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三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5/11
读书

炼心

积德执古之道

御今之有深根固柢

长生久视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1)不尚贤:

帛书、北大汉简本作“不上賢”。王本、傅本如此,从之。上、尚古通。

北大出土文献研究所:“‘上’,帛书同,传世本作‘尚’,二字常通用。”

郝懿行曰:“《一切经音义》廿五引《仓颉训话》云:尚,上也。《文选·东京赋》注:‘尚,高也。’‘高、上’义相成,故《诗·荡》云‘人尚乎由行’,传训‘尚’为‘上’;《抑》云‘肆皇天弗尚’,笺训‘尚’为‘高’。”

(2)使民心不乱:

帛书甲本余“民不”,乙本作“使民不”,北大汉简本作“使心不亂”。王本、傅本如此,从之。

《正字通》:“乱,俗亂字。”

(3)是以圣人之治也:

帛书甲本余“是以聲人之”;乙本、北大汉简本、傅本如此,从之。王本作“是以聖人之治”。

(4)恒:

帛书、北大汉简本如此,从之。王本、傅本作“常”。

(5)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帛书甲本唯余“使”字,乙本作“使夫知不敢”,北大汉简本作“使夫智不敢”,乙本及北大汉简本显有脱简。王本如此,从之;傅本作“使夫知者不敢爲”。

(6)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帛书甲本损掩,乙本作“弗爲而已,則无不治矣”,北大汉简本作“弗爲,則無不治矣”。王本作“爲無爲,則無不治”,傅本作“爲無爲,则無不爲矣”。现据帛书乙本并改“弗”为“无”写定。

谨按:“为无为”与“无知无欲”、“不敢为也”意不连贯,仍属有欲有为,故以乙本为优。

(1)不尚贤,使民不争:

(尚,《故训汇纂》:“尚者,上也。尊也。谓尊尚。”尚贤[賢],《古代汉语词典》:“尚贤,尊崇贤人。《荀子·王制》:‘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庄子·天道》:‘乡党尚齿,行事尚贤。’”民,《古汉语同义词辨析》:“民的概念比‘人’小,只指‘人’中被统治者统治的部分,即平民百姓。”)

《庄子·天地》:“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

河上公曰:“贤,谓世俗之贤,辩口明文,离道行权,去质尚文也。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尊之以官也。”

高明曰:“‘尚贤显名,荣过其任’,势必使民相互竞技比能,争强好胜,遂即诈虑之谋起矣。”

谨按:老子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十九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成功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七十七章)可知老子于贤之不尚,是兼人我而言的,于大道之治中,各用其玄德无为而治而已,何贤之可尚、足尚呢?

(2)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货(貨),孔颖达《尚书疏》:“货者,金玉布帛之总名。”难得之货,珍珠宝玉、奇禽异兽之类均是。(贵[貴],《汉语大词典》:“重视,以为宝贵。《书·旅獒》:‘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

王弼曰:“贵货过用,贪者竞趣,穿窬探箧,没命而盗。”

宋常星曰:“难得之货,不但金玉珠宝而己,凡世间一切所贵重者,皆为难得之货。为上者若有贵爱之心,为下者必起贪得之妄。贪之不得,未有不为盗者也。”

(3)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欲,《玉篇·欠部》:“欲,贪也。”心,《故训汇纂》:“朱熹《孟子集注》:‘心者,统性情者也。’高诱《淮南子注》:‘心者,欲之所主也。’”心者,君主之官也。圣凡的区别,只在一心。老子《道德经》实为心学——心灵的科学。故修道者,修心也。乱[亂],《故训汇纂》:“《玄应音义》卷五注:‘乱,犹浊也。高诱《吕氏春秋注》:‘乱,惑也。’《慧琳音义》卷十一注引《考声》:‘乱,错也。’”《中国古汉字的起源》:“‘乱’字表明事物没有条理和秩序的状态,它与动词‘乱’字同时发展而来。与‘乱’反义的形容词是‘顺’字。”乱者,含浊、惑、错三义。)

王弼曰:“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也。”

吕纯阳曰:“难得之货,是稀奇之物,人见即生贪心,岂不怀盗心,此外讲也。内讲是目内观,而著于物,我之贪心从何染物。故不为外欲盗,念就无物而生。世之财物,人人爱底,一见即欲,不见不欲,人心就不乱了。”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心治而气顺。不见可欲,心与神静乃无欲也。”

(4)是以圣人之治也:

