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作者 >> 正文 >> 正文

换个角度来看道德经章节架构,收获却是满满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8/11

几千年来,《道德经》一直被当做类似《论语》一样的语录体去看待。一条条的语录代表了一个又一个的“真理”,是可供我们论述时寻章摘句引用的。

实际上,《道德经》和《论语》的写作环境是完全不同的。《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在他去世后整理而来;《道德经》则是由老子本人写作完成。古往今来,但凡独立写文章或著书,都是提前有构思,写出的内容有架构有脉络的。

那么问题来了,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做为一整本书,作者写书的动机是什么?全部内容的主题是什么?为了阐述这个或这些主题,他对内容做了什么样的架构,整部书的脉络是什么?

如果以当前通行本的《道德经》以及81章的划分去看,《道德经》就像是一部讲了81个主题的超级大书,作者像集邮一样凑了81个段落。这显然不可能是圣人所为。

但是,为什么古往今来几乎没有听到有人在内容架构层面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呢?一方面是因为资料的匮乏,因为直到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帛书版《道德经》出土,大家才发现原来《道德经》的章节顺序还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存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道德经》的内容极其玄妙难懂,普通人终其一生都难以读懂所有章句,而想要通览章句背后的思想,更是比登天还难。几千年来,《道德经》对于它的读者来说,是一部天书,也是一部残书,因为对书中思想都只能领略其中一二。在无法通晓81个段落文意和内涵的情况下,也就没有人有能力在内容架构层面去梳理《道德经》。

但是今天,在华夏复兴,新的千年开启的大时代,这个领域正本清源的工作也有了新的突破。这一方面要得益于毛泽东时代文物工作者兢兢业业的努力,以及天佑华夏保此文脉的造化之功;一方面也得益于白云先生所著的《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以及《老子之道》对解读道德经所起的基石作用。

在讲述我所发现的《道德经》的章节顺序之前,我们先回到老子的时代,精确定位到他写作这本书的真实情境,以此来窥探整部书的主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孔子和老子的时代,尊崇的是“述而不作”的古训,那时候的知识阶层,和现代的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完全不一样。现代学者们,以发明新概念、提出新见解为荣。而在老子时代,道裂为百之前,智识阶层讲究的是“真人真言”,这里的“真人”是指圣人,只有圣人说的话才是真理,才会被认可。这个大前提非常重要,千万不要以今察古,对几千年前古人的事情,要放到那个时代,用那个时代人的思想去推测。

在这个前提下,老子是不大可能自己去写本书,发明一个新的理论的。除非是一些极端情况的出现,而写书是这种极端情况下的被迫行为。

这个极端情况,我认为就是王子朝奔楚。

当时,周王室内乱,王子朝在王位争夺战中落败,带上了包括老子在内的领导班子成员逃往楚国,同时携带的还有数量庞大的周王室收藏的典籍。随后事情出现了偏差,楚国这时候也发生了内乱,王子朝一行人无法进入楚国,也无法回去,而追兵随时可能赶到。在这种情况下,做为周王室典籍守护人的老子,他会怎么做呢?

我想,老子当时肯定是考虑了好几个方案的。其中一个方案,是将典籍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藏起来,这是普通人都能想到的方案,是明线;另一个方案,则是将数量庞大的典籍中最精华的部分,压缩到一部书里面随身携带。这个方案是出人意料之外的,但细细想来非常智慧且可靠,这是暗线。

转移和藏匿数量庞大的典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期是风险极高的。而另一个方案则安全的多,只需要一个人即可携带和保护,可以轻松藏匿起来。

这个方案也解释了,为什么《道德经》只有五千字的篇幅,因为这个篇幅写到长度在五十厘米一根的竹简上,大概也就一米长,两三斤重,非常方便携带和保护。

这是老子做为一个智者所做的万全考虑,他有责任将这根文脉保护好,因为这些典籍太重要了,它们甚至能决定王朝的兴衰。

夏桀时期,当时的夏太史叫终古,他看到夏桀无道,夏朝要灭亡了,于是带着王室典籍投奔了商国,而商国在得到这些典籍后,学会了内圣外王之术,打败了夏桀取代了夏朝。

商纣王时期,当时的商太史叫向挚。向挚觉得纣王无道,商朝眼看就要灭亡了,就带着王室典籍投奔了周国。周国得到了这些典籍,学会了帝王南面之术,加上得到圣人辅佐,打败了纣王,取代了商朝。

可以说,这些自上古传下来的典籍,就像是文明世界的操作系统,而掌握这些典籍的太史,就是这套系统的管理员。这些管理员将系统给予那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够成为天下共主,这个国家的国君将会成为天子。

