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如何正确理解道德经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4/26
《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一)如何正确理解道德经三个字

——一达谓之道

一、道

《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

只有一个方向的路,叫做道。出现分叉路,叫做岐。丁字路口,叫做巨旁,有四条十字路口,则叫衢。有五个方向的岔路口,叫做康。六个方向的岔路口叫做庄。七个方向的岔路口叫做剧骖,八个方向的岔路口叫做崇期。崇期的意思就是四条路相交,路口特别多。崇,充也。道多所通,人充满其上如共期也。有九个方向的路口,叫做达。达的繁体字是逹,逹同馗。

《说文》:道,所行道也。

所行道也,从辵(chuò)从首。从辵首。乍行乍止也。首者,行所達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謂之行。道之引伸爲道理。亦爲引道。

道的本意,就是指道路。老子用形而下的路,引申为形而上的道理,有两个原因,一,道只有一个方向,没有分叉。二,道字,有一个走走停停又不停的四下张望的行路人在赶路的意象。引申为形而上的最终极最根本的道理,指的是尚未分叉过的路,也就是一。所以道德经里面,道有些语境中,可以和一互称。用这个没有分叉的路,来指引那些走走停停不停张望的赶路人,则会使得他们不会因为岔路口太多而迷失方向。

对于一个赶路人来说,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

二、德

升也。从彳悳聲。

升,同登。慢慢走,走走停停的样子。彳(chì),小步也。悳(dé),外得於人,内得於己也。从直从心。直,正见也。心,象形字,指人心。

德字,从字源上开,由三个组成部分。彳,直,心。小步慢慢的走,内心淡然而坚定的直视正前方,行于大道之上。

道,都是关于路的。而德,则都是关于走路的。道引申为宇宙终极道理,那么德,也随之引申为对这个宇宙终极道理的把握,并行于其上。

三、经

经,织也。——《说文》。按,从丝为经,衡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

纵线为经,横线为纬。经书,由经线静止不变,引申为不朽的,可以传万世的著作。和经书相对的,是纬书。除经书外,经典,中医里的经方(和时方相对),都是取经字的这个含义。

四、思

道,德,经,三字合起来。就是说,宇宙中存在着一个亘古不变的永恒的大道,人行于道上,叫做德。阐述这个道理,以及怎么把握并行走在这个道理上的方法的不朽著作,叫做道德经。

道德二字,后世已经被庸常流俗化。多用于人伦琐事之意。世无大道,异端以道居之;世无玄德,妄人自鸣功德。

经字,也被流俗化了。古人云,先有真人,后有真言。真人真言,方能万世不朽。而后世,佞人狂语,自诩为经。夷狄胡鬼,出口成经。何其鄙也。

击奸邪,妖异亡。正道兴,天下正。

《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二)老子其人与其学流传

本篇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为依准展开。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的个人基本信息。楚国人,家住苦县历乡曲仁里乡,今安徽亳州涡阳县。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的职业,周天子国家图书馆馆长。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前往周都,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说的礼,发明它的人和他的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再则说,君子时运来临才会出来建功立业,时运不济,则像蓬草一样的苟存性命。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会把货物囤积起来不为人知,君子虽有高贵德行,才智过人,而看上去毫无锋芒。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想,去掉显挂在脸上的神采和情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都是对你的身心没有好处的东西。我能跟你说的,只有这些了。”

孔子回去后,和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野兽可以用网捕捉它,会游的鱼可以用丝线钓它,会飞的鸟可以用弓箭射它。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风云而上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他就像龙一样。

这段讲孔子向老子问道,老子并非主张圣人要避世,而是说,现在天下无道,应该抱道藏身才对。对于礼崩乐坏,老子看的更平淡,他觉得礼乐只是人制定和发明的,既然发明它的人会消亡,那么礼乐思想所缔造出来的言论、礼制和社会秩序,也会自然而然的随之消亡。真正不会随着时间消亡的,唯有独立而不改的大道。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修研道德,他的学问以自隐不求闻达为宗旨。他久居周地,目睹周王室衰败,便离开了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说:“你就要隐居了,写本书留给我吧。”于是老子便著书上下两篇,讲述关于道德的思想共五千多字,写完人就走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讲道家思想的应用,是和孔子同时代的人。这里提到的老莱子,是老子的学生,他研究的是怎么运用道家思想。这是老子道家学说的支流之一。

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老子活了两百多岁,因为他修道能延年益寿。从这段可知,老子是深谙摄生之道的。有肤浅的人认为,道德经,只是在阐述政治思想,而不知,道德经也可以奉生养寿。能深入的理解并掌握老子道家学说里面的摄生思想,活一两百岁是没有问题的。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说:“从秦国与周朝合开始算,合五百年后会分开,分开七十年后,就会有霸王之人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人知道他到底是不是老子。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从此段可以看出,老子非常懂得摄生,真正做到了长生不老,孔子死后一百多年,他还能化名出来过问世事。再次说明,后世关于道家思想消极避世是一种曲解。真正的道家思想,是得其时而驾,不得其时而隐。后人习老子奉生治身之术的,大都也不得其要,老子很轻松的就能活到两百多岁,而后人习老子修道德之人,鲜有百岁之人。可见,老子的思想,是不容易领会与把握的。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是魏国大军,封于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从这段看,老子不仅不主张避世,因为他做过当时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也不主张出家,因为他有家室有妻儿子孙,所以他也更不可能主张禁欲不结婚不行房了。他只是感到天下无道,所以才隐居藏身而已。后世一些打着老子旗号的人,他们的一些主张,却是和老子的思想截然相悖的。这些人实质上并非老子的思想传人,他们只是在利用老子这面旗帜,为自己的左道旁门张目吧。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社会上学老子思想的人,则排斥儒学。学儒家思想的人,也排斥老子的思想。道不同不相为谋,是这样的吗?老子主张的是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关于道儒的源流关系,葛洪说:道为三皇之学,老子为集大成者。儒为周朝之学,孔子为继承者。道为儒之本,儒为道之末。道家思想,讲的是天伦无所不包,而儒家思想,则侧重于人伦。人伦效法天伦,即为道儒之本末关系。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庄子是蒙地,今蒙城县人,名周。曾担任蒙地漆园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中心思想源于老子学说。他著书十万余字,大多是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箧,是用来诋毁孔儒门徒。而表明老子学说为目的的。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都是超乎现实的。可是庄子善于文采飞扬的指事类情,用来讽刺儒家和墨家,即便是当世名宿学者,也无法幸免被庄子讽刺攻击。他的语言汪洋恣肆,只为自己适性纵情,王侯无法以之为臣。

