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上善而不争”是处于初级阶段的修炼者对于大道德行的直观感知,层次相对还比较低。人们对大善人是没有抱怨,但可能还没有到“亲而誉之”。所以,“上善”不及“太上”更接近于“道”。
在前几章,老子先后提出了与天道观的几个不同观点,包括宇宙有一个祖先、宇宙没有仁爱、宇宙有根源、宇宙不依靠自己的力量,等等。接下来,老子要重建自己道德伦理思想,包括:
上善而不争(第八章)、功成身退(第九章)、玄德(第十章)、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五蕴空(第十二章)、无身(第十三章)。这六个属性是层层递进的。其中,不争接近于道,但还不是道的根本属性;功成身退则是天道的属性,但还不是道的根本属性;生而不有、长而不宰就是玄德,是道的属性。最后老子抛出一个无,无就是初级修炼者眼中的“道”。基于无,老子提出了五蕴空和无身。
因此,我们可以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第四章到第七章算是学前班,第八章到第十三章才是小学阶段。本章讲述第一个德行——上善,相当于小学一年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大善人像水一样。
水总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水总是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
所以水接近于道。
(大善人啊!)
居处总是有利一方;
内心总是深沉幽静;
待人总是亲近仁爱;
说话总是真心实意;
为政总是治理得当;
处事总是效能优良;
行动总是恰到好处。
正因为大善人总是不与大家相争,
所以大家对大善人从来没有埋怨。
要理解这一章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把握“上善”、“几于道”的涵义。
首先说说“上善”。历来人们认为“上善”是最高的善,也就是最美好的德行,其实非也。在老子的概念中,除了“上”还有“太上”。故此“上”不一定是最至高无上的。此外,除了“上善”,还有“上德”、“上仁”、“上义”等带有“上”的德行,但都不完全符合道。故此,把“上善”理解为最高的道德品行,乃至“上德”就有待商榷。
此外,在理解“上善”时还要把“善”和“德”分开。在老子的观念里,“善”好像是一种价值尺度,而不是一种道德属性。就像佛家所说的“善哉,善哉”,表示认同、同意的意思。而“德”却是一种道德属性。对于“善”,只要天下人都认为“善”,就是“善”了,但对于“德”,不是天下人都认同的“德”就是“德”了,所以才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此,思前想后,我们还是觉得把“上善”翻译成“大善人”比较妥当,因为“大善人”是大家公认的好人,热衷于行善做好事。但是在老子心目中,“上善”还包括能干事,善于抓住时机等等本领,所以与社会公认的“大善人”还是有所差别,应该是指在社会上有很高威望的能人,或者德君(有德的君主)更为恰当。但限于文字,还是翻译成“大善人”比较妥帖些。
其次,我们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8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