而老子将典籍压缩到一部书里,这部书就是这套操作系统的内核。虽然体积小了很多,但是保留了最基础的文明架构、最原始的连通天地的接口以及最基础的天地法则。

回到王子朝奔楚的场景,这批典籍原本是要进献给楚王的。而这种转移典籍的事情在老子之前已经发生过两次了,最后的结果都是天下易主。从典籍的这个基础功能来说,老子想要生成的压缩版的典籍,其明线上的主题也必然是取天下的操作手册。

这只是根据当时的情境做的推测。从后续对帛书版《道德经》篇章结构和主题的分析来看,又进一步验证了这个推测。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我是基于帛书版《道德经》做的梳理。之所以采用帛书版,是因为这个版本足够古老,最接近老子生活的年代,而且书写在帛书上,原始的章节顺序不会乱。加上甲乙两个版本可以互相印证,这就是上佳的研究材料。至于郭店楚简,因为内容并不完整,加上竹简文物内容顺序上的不可靠,这里不予采信。一般称帛书版本为《帛书老子》,我这里为了表述方便,称之为帛书版《道德经》,而且只从章节顺序上参考,具体文字内容更多倾向于通行版《道德经》,两者意涵差别极小,另外这样也方便我们做文化传播。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道德经》最原始的应用场景,应该是老子带着这部书面见楚王,向楚王完整讲授其中内容,帮助楚王完成天下秩序重建,成为新的天子。

这是不是非常惊心动魄?在普通人看来,改朝换代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可以说是谋朝篡位的负面事件。但是在太史眼里,这就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当一个王朝违背天道的时候,就如同人生病了,太史有责任去治病,匡扶天下,还老百姓一个朗朗乾坤。他们是文明秩序的管理员,他们需要确保系统的稳态运行。

至于后世完全打乱了顺序的通行本的《道德经》,一方面是因为扶正天下的场景已经远去,如果这部经典为妄人所得用来窃取天下,这反而对天下有害。这样一部天下神器,是不可以随便传予他人的,所以使用一些乱序的方法隐藏其本意;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道教的产生,在宗教叙事下,需要从道可道开始构建一个玄妙的世界。

上面所说的《道德经》最原始的应用场景,我们从第一章的内容开始,就能发现一些端倪。。

这是先跟楚王分析一下,整个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什么样的:。

就像现代我们给企业做咨询,一上来不是抛售你自己的那套理论,而是帮助企业分析一下,你现在所在的大环境是什么样的,未来会怎么发展。把大环境弄清楚了,才好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发展方向。

也要明确一点,我们文明的传统,不是玄谈,而是时时刻刻立足于生存和发展。从这个角度也可以否定“道可道”那个版本的篇章结构。

紧接着第二章:。

其实就说的很直白了,侯王践行道,可以成为天子。

如果是一部电影大片,那么开场五分钟,一定会抓住你眼球。老子开场这一句话,就能直击听众心灵,甚至能让他吓的大汗淋漓,又激动万分。我们自己可以代入一下,想象自己是楚王的场景。

在说回整个脉络,我将全部内容分成12章。12这个数字,对应12个月,也是有讲究的。就像《庄子》的内篇的7篇,7这个数字,对应五大行星加上地球月亮。

第一章,是帛书老子前三章,算是开场白。以上德开头,亮明自己的观点;以为结尾,说明要想获得取天下的力量,唯有从道中汲取。

第二章,是从“反者道之动”到“圣人之在天下,惵惵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大概是帛书老子的04到12章。

这章有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这再次说明,我们一直以来的传统是实践,是用道,而不是在概念里兜兜转转。所以第二章的主题就是:入道。讲具体的操作办法,实践的办法。

这章以为开头,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践行道的标准。当你离道叛道作死的时候,一定会感受到一种惩罚力,让你回到道,这就是“反”。

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比如你把手放火上,下意识的就会被烫的缩回来。这个设定,从根源上就是道塑造出来的。还有身体的各种疼痛,其实都是一种信号,告诉你你做的不对。疼痛本身不是病,真正的病在其它地方。

这章还有很有名的一句“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据说通过站桩等方式修身的人,对这句话感受非常深。这是修仙的一种功法口诀。

入道之后,接着就是“守道:不脱不拔”。这就是第三章的主题。对应帛书13到18章。从到。

开头的这句历来比较让人费解,放到本章语境下,就是说想要守道,首先要远离“死地”。

这种智慧对我们也很有启发。比如现代人很多的病,都是大环境造成的。有的人检查出来恶性肿瘤,辞掉工作,远离城市,自己找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无忧无虑的生活几年,肿瘤自己就消失了。这就是改变生存环境的力量。