老子道家思想的最传奇的继承者,庄子出场了。后世事道之人,修道之人,往往言必称,要宽容,要包容,不争不辨。把道家思想,理解成是一种逆来顺受酷爱脏污纳垢的老好人式的世故圆滑的弱者生存学问。真的是这样吗?不仅不是这样,从庄子来看,恰恰是相反的。庄子对待异端的无道之人,不是不争不辩,而是不嘲讽到对方羞愧自杀都不行的架势。庄子对待异端的学问,不是像现代事道之人那样,把它们扔到道里面,标榜说我包容你了,你也是道,自以为是的认为万物都是道。庄子对待不道的异端思想和学说,是力辟鞭挞,他从来不是从外面捡垃圾往道里面放,而是不停的把不道的东西往太空之外扔。他认为道,就是纯、素、真、一,道不欲杂,杂则不救。而当今的很多事道之人,则是把道当成了一个垃圾桶,看到什么破烂都往里面堆放。可见,世人失道久矣,离道远矣。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脩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彊,无侵韩者。

申不害,京邑人,原郑国小公务员。学法家之术向韩昭候求官,昭候任他为宰相。他内修政教,外御诸侯,执政十五年。一直到申子逝世,国家治理有方,军队强大,没有哪个国家敢侵犯韩国。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於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韩非,韩国贵族子弟。好刑名法术学问。他学说源于黄帝和老子。韩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言辞,擅长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自认自己比不上韩非。

申子、韩子皆著书,传於後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申子、韩子都著书立说,留传到后世,学者大多有他们的书,我唯独悲叹韩非撰写了《说难》而本人却逃脱不了游说君主的灾祸。

申子,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问,都源于老子的道家思想,取用老子学说的的一个方面,而发展成为独立的学问分支。法家的精髓是什么呢?《韩非子·定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这句话,把法家的精髓说的很透彻。那就是因任授官,循名责实,赏罚分明。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帝王是老板,先成立项目,选用一个最合适这个项目的员工来做项目经理。然后再制定项目管理规则和任务目标,根据整个项目的进度和绩效、完成效果,对项目经理进行绩效评估,根据绩效评估,定他的奖金。如果完不成的,则扣发工资,降为普通员工甚至辞退,甚至涉嫌刑事犯罪报警抓起来坐牢。后世之人,受儒家对法家长期以来的污名化妖魔化影响,一听到法家,就以为是喊打喊杀的酷刑伺候。其实不是这样,法家的主旨,就是项目导向,以应事为宗旨,在法家的眼里,没有解决不了的项目,只有不能胜任的庸才。按照现代社会的眼光来看,法家的思想,是很现代很超前的。自从管仲商君韩非之后,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组织这个庞大的机器,都是以法家的思想来运转的。所谓,三千年皆施秦政。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於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太史公说:老子推崇的“道”,虚无,因为能够应物无穷可以无为而成,故其书里的思想太微妙以至于难懂。庄子宣演道德,纵意推论,其学说的要点也归本于自然无为的道理。申子勤奋自勉,推行于循名责实。韩子依据法度作为规范行为的绳墨,决断事情,明辨是非,用法严酷苛刻,绝少施恩。都原始于道德的理论,而老子的思想理论就深邃旷远了。

伯阳立教,清净无为。道尊东鲁,迹窜西垂。庄蒙栩栩,申子卑卑。刑名有术,说难极知。悲彼周防,终亡李斯。

老子创立道德的思想教化,主张清静无为。道家学说被孔子传入东方的鲁国后受得尊崇,道家学说的一个支流则被法家韩非带到了西方的秦国。老子道家思想被庄周阐述的欢畅淋漓,也能被申不害诠释成勤力自勉充满权谋。韩非《说难》极其智慧。可悲韩非防患如此周密,最终还是死在李斯手上。

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的是应天,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应人,管子商君申子韩非法家思想,强调的则是应事。三家本出一源,互有交织。那为什么三家又会出现长期的互相非难呢?道非儒,以为其做作刻意。儒非道,以为其事天有余,应人不足,天生天杀虽道之理也,可是看到世道崩坏人为草芥,作为儒家怎么能坐视不管呢?儒非法,以为法家冷酷无情,赤裸裸的绩效主义万岁,讲绩效不讲人性。法家非儒家,则认为儒家老把社会想得那么情意绵绵的,对解决实际的问题有价值有帮助吗?

道儒法三家,互相非难的原因,并非因为思想本身。而是因为越界。通天彻地交给道家,人伦纲常,交给儒家,世事应对,交给法家。谁也不要跨过自己的职权范围去做别人的工作,这样道儒法三家思想的运用就能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了。

======================

升起心中的太阳,达以昌盛。

为世界,找到通向文明的路,和通向光明的路。回归天地自然,回归天道人伦,给迷失的人们,找到心灵的依托,和真正的精神家园。

太阳古国合道昌盛生活方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8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