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了两千年的《论语》竟然是部“残缺修订本”?
《周易》和《易经》根本就不是同一本书?
学了这么多年的国学经典,可能好多都是假的!
听小编细细道来:
《道德经》的真实面目——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古书,其中就包括年前的古本《老子》(年后被称为《道德经》)。
结果经过整理复原,人们发现,该版本《老子》与我们现在流行的《道德经》版本,存在着一些差异。
古书都是微言大义,所以些许差别都可能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问题在于,这些差异是抄录笔误还是有心为之?
现在我们就摘录出五处来辨别一下,一起探讨探讨这桩千年公案。
第一处:《道德经》开篇
传世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帛书本;“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传世本《道德经》对照帛书《老子》,因避刘邦、刘恒、刘启、刘勶和刘弗这五代皇帝的名讳,将全文中的“邦”改成“国”、“恒”改成“常”、“启”改成“开”、“勶”改成“彻”、“弗”改成“不”,导致全书出现了整整处重大改动。
由于对原文总共三百多句话多达几百处的改动,传世至今的《道德经》造成了极为重大的传承损失,其残存的思想智慧,只是原著的凤毛麟角,不仅造成原著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巨大科学成就被彻底销毁了,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主题也是完全相悖的,比如“无为”的本意(“无”为不是“无”为)和“不争”之谬(弗争不是不争)。
所以国学班和书店里贩卖的《道德经》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绝杀、是彻头彻尾的误人子弟!
第二处:《道德经》第二章
传世本:“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帛书本:“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
二者差别不大,就是一个“之”字,但意义却完全变了。“有无相生”,与“有,无之相生”,第一个理解就像现在流行的阴阳相生一样,你生我,我生你,互为其根,自循环而无始终。但第二个理解却是“有,是由无而生的,无是有的根本”。
第三处:《道德经》第十四章
传世本:“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帛书本:“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二者只差了一个字,把“今”换成了“古”。按照传世本的理解,是要遵循古法来治理现代。所谓“祖宗之法不可易”,推崇周代之礼治天下。
但是孔子向老子问礼时,老子却告诉他“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你所学习的那一套,都是已经去世了很久的人所言。对这些很久以前的人说的话,要活学活用,不可拘泥执着。
所以按照帛书本的理解,则是要“与时俱进”,法随时变,以适应当下之法来治理当下。这才与《易经》的思想交相辉映!
第四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传世本:“大器晚成”
帛书本:“大器免成”
同样是一字之差。一个是强调坚持就是胜利,要耐得住寂寞,不断修炼才可成才;一个却是顺其自然之意,表示大才都不是刻意成就、人为造就而来的,而是道法自然,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选择。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合订校订本》
第五处:《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传世本:“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帛书本:“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说实话,“不知知”这句话,我一直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感觉莫名其妙,怎么也解释不通。我在网上翻来复去才找到一个勉强看得过去的解释——“:知道表现为不知道,这才是高明;不知道表现为知道,这就不够理智。”
后来我读了一遍《庄子》,这才恍然大悟。《庄子》里有个叫南荣趎的,他说:“邻里的人生了病,周围的乡邻询问他,生病的人能够说明自己的病情,而能够把自己的病情说个清楚的人,那就算不上是生了重病。
这就是“知不知”和“不知不知”的差别了:能够把自己的病情说清楚的人,就算不上是生了重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生了什么病,那才是真正的重病。
《论语》并不完整,《易经》也不止一部!
年,循着一个盗墓贼的足迹,考古队叩响了汉武帝之孙、当了27天皇帝、又被霍光赶下台的海昏侯刘贺墓的大门。
除了一万多件黄金、珠玉、青铜器皿,更让考古队惊喜的是《孔子屏风》和多枚腐朽、褪色、粘连的竹简。通过扫描,科学家们解析了竹简的部分内容:
《论语》、《易经》、《礼记》、《医书》、《五色食胜》、《悼亡赋》、《签牌》、《奏牍》,一共八个部分,尤其是是《论语》和《易经》的发现将改写历史!
现代流传版本的《论语》,是在《鲁论》和《古论》基础上历经多次删改而来。历史上也有记录,最初的《论语》版本,还应该包含有一本《齐论》,但是在年前的汉魏时期,它就消失在历史的茫茫迷雾之中。
我们只知道曾经有一本《齐论》,甚至知道《齐论》里可能有一篇《知道》。
现在,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篇《知道》里的每一个古朴的汉字了。“孔子知道之易也,易易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造也。”
《三字经》“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不管三易中的《连山易》和《归藏易》是否出自于夏商,它们都应该是《周易》的有益补充。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等待着我们的五千年文明被进一步确凿的认证。
既然此次考古公布的名字是《易经》,而不是常用的《周易》,从这个信号我们可以解读出,此次挖掘,很有可能是解读出了《连山》和《归藏》。
初本的《连山》,已于北魏时失传,迄今已有年,《归藏》于西汉初年失传(隋书记载),距离海昏侯的时代并不遥远。
民间传说《连山》是后来的风水术,归藏有祝融术和符咒内容,不管怎样,至少《周易》并不孤单。
连同帛书版《道德经》,增加了《齐论》的古本《论语》和《易经》三绝都可能改变我们中华文明时,让我们正本清源一窥先知原貌。
所以,作为国学文化传承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尽快学习和解读这些智慧读本,不要再像腐朽的书呆子、填鸭式灌输给我们祖国的花朵,愿真知照亮未来!
待续。。。
来源:易道文化研究会培训部
编辑:娟子
邮箱:gjydlt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0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