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十四章太初之道是什么样子的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0/9/23
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26/5959473.html
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想看看不见叫作“夷”;想听听不到叫作“希”;想摸摸不着叫着“微”。这三者难以深究,它们原就合为一体。这个“一”,它的上部不太明亮,它的下部也不太昏暗,难以名状,无边无际,回归于“无物”的境地。它是一种没有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所以把它叫作“惚恍”。迎着它却看不见头,尾随它却又看不清背后。秉承这亘古已有的道,就可以驾驭现存的万物,能够知晓宇宙的本始,这可以说是“道”的规律。

河上公注云:“无色曰夷,无声曰希,无形曰微。”夷、希、微三字都是指极为细小、不可感知的意思。例如“大音希声”,也是用“希”来形容声音的不可听及。

王弼注云:“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体不知为名,故不可致诘,混而为一也。”混即合。混而为一,即合为一体,这个“一”也即“道”。在老子那里,太初之道是一种混沌状态。本书二十五章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句,同样说明太初之道是混沌状态的东西,所以老子把它称为“一”。

王弼注云:“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虽今古不同,时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虽远,其道存焉,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也。”古始,道的原初状态或谓宇宙的本始。道纪,道的纲纪,即规律。

本章是对“道”所作的描述,林语堂在《老子的智慧》一书中,给本章加了一个题目,叫作“太初之道”,是颇为切题的。在《老子》书中,何为“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老子通过许多篇文章,从形上和形下,以抽象的概括和具体的比喻,希望能够说明“道”是什么,让人能够去理解,去认识,去体会。因此,应将本章和其他相关的篇章结合起来理解。从本章的内容可以看出,老子所说的道,在太初阶段,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一”。这个“一”,即“混沌”一体之道。这个“一”,所处既不光亮也不阴暗,无边无际而又无始无终,它是一种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人们如果能够秉承亘古即已存在之道,就能够驾驭今日的各种事物。在老子那个时代,对宇宙、自然界中的天地万物的形成问题,他只能隐隐约约地感知它,并将这种感知形诸文字,记录下来。阅读本章,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楚辞·天问》篇开头有关天地形成的十几行句子:“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将本章和《天问》这些诗句相比较,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确有不少共同之处:一是它们都反映了先民在两千多年前对于亘古时期宇宙起源所进行的探究;二是它们所描绘的有关宇宙初始的状态,大致相同:混沌、明明暗暗、惟象无形、恍恍惚惚等。这些都反映出我们古代哲人们难得的天才思辨力,但我们不应对他们有超越时代的苛求。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传递友谊史痴的自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63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