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6/3

老子《道德经》

第二十四章:

国学,重在义理。儒道两家思想中多含国学义理,学习国学最好的方法是学习儒道两家经典,主要是《老子》《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老子》亦称《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元典,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老子思想凝聚于《老子》一书,计81章,余字,集中反映了道家的世界观、方法论、政治思想和人生价值。老子把道看作是天下万事万物的起源。道本身无形无象、无名无物,是不可直接感知的。老子是朴素辩证法大师,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在老子看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在政治思想方面,老子从“道法自然”出发,强调无为而治。在人生价值方面,老子把素朴规定为人生的本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把柔弱看成素朴的表现和生命力的象征,他用水比喻柔弱,“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尚的品格就像水,水能够滋养万物而不争先,安居于人所厌恶的低处,它的行为最接近于道。

读《道德经》不外乎围绕以下三十六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坚,习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道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悟道德。

今天读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后有感颇深,便与之分享!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踮着脚尖的人站不了多久,步子跨得太大的人走不了多远,自己看自己是看不清楚的,自己认为自己正确的人是不会得到别人的赞扬的,自己吹嘘自己是没有作用的,自己认为自己了不起的人是不能持续进步的。从道的角度讲,这就好比吃的太多了以后身上长出的赘肉,看着都难受,因此有道之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延伸感悟]

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老子把深刻的道理讲得非常通俗易懂:踮着脚尖的人是站不久的,步子跨得太大的人是走不远的。有多少人,为了出人头地,不踏踏实实地掌握真才实学,凡事不求甚解,凭一知半解到处哗众取宠,或许能一时蒙蔽一些人,但终究会原形毕露,为人所不齿、被社会所抛弃。又有多少人,贪图急功近利,三步并做两步走,以为可以轻易地超越别人,但实际上却是欲速则不达。

:自见、自是、自伐、自衿这四种错误,是有内在联系的,程度是逐级上升的。自见,只是认识不清自己;自是,就开始固执己见了;自伐,就越发不可收拾了,已经不满足于固执己见,而是要以振聋发聩之势来表现自己了,生怕别人不认识自己或低估了自己;自矜,就是“最高境界”了,自己表演得已经很累了,生怕别人的天空比自己的灿烂,干脆跳到井里去,永远守望着属于自己的那块小天地。自吹自擂的人,把别人都当成了傻子,以为自己怎么说,别人就会怎么相信,这与掩耳盗铃是毫无区别的。

“企”、“跨”、“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六种情况。从大道的角度来说那些都是没有价值的,都是画蛇添足的做法。这些毛病就好比吃了过多的东西,结果满身都是赘肉,加重了自己的负担,也走不了更远的路,且不说脂肪高了对身体不好,就是形象上也难看。所以,真正明白大道之理的人是不会这么做的。

道是长久的,道的天性就是顺其自然,符合自然规律。天地化生了人,人也继承了自然的本性。生存有竞争,斗争是激烈的。竞争要有一个限度,就是符合自己的本性。扭曲了本性,就会走向反面,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为了得到情感和利益,扭曲自己的本性,是不能长久的,最终会走向毁灭。回归到天然的本性,正确的认识自己,看待自己,与外界和谐相处。要爱惜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我们需要的是自爱,而不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方结平

回归天然本性,正确看待自己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8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