对守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里面第二节所言:德畜之。不断积德就能守住道。

结合上面说的改变环境和守德两点,自然就引出了。

抱道不离的极致是什么,就是你能把你所在的最大环境,整个天下都改变了,让整个天下都蓄满了德。

这其实也隐含着政治层面的意思,圣人取天下,是为了天下合道,而非个人私欲。这也是道德原理的必然选择。只有取下整个天下,让整个天下都能蓄德,才能做到抱道不离。

对道德经一些章句的解读,各种版本非常多,有的还特别夸张。但是就跟你写文章一样,是人写的,就一定有其历史背景,是在特定时空下的产物,也带有作者自己的意图。抛开历史背景,去无限放大《道德经》中的某几句话,是不合适的。把它当做一个有机体去看待,才会越读越舒爽,会有一种全身经脉打开的感觉。不然只会越读越迷茫,读到最后估计会发现整部道德经好像没一个字自己认识。

前三章,又可以算作一个大意群。上来把取天下的意图讲清楚,入道的大体方法讲清楚,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也讲清楚了。

随后的第四章,就开始上干货了。第四章的主题是,也就是说怎么把一个国家治理好。

你对面的国君被你说的热血沸腾了,感到天下就在眼前,迫不及待要行动了。那么接下来问题来了,我这样一个“国”,怎么在众多的“国”中胜出,最后取下天下?

第四章是从帛书老子19到25章,从到。

这里面有很多重要的原则,比如

治理国家要靠仁义吗?要靠军队强盛吗?都不是。如果病了就用去扶正;如果扶正了,就用去治理。最终让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相安无事,天下以此归顺。

道德经中非常重要的“无为”的概念就是在这章提出来的;还有被领导人应用的也是在这里。

其中比较难理解的有,包括道德经中多处出现的“下”,都不是谦下的意思。这应该用我们传统的易象思维去理解,注意一点,易象思维,不是取类比象。这个“下”,可以从自然界的“水”去理解。当然,水本身也是老子非常喜欢的一个“象”,有很多合道的特征,后文有讲述。

自然界的水,都是往低处流,越是低洼的地方,蓄的水越多。上面我们说了,“合道”是要靠“德畜之”的。看不见的“蓄德”,用“蓄水”去理解,就是地势越靠下,蓄的德越多。越是在水流的下游,蓄的越多。最终极的下游就是大海了。

如果粗浅的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国蓄德充足了就可以取小国;小国蓄德充足了也能取大国。这是基于道德原理在现实世界中的规律的阐释。

治国之后,下一章就是第五章:。治国是讲大原则,但是要想积攒足够的德,还是要靠老百姓,靠一件件的事情去达成,这是这章的主题,讲如何做事如何治理老百姓。

从帛书老子26张到30章,从到。

这里面有讲做事的名言:,还有励志格言。

因为,所以在圣人眼里是没有什么大事小事之分的,圣人所做的就是,全程、全天候、全方位的呵护。

这里还有对国君的要求,一定要以身作则、大公无私。

最后也描绘了治理的终极图景,“至治之极”是什么样子。这里没有GDP什么事儿,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没有任何负累,吃得好穿得好,哪哪儿都舒服。

然后就是第六章,帛书老子的31章到34章,从到。

前面描绘的图景是那么美好,但现实又是那么残酷,总是有一些妖妄之徒来破坏,怎么办,治好用兵了。

用兵之前,先说清楚基本原则。用兵不是为了争权夺利,按说圣人是为而不争的。用兵完全是遵循天道,因为是出于圣人对百姓的慈爱和保护,才不得不用兵的。

关于用兵这里其实讲的非常少,因为对用兵这件事,老子认为是“哀”的。这里面的原则,基本上也被《孙子兵法》继承了。

用兵之后,就是第七章,,帛书老子的35章到44章,从到。用兵之后,就是第七章,,帛书老子的35章到44章,从到。

上面的治国篇里面,是以“国”为一个主体去论述。这里则是以“国君”为一个主体去论述,讲解如何做好一个国君。

讲到这里,算是逐步进入到深水区了。

前面几章,讲一些通用原理,你对面的国君好像在听故事,听的心潮澎湃。到了这里,要开始直言国君该怎么做了,这就触及灵魂了。

这里,老子认为国君应当,就是不要追求浮华的东西,而要追求你内在的德。那些奢华的宫殿、美食都撤掉,美女也都赶跑,辛辛苦苦去做正确的事情吧!

