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幕后居延安我译道德经,一次ld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4/1

“幕后”是为了讲述书籍出版的幕后故事而专门开辟的栏目。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将邀请在“世界学术经典(英文版)”系列中参与导读注释的老师分享求学、治学、成书的幕后故事。

本期“幕后”栏目,我们邀请到了《道德经》(汉英对照版)的翻译、编注者居延安教授,请他来为我们分享他在海外教授及翻译《道德经》十余年的感悟与心得。

.

.

1

我的求学之路

我本是复旦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五年制本科生,加上时代原因,又拖了一年,本科读了六年。说是“读了”,其实是“混了”。

一九七八年恢复研究生招生,我报考了复旦外文系“现代英语”研究生专业,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我获得了百里挑一的复试机会。经原复旦外文系总支书记袁晚禾教授的鼎力举荐,我被复旦大学新闻系录取为“国外新闻事业”的研究生。

三年研究生毕业,又让我作为复旦大学第一批出国深造的访问学者,去了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一九八二年三月去,八四年岁末回。

回国后我担任了新闻学院“国际新闻教研室”主任,带过两个研究生和两届双学士的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双学士们毕业后大多去了新华社,从事对外英语报导工作或当驻外记者。

那是激情燃烧的八十年代啊,我也是正当年华,主持翻译了大量关于外国新闻事业的材料和作品,特别组织翻译了当代跨文化沟通和传播泰斗式人物霍尔的《超越文化》(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在激情燃烧的八十年代,我还出版了被称为经典的”一书一文“,“一书”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沟通·传播》,此书为国内学者撰写的首部传播学专著。“一文”是《复旦学报》出版的《关于跨文化传播的几个问题》,是国内首篇跨文化传播学的论文。八十年代后期,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公共关系学导论》,学林出版社出版了我译编的国际艺术史泰斗豪泽尔的巨著《艺术社会学》。

2

走上了“道”的不归路

我的著述野心注定了我最后告别浸染了八十年代激情岁月的上海,落脚地处太平洋中心的夏威夷,投入了将要影响我整个余生的朱谦的怀抱,合作撰写《长城废墟:中国传播与文化变迁》这一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作,时年一九八八。我八二、八三、八四年拜学于美国传播学泰斗之一唐诺德·库什曼教授的麾下。

八八年夏天我去夏威夷时,他把我推荐给康州中央州立大学校长约翰·休梅克。我在夏威夷东西方中心文化与传播研究所朱谦门下热身两个月,就去了地处东海岸的中康大,开讲“跨文化沟通“一课。讲中西文化对比,我总从源头讲起。讲西方,就要讲雅典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讲中国,就要讲中国的儒、释、道。

就这样我走上了“道”的不归路。我首先读了林语堂的老子英译,并推荐给学生,但学生普遍反映“读不懂”。我问“是英语读不懂”,还是“文字背后的语义读不懂”,学生回答:“都读不懂。”英语《论语》读本,佛家教义读本,相对容易些,为什么唯独英语老子就读不懂了呢?

为了让我自己读懂、读顺英语老子,我试着读了美国近代超验主义哲人爱默生——西方的老子。我读爱默生的感受是,与其说爱默生是西方的老子,还不如说他是西方的庄子。林语堂译老子,也大多从庄子的生命说来解说老子的。我无疑地受到了爱默生和林语堂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我英译老子的第一稿。

我为何要译老子呢?就是因为学生抱怨林语堂的译本过于艰涩。我的尝试,是我努力做到英译老子口语化,我的依据是老子的时代是个口语时代,老子的本文也留下了诸多的口语痕迹。

3

三易其稿,衣带渐宽终不悔

我译老子第一稿的时候,是从古汉语直接跳到现代英语的,觉得这样译起来比较轻松。我译第二稿的时候,企图另辟蹊径,尝试把老子从古汉语先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从现代汉语过渡到现代英语。我没想到的是,把古汉语老子译成现代汉语老子竟然如此艰难!我必须大量地加词,或减词,一加一减,横着读不畅,竖着读无趣。我忽然醒悟,不是我无能,老子是不可译的!顺便说一句,我曾读过不少的“现代汉语老子”,发现没有一本是让我满意的。第二稿我译到二十章,就停止了。二稿试译以失败而告终。