(治,《玉篇》:“治,修治也。”)

范应元曰:“治,理也,理身以理天下也。”

(5)虚其心,实其腹:

(虚,《故训汇纂》:“高诱《淮南子注》:‘虚,无欲也。情无所念虑也。’《列子·天瑞》:‘虚者,无贵也。’《管子·心术上》:‘虚,无藏也。’”虚者,含无欲、无贵、无藏三义。实[實],《故训汇纂》:“陆德明《毛诗释文》:‘实,有也。’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实,实德也。’《素问·调经论》:‘实者,外坚充满。’”腹,《故训汇纂》:‘《玉篇·肉部》:‘腹,腹肚。’《集韵·屋韵》:‘腹,身中。’《广雅·释诂一》:‘腹,生也。’’虚其心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以至于清静也。实其腹者,身有实德体坚实也。)

《文子·道原》:“虚者,中无载也。平者,心无累也。五脏宁,思虑平,筋骨劲强,耳目聪明。”

张三丰曰:“心虚故神清,神清故性慧。大超脱大解悟从此生也。”

宋常星曰:“虚心者,譬如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实腹’二字,譬如神清气足,理备道全。”

严复曰:“虚其心,所以受道;实其腹,所以为我。”

陈荣捷曰:“‘虚’意指心灵绝对的宁静与清净,没有忧虑与私欲。”

(6)弱其志,强其骨:

(弱,《故训汇纂》:“高诱《淮南子注》:‘弱,柔也。’”志,《说文》:“志,意也。”强,《故训汇纂》:“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强,健也。’《慧琳音义》卷五十一注引《埤蒼》:‘强,壮也。’”强者,健壮也。)

释德清曰:“不起奔竞之心,其志自弱。”

陆西星曰:“无所于争,无所于盗,无所于乱,而弱其志也。”

宋常星曰:“弱志者,譬如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如赤子之无心,无知无识,神定气和,……道在于柔,德在于顺。能弱其志,道德自归于我矣。强骨者,譬如任道任德,以道德求胜于己,不以道德求胜于人。强骨者,有自强不息之妙,有勇猛精进之心。如此行之,进道必果,进德必锐。”

徐梵澄曰:“志弱谓无所妄冀,骨强谓气力沈雄。”

(7)恒使民无知无欲:

(使,《古代汉语词典》:“使,致使,让。”无[無],《故训汇纂》:“陆德明《尚书释文》:‘无作亡。’吴昌莹《经词衍释》:‘无,或作忘。’”知,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第二》按:“知,巧也。”)

河上公曰:“返朴守淳。”

萧天石曰:“名利欲三关,不但凡夫不易打破,即圣人亦难。无名心,则自超逸绝尘;无利心,则自空灵湛寂;无欲心,则自清静恬淡;心中无一物,清虚自神通!老子又指出‘无知’一层功夫。夫名利杀人,远不若知见与学术杀人之甚!其为祸之烈,亦复如是。”

陈鼓应曰:“所谓‘无知’,并不是行愚民政策,乃是消解巧伪的心智。所谓‘无欲’,并不是要灭除自然的本能,而是消解贪欲的扩张。”

(8)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智,王弼注“智者,谓知为也。”《故训汇纂》:“高诱《淮南子注》:‘智故,巧诈。智故,巧饰也。’”为字,见第二章注释(9)。)

吕纯阳曰:“不敢妄有所作为也。”

苏辙曰:“不以三者炫之,则民不知所慕。澹然无欲,虽智者,无所用巧矣。”

范应元曰:“使夫智巧之人,不敢妄为也。”

(9)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为字,与注释(8)为字同义。)

河上公曰:“为无为,不造作,动因循也,则无不治矣。德化淳,则百姓安也。”

萧天石曰:“无为者,天道也。有为者,人道也。圣人以为于天道为务,则自无不为而无不治矣。学者苟能深契而默会之,即可知无为之中有大为在焉!”

不尊尚贤能的人,使人民不争逐名位;不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民不去偷盗;不去看会引起贪欲的事物,使人民的心不致惑乱。

所以圣人修身治世之道啊!清虚他们的心,充实他们的腹,损弱他们的志,强壮他们的骨;永远使人民没有世俗的知欲;使那些智慧的人不敢妄为啊!自然无为罢了,就无所不治呀!

