共同认可、遵从的公序良俗,就像我们的黑头发、黄皮肤一样,使我们得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它是我们中国人的灵魂,如果中国人不掌握自己的文化,那岂不就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人?
文化从哪里来?除了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阅读《道德经》这样的文化典籍也是必不可少的。
有与无互生让人豁达
《道德经》能给我们哪些文化提示呢?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看起来就像无根之水,实则是蕴含着有无关系的伟大辩证法,即使是落实到现实生活的细枝末节,也可谓睿智超凡:你刚刚大学毕业时一穷二白,应该算是一无所有吧;你用几年时间辛苦工作、省吃俭用,攒下一笔钱,这时候可以说是口袋里的钞票从无到有了,可是青春岁月呢却不知不觉消耗掉了几年;你满心欢喜用这些钱去买了一辆车,你拥有的钱一下子变没了(如果有车贷还变成了负资产),但是你从此变成有车一族,有了一辆崭新的汽车座驾;你开着这辆车,驰骋在事业的大道上,可能过不了几年,你就能升职加薪,口袋里钱也会越来越多,再一次从无到有;但是如果你开着这辆车一不小心出了车祸,轻则车辆损毁,重则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你一切的拥有可能瞬间灰飞烟灭,化为乌有……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就是一个一直被不断验证的循环往复。
如果你真的理解了这种有无辩证法,一时的失意又能算得了什么呢?一时的得意又有什么值得猖狂的呢?如果能有平静如此的心态,对你的人生是不是大有裨益呢?即使再把这种有无的得失拉长,也基本不会逃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孟子·离娄下》,意思是说前人的富贵,一般传到五代也就差不多了,也就是现代人说的“富不过三代”)。用老子的话来总结,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
不争才最有竞争力
再来看“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单位里要提拔一批干部,如果你不在候选人之列,或者你没有争取被提拔的心思,你就可以以轻松愉悦的心态观之,可能还会和几个关系不错的同事私下交流谁更适合被提拔,反正八卦一下也不会对你有什么影响,正所谓看热闹不嫌事大;但如果你也是候选人之一,你还对这次提拔寄予厚望,恐怕你就不可能如此轻松对待了,拉拢下属,谄媚上司,打压竞争对手,说不定你都会做。
这时候,老子对我们的告诫是:置身事外或者清心寡欲,才可以发现这次干部提拔的妙哉妙哉;置身其中或者心有所欲,就一定要把握好边界,以防弄巧成拙。看别人“几家欢喜几家愁”,你心情自然好;没把握好边际,拍马屁拍到马腿上,拉拢下属被认定为搞小团体,打击竞争对手被认为居心叵测,那就麻烦啦。
在老子看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三十四章),才是真正能笑到最后的人。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古代哲学一直被一个似乎无解的问题所困扰,那就是:究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亚里士多德对这个问题入迷且感到困惑,他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两者都必然是一直存在着的——显然,他没能得出令自己信服的答案,用自己的智慧头脑巧妙地绕过了这个问题。
柏拉图则认为,任何生命出现在这世界上之前,会先化作灵魂,所以鸡是从灵魂而来,而不是鸡蛋孵出的——这个回答连孔子不愿意谈的“怪、力、乱、神”都用上了,但还是答非所问。
老子丝毫不回避问题,但他给出的答案令人惊喜:最早的鸡并不是从鸡蛋孵化出来的(其他卵生动物的卵孵出了一只鸡?极有可能);最早的鸡蛋也并不是从鸡妈妈屁股后面生出来的(其他下蛋动物下出了变异的鸡蛋?差不多如此)。也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
哈哈,老子在这个问题上完胜。
欢迎读者朋友留言批评指正!
童言无忌君真话说不尽,假话尽不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6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