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
第四十五章:
国学,重在义理。儒道两家思想中多含国学义理,学习国学最好的方法是学习儒道两家经典,主要是《老子》《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老子》亦称《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元典,是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老子思想凝聚于《老子》一书,计81章,余字,集中反映了道家的世界观、方法论、政治思想和人生价值。老子把道看作是天下万事万物的起源。道本身无形无象、无名无物,是不可直接感知的。老子是朴素辩证法大师,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在老子看来“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在政治思想方面,老子从“道法自然”出发,强调无为而治。在人生价值方面,老子把素朴规定为人生的本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把柔弱看成素朴的表现和生命力的象征,他用水比喻柔弱,“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尚的品格就像水,水能够滋养万物而不争先,安居于人所厌恶的低处,它的行为最接近于道。
读《道德经》不外乎围绕以下三十六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坚,习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道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悟道德。
今天读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后有感颇深,便与之分享!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其本意就是:最完美的事物,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这跟道家哲学中提倡的“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成若缺”,实际上是说“缺陷也是一种美”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已经被历史上无数的艺术品所证实。越是完美的事物,越是有缺憾,如维纳斯之美,少了一双手臂,却更浑然而天成。万物都是这样,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便会返朴归真,这其中又不离于阴阳,阳动而升,有阳则必有阴,阳盛进入了临界点时,阴便也产生了,阴阳相互循环,事物得以发展。纷乱无章的事物发现,终究会表现得越来越有序。天下万事万物,似无序而实有序,有序自无序之中来,故言有生于无,而要回归于万物的本质,则又需在有中寻到无,人世已然够纷乱,故人需要的是清静,唯有清静方能使人心、使万物回归那最原始的本原。
本章讲的是“人格”。其中“大成”、“大盈”的人格形态;“若缺”、“若冲”、“若屈”、“若拙”、“若讷”的外在表现,都是说明一个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表露,而为内在生命的含藏内收。
“成”和“缺”是相对的,“盈”和“冲”也是相对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反朴归真,就是由灿烂归于平淡。修养成就到了最高的境界,反而虚怀若谷,表现出很空虚不足的样子。丰盈到了极处,反而显得空空如也。但是表现尽管如此,实际上却是“不弊”和“不穷”的,这是它们与一般的“缺”和“冲”最本质的区别。
“躁”和“静”是我们可以主动去做的行为,“寒”和“热”是外界的环境对我们的影响。“躁”代表的是“阳动”的一切行为,主要用来对付“寒”这个阴胜于阳的外界状态;“静”代表的是“阴静”的一切行为,主要用来对付“热”这个阳胜于阴的外界状态。这里最根本的目的都是要取得阴阳的平衡。
做人太张扬很多时候会遭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打击,现在社会上流行“做人要低调”的说法,这正符合了老子“清静为天下正”的观点。做人不仅仅要表现出一种激情,一种斗志,更要表现出一种坚忍,一种冷静。这样才是真正的大智慧的表现。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真正能达到“清静”的状态的人,即使是在喧哗的闹市也能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方结平常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8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