贤名、货利、贪欲,此三者是惑乱人心的祸根,是伐性之斧,乱世之端。因之,而引发人民的争、盗、乱。正是:“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十二章)既乱之于内,以致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心身俱受其害;又乱之于外,以致行妨,而为盗贼;实则既乱之于己,伤性残生,又乱之于世,且为法之所不容,人之所不齿。

老子要求有道的统治者——圣人,要于贤“不尚”,于难得之货“不贵”,于可欲“不见”,从而使民“不争”、“不为盗”、“心不乱”,这是无为之治的基础功夫。由此可见,老子大道思维的唯物辩证的精神。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十二章)因此,圣人用以治身治世之道,乃是“为腹”,满足人民自身自然生理的需要,而“不为目”,鄙弃目见心逐的名、利、欲,绝不奔竞追逐于名利场中,亦不沉沦迷陷于酒色窝里,不为这些身外的名利财欲,而丧失人生真我的道德价值,反而避而远之,鄙而弃之,抱着“三不主义”:不尚、不贵、不见,无动于衷,不离朴素,不失本性,不迷本真,不为情牵,不随物转,我自如如自在,以其心中别有一个大道的宇宙在。

老子总结历代兴衰、动乱、成败、存亡的经验教训,从而揭示圣人之治是:

一、“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虚其心”者,无去“五自”——自贵、自见、自是、自矜、自伐,即无去一切世俗之心——私妄昧,“涤除玄鉴”(十章)而无疵,乃“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四十八章)也。“实其腹”者,腹为丹田之所处,医家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是生命的根柢所在。因此,心虚道来居,丹田有宝命不危也。“弱其志”者,弱其向外追逐奔竞、贪得无厌之志,转其“强梁”、“勇于敢”而为柔弱含藏,以为道之用也。“强其骨”者,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神不外驰,其精自足;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精之至,和之至,于是肾充髓满而骨坚强,自能“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五十九章)也。

二、“恒使民无知无欲”。

无去世俗的知见与贪欲,“世间人无论圣凡,名利欲三关,尚较易打破,惟知见一关,最难打破。自少至老,无不在知见上用心,亦无不为知见所惑,为知见所役”。(萧天石)无知易治,偏见难医。从迷转悟难,执悟成迷,病最难医。下士之所以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囿于一己的知见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知不可执,法亦不可执,执即成障,执即为迷。“欲”之一字,为害尤烈,所谓私欲横流,所谓欲火炽心,所谓欲令智昏,是其害处种种不一,且有不少人以心役于欲,以身殉于欲,而至死不悟不悔者!因此,老子在第一步“三不”工夫之后,更由虚心弱志,进而要求第二步工夫:“无知无欲”,此是釜底抽薪治本之法,无去可欲之欲,无去妄知之知,自是复返于自然,复归于大道了。

三、“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要使智慧的人不敢逞智妄为,而“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二十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六十四章)要使自己处于无知无欲,而当往昔的知见机心“化而欲作”之际,“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三十七章)而复归于无知无欲,守持于道的本体——虚无。

统此三步工夫,方能“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使治身治世“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无不辅其自然,无不以人配天,无不大顺自然,而不妄自作为,不逆天之道而妄为。

童书业说:“老子的‘无为’思想,也是从春秋时代的自然主义思潮来的。老子发展了这种思想,把‘无为’思想作为他的政治理论的核心,这是和他的处世哲学相联系着的。他们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生自长,自由发展。”

张松如说:“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要顺其自然,而不强求。换句话说,便是为无为。老子认为‘天之道’本来就是听任万物自生自长,不干涉,不强制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五章)‘天道’本来是‘无为’的,‘天地相合,以输甘露’;所以‘人道’也应该是‘无为’的,‘民莫之令,而自均焉’,(三十二章)这样才顺乎自然,合乎人情。”

老子无为之治的真谛所在和实施大要:

无知者,无去世俗的妄知谬见,非反对一切真知灼见。或误解老子的无知,以为是不要科学文明,提倡愚昧,而贬之为愚民政策。老子的无知,在于惊醒世人,必须弃绝“智慧出焉,有大伪”(十八章)之知;弃绝“言者不知”(五十六章)和“博者不知”(八十一章)之知;弃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二章)之知。因为,此等之知,广矣,博矣,巧诈由是而生,奸伪由是而盛,言者滔滔,离道愈远,不过是假知、妄知罢了!唯有弃绝之后,方能“虚其心”,以为容纳大道之地,而以“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七十一章)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正是由于知世人之所不知,而以不知大道之所应知为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七十一章)此之谓真知、大知,是乃老子谆谆以教之知。老子要求世人速从“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五十八章)的迷途中知返,而要善于求得真知,“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二十七章)为道求知的要妙,在善于吸取前人、他人的正面和反面的经验,即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以为前车之鉴;知的根本,在于“知常曰明”,(十六章)知和曰明,“见小曰明”,(五十二章)自知曰明,总之一个“明”字。明于天之道,明于人之道、圣人之道,明于“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五十九章)而达到“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十章)如此自能“唯道是从”,(二十章)以道化身、化家、化世了。

