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中的81个字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5/8

·诵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学注释·

常:恒久不变。

徼:通“窍”,踪迹的意思。

玄:幽昧深远。

·释文意·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识汉字·

《道德经》为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所著。李耳,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生卒年不详。《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春秋时期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胡适评价老子说:“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之外,别假设一个‘道’。”《道德经》共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01

道的本义为道路。由道路之义可引申作动词,表示取道、经过。由道的本义还可引申出抽象意义的方法、技艺、规律、学说、道义等意义。因道有道路、方法等义,所以可以引申作动词表示疏通,此义一般读dǎo。再引申又有引导、开导等义。

02

道也特指道家、道教等。

03

典籍中还常以“有道”指政治清明的局面。

“道”是“导”(导)的本字。“道”的甲骨文表示一个人行走在路上。

会意兼形声字。从辵,从首,首亦声。首初文像侧面人头之形。《说文》:“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

·词中学字·

周道如砥:出自《诗·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意思是指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求志达道:出自《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指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问道于盲:出自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而书生便以为长淮不易守者;是亦问道于盲之类耳。”也作求道于盲。向瞎子问路,比喻向根本不懂的人请教。

·字中悟·

“道”是什么?其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古今中外学者对其争论不休,意见纷呈。有人说老子讲的道是基于世间万物运行之理而提出,是以物为基础的唯物主义;有人则说老子的道是虚无缥缈,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是他所认为存在于物质之上的超越万物的本源。《易经》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既是构成天地间万物的本源,又是世间万物运行的终极规律。阴阳交合而生万物,万物的生老病死、兴衰存亡又无不遵循着阴阳消长的大道。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来说,自古及今,万物皆是“有道”的。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无不遵守着各种规律,道德法律、规章制度乃至人内心的各种原则、底线都是我们的“道”,它引导着我们走向各自生命的终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遵从道呢?首先,我们应当敬畏道,敬畏遵从道而运作的大自然,敬畏天地间合理存在的万物,静心体会那些不可言说的宇宙奥妙,用心灵去感受世间一切。其次,我们要在纷呈的生活中寻找到自己应当坚守的道,不因恶劣的环境而放弃自己的立场,做到“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不忘初心,仰俯天地之间而无愧。最后,我们坚守道的同时还应认识到道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随时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也是“道”。世间万物,唯有变化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当顺应道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立场与观点,与时俱进,顺势而为。行为源于意识,意识源于信仰。你心中坚守什么样的“道”,决定了你将会做什么样的事,也决定了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坚持“正道直行”,总会“进退如仪”。推荐阅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8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