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们经常会听到这句话,以为说的就是天地不仁,天地无情,没有慈爱,对人太过残忍。今天听到讲解,才发觉,原来是误解。
何为刍狗?
我们想想这个刍狗的生产过程,它就是一个纸扎的草狗,很简单就制作出来了。但是它却有很庄严神圣的意味,因为它做好以后是要用来祭拜天地、祭祀祖先的。一个普通的鸡鸭鱼肉、馒头水果,一旦被摆在祭台上,它就是贡品,就要尊重恭敬,不能随随便便对待,污染它。
所以人们在做贡品的时候,往往都是要净手洁身沐浴,有时还要搞一套仪式,然后怀着恭敬虔诚之心来做贡品。所以天地在生产万物的时候,也一样是怀着虔诚、慈爱之心来做这件事的。所以怎么能说天地不仁呢?
但是你说天地不仁,也可以。因为刍狗祭拜完了以后就被扔掉烧掉了,一点也不可惜,不会恋恋不舍。就好比利用完了就甩,真的很无情啊。天地生产万物,完了就让万物自生自灭,自己寻求活路。
所以人类世界、甚至是动物世界,在天地面前就会显得多么温情脉脉啊。父母生下我们,又小心呵护,一点点抚养教育我们。离开父母的教养,我们难以成人。按理说,我们人类世界动物世界,应该会比天地自然世界要更和谐美满,少很多冷酷灾难,为什么却反而会有那么多痛苦呢?
我以为最大的根源就在于,有了感情就会有私心,就会有期待,有了期待就会有期待落空的时候,于是就有了痛苦。你看很多父母总是在说我养你,你以后要孝敬我,给我养老送终,否则就是不孝。父母对子女好,也同样在希冀子女对自己好。把子女当做自己的所属,关心他,也就会产生一种控制欲,我为你好,你要听我的。父母的慈恩、权威,从反面来看对子女来说就是一种压力和桎楛。
这就是前几章老子说的,没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所以这里老子说要做到像天地不仁那样,不去关心他,控制他,让他找到自己的道。圣人处事也是一样,居高位者,对待他的臣民,也不要用过多的政令条律去要求百姓,以为是为百姓好,其实也是一种管控。
你为一个人好,你讲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如果他自己不能悟道,就不能领会你讲的好心苦心,是不会懂的。反而因为你一直在那里说说说,造成两个人的误解矛盾更深,徒然增加两个人的不愉快,闹得不欢而散。何必给自己找不痛快?
就好比,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他自己不醒,你打他骂他,就不怕他恼羞成怒一跃而起把你反杀了吗?
天地、圣人,这两个词经常一起出现。老子一直在讲天和人,就是要告诉有情而苦的人,要学习天地不仁之道,以敬畏之心开始,以随缘之心终了。做任何事,你一开始认真了,谨慎了,至于最后结果如何,其实你可以不必太过执着,随它去吧。
这种心态,让我想起顾城的一首诗: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
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
是的,为了避免结束,
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顾城《避免》
因为害怕结果,所以避免开始。跟老子讲的谨慎开始,随缘结果相违背了。
老子讲的这种“慎始如终”,其实我以前并不明白,因为我觉得做人做事要慎终如始,就是要对结果负责。而且你看现在很多的成功学、管理学,企业公司在做KPI的时候,就告诉员工,不要跟我讲苦劳,我要的是结果,是功劳。没有结果的事情,就相当于没干事。
所以现在一些人对结果非常看重,就会害怕没有结果,既然没有结果那何必开始呢?所以公司、政府里面的一些不作为、老油条、庸政懒政就很多。因为你不做事就不会错嘛。与其乱作为还不如不作为。但是不开始,自然也就不会有结果。这是一个死循环。
还有现在一些婚姻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也是对结果的期望太过而造成关系不和。你看前几天出的中国结婚离婚调查,还有网上一些可怕的事情造成日常恐婚心理,就显示现在一些人不结婚,是因为害怕结婚后生活质量下降,害怕家暴、出轨,谋夺家产,害怕离婚等等,其实就是害怕婚姻的结果,对幸福婚姻期望太高。我也是这样想的,对婚姻的结果期望太过,理想很好,就害怕现实啪啪打脸。
子女教育也是一样,父母各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规划子女未来的成长轨迹,操心操肺,父母辛苦,孩子也累,最后两败俱伤。
其实,不管是工作,婚姻,还是教育,都要有一个慎始如终的心态。并不是说不重视结果,那不是会造成很多人不负责,效率低下吗?而是说,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开始就要认真对待,规划清楚,尽力而为以后,结果成不成功随缘而已。怕就怕一开始没想清楚,糊里糊涂开始,啥要素都不具备,最后没成功就怨天怨地怨人,还说是这个事情本身不行。事情没错,其实是你错了。
很多老板看到一件事赚钱,没想清楚赚钱的逻辑就马上投入,最后当然会失败,就说这件事不赚钱。很多人糊里糊涂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就结婚,婚后不幸却说我劝你不要结婚,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很多父母没想清楚孩子的天赋才能心理是什么,未来适合走什么样的成才之路,就到处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孩子学不好就责怪老师你怎么教的。其实这都是没有一个正确的心态。
再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也是这种慎始如终的故事。《世说新语·德行》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一会儿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华歆就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想到结果,担心贼寇来了自身都难保还连累他人,所以量力而行,看似举手之劳的善行但是却不做。而有的人如王朗,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随随便便许下善事,在不能为之前事情负责的时候又轻易毁诺放弃。德行高下立判。
所以很多人是开始容易,结果很难啊。就跟现在很多的积极废人一样,一开始的时候就喜欢到处张扬,立flag,什么“啊我不瘦10斤就不改头像!”,“啊我不赚到万就誓不为人!”,“我要是辜负某某某就让我的名字倒着写!”,各种打卡,晒照,发朋友圈,结果没干几天就歇菜了。反而是那些默默无声,闷声做事、发大财的人,最后拿数据说话。人狠话不多。大概那些人就是老子说的把话说太绝“多言数穷”,只知道发誓,没想过被雷劈。所以,事不成前莫声张,万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别太高估自己。
清姐看世界步履不停,思想无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8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