说实话,肯定会犯难。

所以接着有了那几句非常难以理解的话。

做为国君,不要固守着你自己那点东西。为智,不以人智,还是值得推崇的。不知道自己那套东西的缺陷,早晚会进入病态。圣人为什么不会进入到病态,因为他不断的克服掉这些臭毛病(病病)。不断的克服掉这些,才能把自己扶正,进而匡扶天下。

国君的政策上,也不要想着去讨好老百姓,当然也不能搞三座大山压迫,让老百姓都不想好好活了。

另外还有对国君和百姓关系的说明:老百姓吃不饱饭,是因为统治者抽取的税太多,所以饥饿老百姓不贵生轻易赴死,是因为统治者太过追求个人生活奢靡,所以轻死。

通过这些关系说明,国君个人的修为,是关乎一国百姓的。对于国君来说,正确的原则是,要不断的想着怎么施与百姓,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而不能处处苛责百姓。

上面这七篇,就是整个“德篇”这部分的内容了。基本上该给国君讲的都蕴含在里面了。再往后的几篇,内容就比较玄妙了。这里我就简单说个大概吧。

第八章,从帛书老子的45章到51章,从到。

这一章的主旨是讲如何做一个天子的。通过前面几章,把治国、治民、用兵和为王几个方面论述了之后,基本上就可以在竞争中胜出,取得天下了。取天下并不是终点,因为前面说了,取天下非为个人私欲,而是扶正天下。所以取天下只是拿到天下的管理员权限,后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这也是为什么这章的内容比较玄妙,这一句话都吵了几千年。因为从这章开始,为天下来做架构了。为天下做架构,你首先要认清楚天地的基本原理。类似你做个操作系统内核,你肯定要跟你电脑硬件打交道。涉及到天地运行的基本原理,难度一下子就提升了,叙述的语言上也更加抽象更加玄妙了。天人对立关系,这时候也就出来了。

取天下之后坐天下,扶正了天下,再往后要做什么呢?老子的答案是:功成名遂身退。这就是第九章,从帛书老子的52章到57章,从到。

上善若水,是为了引出来,不要争名夺利,是身退的前提。其理论原理是,天德如此,圣人只是照做而已。甚至也在隐隐地讲这个事情。你不固守着你那个高位,可能对天下更有利

这一章,对修身也非常重要。因为身退不是说让你去死,类似退休,开始要远离政事,修身养性了。这里面也提到了一些养生的法则,比如这些。

这之后就是第十章了。用俗话来说,从天子的位置上推下来,我修仙去了。复命,是向天道复命,告诉老天爷,你交给我的扶正天下的任务我完成了。就个人修身来说,是向道而行,溶于道中,成仙了。

这是从帛书老子的58章到68章,从到。这里面玄妙的内容很多了,也很难讲清楚。要归根复命,见到“根”的真身了,得把这个真身描绘出来了。真身出来了,你怎么能接收到呢,这又是个问题。能接收到了,如何和谐相处,牵着造物主的小手愉快玩耍呢,也是个问题。都在这部分讲了。

随后是第十一章,算是总结性的,主题是。前面从各个方面讲了那么多,但必须强调,所有这些其实讲的都是一个道。这一章是帛书老子的69章到72章,从到。

天人同构的思想也主要在这章了,。到这来基本上都讲完了。

随后的第十二章主要就是总结了。把前面讲的内容再整个概述一遍。这是从帛书老子的73章到81章,从到。最开始的就是总结整部著作,就是我说的取天下的剧本。这里强调的是基本的原则,取天下,不是靠个人意志而来的,反而是要消灭个人意志,遵循天道而来。

这也算是对那些潜在的妄人的一个警告。

最后也是总结性的,是告诉对面的侯王,这一切都是道的巨大威力,如果你能守道,才会扶正天下。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侵删

学了金钟罩和铁布衫不但不抗揍,挨起揍来可能受伤更重

洪灾面前,那党那军那人依旧最可靠

路径清晰!欧洲发现的新冠病毒来自德特里克堡!

做强vs做梦:道路不同,百二十年攻守势易!

天刑人、世刑人,这个世道真坑人。

美利坚耍流氓是潇洒,其他人耍流氓就不行

后美国时代

“被害妄想症”,美利坚这个病得治。

战略佯攻开始,正义力量要开始慢慢占据主动了

为什么不抄中国作业!欧美的清醒人士在质问

罄竹难书!中国发布美国造成的严重人道主义灾难!

喜欢就请点亮“在看”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zz/9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