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怎样能感受到感觉道德经与心理治疗连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2/3/14

[美]GregoryJ.JohansonRonaldS.Kurtz著张新立译

——向原作作者及译者致敬。

续: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家庭纠纷,才显出所谓孝慈,

国家昏乱,才显出所谓忠臣。)

--第十八章

老子对习俗道德,提出尖锐的批评。如同后来的弗洛伊德一样,老子知道,外在的美德,可能是内在邪恶的面具。人们的心术不正时,才需要叠床架屋式的层层立法,以覆盖人心和社会的漏洞。

在治疗过程中,当咨访双方尚无意愿和能力接受事态本身的指导时,习俗道德就会支配并损害治疗过程。应用于日常一般交流的规则就会在治疗过程中也得到应用,而它们却妨碍了从“开悟心”角度所进行的非习俗的交流。刻意的举止得当反倒会阻碍自发性。

作为来访者,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想取悦治疗者,想表现良好,有时会表现得过分好。一切唯治疗者马首是瞻。我们常认为,治疗者一般都想让人讨好他,想让人欣赏他。我们不愿想到,他们喜欢挑战或批评。所以,我们常常反过来担起保护他们的责任。咨访双方的互相串通,彼此妥协,可能会使治疗经过长年累月的过程,而在结束时却没有什么现实性的结果。而由此我们那些不良个性特征不但没有改变,反而得到了强化。

尤金·金德林在芝加哥大学工作。针对什么因素使前来参加治疗的来访者获得成功,他做了大量的研究。他的研究结论认为,相比于聪明才智和知识水平,来访者的身体智慧对此贡献更大。在我们放弃所熟知的习俗时,只简单地体验,治疗就能得到进展。金德林倾听治疗过程的录音带,想听出作为来访者的我们是否能对治疗中的询问给予体验性的回答。如果我们没有做到这样,他就会预言说,治疗将会停留在原有的意识范围内的智力活动水平上,即使治疗进行很长时间也只会如此。治疗者可促发某种转变过程,它有助于我们对新的可能性开放,因为它帮助我们与这些导致我们进入身体体验而非我们的“理论”中的问题保持接触。对一个如“你哪只耳朵比另一只要稍微热一点”问题的反应,与“为什么你这只耳朵比另一只要热一点”问题的反应,两种问题所需的询问方式截然不同。在金德林的“聚焦法”培训班上,他教给人们各种方法,以便他们能对活生生的东西集中心神,能就某方面产生“感受到了的感觉”,而不是徜徉而去,就那方面进行什么脱离体验的理论化。尽管,由于体验中的身体知识从根本上来说是未经加工而无法受我们理论的束缚,因而它是令人感到害怕的;但是,老子警告我们,不要把它与抽象的习俗性智慧作交换,因为习俗性智慧粉饰了真理。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大道被废弃,才有所谓仁义。

出现了聪明才智,才有严重的虚伪。)

--第十八章

Tobecontinued...下期预告——十七.肯定造化:

坚信造化蕴智慧应知自身有灵机

改变,从阅读开始...

{线上共读,陪伴你}

你来

我都在

是喜悦生活方式分享之路径.《道德经》共读活动持续进行中。祝福我们都可以在无常的生活中找到令我们“欢喜坚固”的清宁,越读越开心。第二期《道德经》共读进行中!??如何报名??(记得备注:悦性读书)图文编辑

杨建秋-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1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