年,我开始第三次尝试再译。这次译,我做了两个决定,一是我要直接把古文老子译成现代英语老子,二是把我选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冯达甫版本看作一部《君王论》,把整部老子看作他对君王的告诫。我决定与上海译文出版社签约,作为百种世界学术经典中的一种中国古代经典出版,主要是让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在中英两种文字的跨越中,欣赏老子智慧的旷达和深邃,享受老子哲学被诗化和口语化后产生的美感和想象空间。

我译的这部英文老子的最大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我企图以此来提高国外那些说英语、国内那些学英语的读者的兴趣。同时,我希望这将是一次“翻译拉动经典”的实验,看如何借用现代英语,来帮助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和国外友人学习、欣赏中国的这部伟大经典。

读者在中英两种文字之间来回跨越的诵读中,可以发现:首先,英译本对原老子订文的标点作了一些变更;其次,英译本对全部八十一章做了若干新的断句和段落处理;再者,英译文的文体风格上采用了诗化和口语化;最为重要的是,英译本为忠实于老子原著作了努力。

4

经典概念如何译?

如果读者要问我,八十一章中哪一章是我最得意的译章?我的回答是第六章。

老子八十一章字数最少的一章是第四十章,全章不过21个字。第四十章之外,字数最少的就是第六章了,总共25个字。第六章的行文是:“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我的译文是:“TheSpiritofthevalleyneverdies,whichinformsthemysteriousfemininity.AtthedoorofthisfemininityliestheveryrootofHeavenandEarth.Continuouslyflowsthevalley,confirminglife’seternity.”

我觉得有两处译得比较好,一处是“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译为“Thespiritofthevalleyneverdies,whichinformsthemysteriousfemininity”,关键是“是谓”二字译成了“whichinforms”。另一处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译成“Continuouslyflowsthevalley,confirminglife’seternity”。关键词是现在分词confirming在此处的作用。尽管“绵绵若存”没有主语,但这里显然是指“峡谷”,“若存”指峡谷一直在流淌着的水。“用之不勤”也没有主语,谁来用那水呢?老子是在说,峡谷的“绵绵若存”,是用来证明生命的永恒性。

老子第三章末句7个字:“为无为,则无不治。”我的译文:“Actwithoutacting,andtherewillbenoplacethatcannotbegoverned.”这里有两个”为“,“无为”的“为”,指的是“违反道的、不合自然规律的、为一己私利服务的事情不可做、不可为”,“为无为”的第一个“为”,指的是“符合道德,合自然规律的、不为一己私利服务的事情可做、可为”。读者读懂了“为无为,则无不治”这7个字,就读懂了老子的一半。

老子八十一章浸淫着老子的“守中”思想,说得最为直接的是第五章的“多闻数穷,不如守中”这八个字。早先的许多版本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一个说多闻多听不好,一个说多言多话不好,但都说了“不如守中”。这里的“中”字,大多理解为“守静”、“守心”、“守道”,儒释道三家都讲“守中”。我觉得翻译不是解释,更不是演绎,而是两种不同象征符号系统之间的转换,因此这个“中”字译为middle,是最合老子的愿意的。第五章的“多闻数穷,不如守中”,我译成了:“Hearingtoomuchwillleaveyouwithnostrategiesortactics;it’sbettertoholdthemiddle.”

“上善若水”,历来不少译家把这里的“善”理解为“从善”的意思,我以为是老子的“不争”思想。老子的“不争”思想在八十一章《道德经》里随处可见,名句“上善若水”是第八章的首句。我觉得老子于此通过对“水性”的描述,强调的是他的“不争”思想。老子开篇全句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结句是“夫唯不争,故无尤”。我把“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译成了:“Thehighestgoodislikewater.Waterisgoodatbenefitingallthingsandcreatures;itnever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7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