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为什么上德不德呢?因为——上德若谷(欲),
什么是谷?
谷得一以盈,谷毋以盈将恐竭!
侯王自谓孤(没有父母)寡(没有伴侣)不谷(应该是没有孩子所以念欲字,但绝对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辟谷,因为同前面的不能类比,不是同一个语境)
谷神(欲,没有人为参与的欲望,天地自然的本性,可以用性来解释,天性,自性,明心见性的性)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心外无物,所以天地也是心念显化或者性是心生,是自然本性,才生出天地,绝对不是指空虚的山谷,因为山谷是天地生万物的一种,不能成为天地出生的根源,如果是山谷之神不死,那山神死不死呢?没有山就没有谷。)
{{{谷与欲都有相同的部分,同出而异名}}}}
无知无欲,少私寡欲——这里的欲是人心,至心一处,格物致知,所以要有欲,但是要寡欲,多了,欲不得盈(满足)将恐竭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上文观和有的主语,一定是人,或者圣人,或者侯王,
总而言之是人心所在,
无欲回到道妙,反者道之动,进道若退!
有欲道之华而德之用,上德,上善,无为而,天地以其不自私故能,道冲而用之,
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无欲回道,有欲用德,故上德若欲!
原文出自:
明(光明)道若昧(掩藏而灰暗与明相对),
进(道之华为进)道若退(反者求本,归根曰退),
夷(平坦好走的)道若禷(绳结比喻坎坷)
上(无上高尚的)德若谷(欲,欲欲望类似,与上德反义)
大白(清白)若辱(侮辱污点玷污之意)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可见每一句都有一个反义词,相对意思的形容词,
所以,上德与山谷相对是非常突兀的,无法解释,语境不通!
下面再说若水与若谷都是一样的,貌似贬义的,实际上不是,是正向的!
但一定是貌似有私欲,有贪着,有下流,有污染,处众人之所恶!
这些都是水看起来表面的恶劣品德,
上善若水并不是学这些,是好像是,但必须摒弃若的表面现象,而追求实质!
实际上的欲,是发愿,是立志,是乘愿再来,是地狱不空我不成佛,是无为而治,是绝学无忧!(绝学是韦编三绝,是学到底,是学透,是达到无上正等正觉,是有欲但寡欲而不是博学,是深挖井而不是到处开井)
所以上善,不是学水的下流不争,水的处众人之所恶,是看起来好像是这样的,但实际上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争,如同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其生,以其不自私故能成其私),水利万物不是因为下流(水底成海)反而是因为上流,也就是天雨大,润物细无声。也就是水不争而争,利用万物花草树木,把污水恶水重新净化成水蒸汽水分子,变成云,才是输布到天地各个角落,比如沙漠中的爬虫,峭壁上的崖柏,天山上的雪莲,这些地方都是实相的水到不了的地方,
所以善利万物,貌似不争,是为了争!
处众人之所恶——这里与上文呼应,对仗工整
如同莲花出淤泥,语境相同!所以省略的意境要补充上才容易理解!
道在源头,在纵向的回归,在太上,在原点,在N维N趋于无穷大的地方,
所以才有上善,上德,上士,对应的都是天下!
所以,水和欲,都看似下实则上!
综上所述,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以为上善若水是因为水能利他能润下能处众人之所恶的,都是不失德,
但是目前还没有见到有人敢明晃晃地悬挂——上德若欲!
因为明道若昧!若欲就像被昧了良心一样,大白若辱,百口莫辩!
庄子有一则小故事讲上德若欲,非常形象贴切,有人知道是哪一篇吗?
欢迎留言探讨
下一篇文字讲庄子故事。。。。。。。。。。。。。。。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8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