无欲者,无去世俗的私欲,贪欲、非反对一切正常之欲。或误解老子的无欲,以为是不近人情,提倡苦行,而贬之为禁欲主义。老子的无欲,在于惊醒世人,必须弃绝使民争、为盗、心乱的“贤”、“难得之货”和一切可欲之欲;弃绝使人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行妨的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之欲,而以“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和“生生之厚”,(五十章)反而速死为大戒。然而,圣人非无欲也,其欲乃在于世人之所不欲,乃在于大道与自然。“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一章)此圣人为道之欲也;“爱民治邦,能无为乎”?(十章)此圣人治世之欲也;“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四十一章)“自胜者强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亡者寿也”,(三十三章)“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五十九章)此圣人以道治身、以道化身之欲也。凡此等等,莫非欲也。但却是世人之所不欲,因此,老子一语惊人地说:“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二十章)其所欲者,乃贵重食养于万物之母——大道。

无为者,无去世俗的妄为造作,非无所事事。或误解老子的无为,以为是消极无为,提倡逆来顺受,而贬之为消极主义。老子的无为,非不为也,而在于惊醒世人,必须弃绝违背自然,“不知常,妄作,凶”(十六章)之为;弃绝“持而盈之”、“揣而锐之”、“金玉盈室”、“贵富而骄”(九章)之为;弃绝飘风、暴雨般之为;凡此皆是“不道早已”,(三十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三章)然而,圣人非无为也,其为乃在于世人之所不为,乃在于“唯道是从”,(二十章)“行于大道,唯施是畏”,(五十三章)而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十四章)要“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实行“为而不争”,(八十一章)“损有余,以奉天下”,(七十七章)凡此等等,皆圣人之为也。此为正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的结果,外似无为,实乃无不为。此无不为者,大道的本性使然,“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这是无为的至妙真谛。老子岂无为哉?其为乃在于“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而以道修身、家、乡、邦,以至于天下,其德乃真、余、长、丰,以至于溥,其终极目的,正在于“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实现其道化人生、道化天下、道化宇宙的宏伟理想。岂但无为,其所为且是何等的纯洁自然,何等的超迈绝伦,何等的崇高伟大!

由此可知,老子不是一概反对知、欲、为,乃是反对世俗的知、欲、为,而提倡大道的知、欲、为,这是老子大道哲学的微妙处、紧要处也。

晨阳说:“综观老子的‘无欲’‘无为’,不是去掉一切‘欲’,一切‘为’,是去掉私有的欲,去掉剥削的欲,要保留‘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之为,这就是‘为而不争’。”

世人之所以或有此误解者,一由于老子的“正言若反”,(七十八章)若不深刻把握大道辩证思维,实难以理解其本意。二由于老子的胸怀恢宏,不可制限,所谓海水不可斗量也。若无老子的胸怀,又安足以知老子哉?三由于世人多迷于俗,溺于情,陷于私,囿于习,惑于智,更由于大道久隐,千古以来,老子蒙尘受垢,或贬之于地,或捧之于天,俱失老子的真面目,俱非《道德经》本旨。凡此种种,是以老子有“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七十章)的浩叹!

善为道者,须知身犹国也,治身治世,本无二道,而身为国之本,未有不能治身,而能治国治世者。有志者宜从“三不”始,迷途而知返,坚持此三步工夫,而臻于无知、无欲、无为的大道至高境界。此“三无”,即“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十九章)之“四绝”,以返于自然,复归于大道,从而其所知所欲、所行所为,皆出于自然,皆是大道本性的自然流露与体现,如此,则无不治矣。以之修身,则深根固柢,形神俱妙,长生久视,天人合一矣;以之修世,则道淳德全,相处无为,国富民强,天下大治矣!

圣凡之别,只此是其分水岭也,顾可信步漫行哉?

《道德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老子修真大道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84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