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网
络
学
游“函谷关”,寻《道德经》
作者/张辰罡
编辑/天美五星
?
?
借双休日携妻西行至灵宝,到函谷关访圣寻幽,瞻仰玄元皇帝——道教始祖老子著经遗址,并购置《道德经》以充己文化之资、知识之贫。
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区以北13公里处,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它北邻黄河南依秦岭,是连接洛阳与西安崤函古道的咽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曾发生过多次具有历史影响的战争。围绕这座名关还演义出“紫气东来”、“鸡鸣狗盗”、“玄宗改元”等历史典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函谷关又是我国先秦时期(公元前约年)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教创始人老子著述《道德经》的地方,因此而成为中国道教文化的发祥地。
老子生于公元前年农历2月15日,出生时白发白须两耳奇大而取名李耳。传说其母吃李子怀孕,胎育李耳九九八十一年才分娩,所以李耳出生时就有白须白发,时人称其老子。李耳聪慧好学,博识玄机,有洞察社会之目,经天纬地之才,以至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在该经中有广为传诵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的旷世箴言,给后人以明示和启迪。
唐太宗李世民自称是李耳之后裔,曾写有“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之诗句来赞美函谷关。另有《入潼关》诗把函谷险塞要地描绘的更加淋漓尽致,该诗曰:“崤函天地险,襟带壮两京;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弃儒怀远志,封泥负壮情;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把当年景象倾注诗间,犹如一幅车水马龙,喧嚣非凡,风风光光的画卷。唐玄宗李隆基有诗曰:“昔闻有耆叟,河上独遗荣;迹与尘嚣隔,心将道德并。”杜甫亦赞曰:“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这些诗都以不同笔法来赞美函谷关,思念在此著述《道德经》的伟人老子,称赞他远离闹市,迹驻函谷,潜心修道,才得以《道德经》闻世精神。又因老子的影响而让函谷关美名远扬,“紫气满盈”。
《道德经》是一部博大精深、词意锤炼的哲理诗,被世人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它不仅包含着玄奥的哲理,而其内容亦包罗万象。“道”是道教的基本信仰,是该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学说的精华所在。
道教本身对自己的基本经典《道德经》有传统的理解,这种理解和一般人的理解大相径庭。道教对此书的秘机是师授口传,对其玄理奥义是在修真养性的长期实践中去理解、顿悟的。据传老子一百六十余岁而去,他本人就是功夫极深的修炼家。他所阐述的大宇宙的基本原理,只有在人们的长期修炼及直觉沉思中才能彻悟。“道”在天,亦在人;在身,亦在心。这里的“道”涵指阴阳,是阴阳二气的中和、平衡与统一。“道”是无极,阴阳是太极;“道”是“无”,阴阳则是“有”。阴阳二气互相吸引、相互凝聚,必然生出一层一层的自然万物。自然万物皆分阴阳,植物、动物分雌雄,阴阳并立则为太极。太极之阴阳是对立的、矛盾的,同时又是统一的、互补的,这种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道德经》倡导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皆是指由负面走向正面。知己知彼,运筹帷幄,达到伸展的在于“得道”。守雄、守白、守荣、守刚、居上等均为阳,反之为阴,阴阳相当才能长存。如果片面地图荣华、享富贵,争名逐利,纵欲姿情,胡作妄为,守阳失阴,失去平衡,这就是失道。这样发展不但百事无成,而且物极必反,必然会遭到翻船毁坠的结果。
《道德经》全书八十一章,主要阐述了无极与太极及其相互的关系,讲了天道和人道的关系,目的在于使人道取法于天道,由太极返回无极,使人们回归先天纯粹的本性,即人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要诚心待人,不说假话,使自身的自然潜能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利用,这样才能成为得道者,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如果人们都这样做,就会使社会稳定,国帮振兴,天下太平,延长寿命。老子发现了这个“道”,就是万事万物宇宙自然界的规律,他又指出人类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并与“道”合一,即人知道了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违背规律,不悖逆科学,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历代的文人墨客笃信老子之道,崇拜道德之理,到函谷关祭奠老子,求德沐道,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妙句华章绝唱千古。诗人白居易的诗《读道德经》曰:“玄元皇帝著遗文,乌角先生仰后尘;金玉满堂非己物,子孙委蜕是他人。世间尽不关吾事,先下无亲于我身;只有一身宜爱护,少数冰炭逼心神。”该诗表达了诗人对老子的敬仰之情,盛赞了老子的德行和伟大。“丹心碧血垂青史,浩气忠魂贯日光;老子书传开道妙,谨思永念始玄皇”,这是怀念道祖的真情写照。“昔人已乘青牛去,海阔天高几曙暗;传流当年函谷关,常有紫气来其间。青年老人去不返,寂历荒台犹在眼;登高披基考遗踪,落日亭亭正春晚。”细读古人优美的诗句,漫步寻觅诗人的足迹,忆念道祖当年的幻影。
置身函谷,心随云动,寄寓“无为有中至,有从无中生”的玄妙境界之中,“烦燥顺风去,遐意随心来”。至灵宝,游函谷;求真情,获实感。故我乘兴赋诗一首:道家始祖著经书,无极太极心中悟;紫气盈关天地象,道法自然养万物。拜瞻遗宫思太初,定让须眉正气浮;紫气昭泰净心迹,玄元德道耀函谷。
因肩任宝丰县道教协会顾问的缘故,常应邀为道庙撰写碑文,今借文末,附录《龙山真武庙悟道碑记》供师友鉴赏。原文为:
宝邑东四十五里大龙山巅有真武庙一座,史有弘光,代有奇人。山由刘累豢龙而得名,地因师祖驾临而显胜。历代道友,驭鹤仙境;精论广播,地胜世荣。故顿悟禅绪,缀述此文也。
道则至高无上,深奥莫测,生命之最高哲理也。它是天地之本原,生命之根宗,亦使风雨雷电、动植土石尽含灵性,皆蕴仙质,故禽畜亦可修道非独人也。道乃阴阳,是天地之默契,神气之并合,而人类积聚慧根则为万灵之首,故立地顶天,驭化江山,循道修持者极易成真。因人身之元精、元气、元神为先天三宝,道法意运精、气、神于一体,自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而证真,法身以合天道暨证道之真传也。天道酬勤,道法自然,心依灵定,灵随心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则得矣。大凡以清静无为行道,天地悉归心胸,自可获乾坤无涯之元气,以养其微妙之色身。法身极至,心死神活,自然形神俱妙,色法双美,成为永远不灭之神仙,终日逍遥于云雾矣。
余幸获机缘,彻悟灵蕴,愿同修共证明识。大道现眼前,修者皆天缘;元神永不灭,任凭万劫变。凡人幼少性善,修道极易。及长物欲横流,气闭身乏,欲重贪奢而失纯朴真性,因而迷失方向,流落六道轮回不返。岂知,修道宜性善为基,应返朴归真,憨厚则通灵,玄极则更生。只有神气相法,获阴阳之合,方能成道永生,弃烦得乐。龌龊蕴灵,万象回真,聚智方明法,清朗自乾坤,人间天国可现矣。今祈和谐盛世,道染环宇,循顺天道,无为无欲,仙境妙法无穷矣。大道本无垠,生命万古存;不灭通三界,日月贯君身。寂息含道有,无为即成真;自然施法性,道合铸仙神。此乃机缘献世,悟者灵通天地也。
赞曰:龙山祖师,惠及世人。历代道童,凡体归真。远古刘公,广播精魂。鼓台左护,香山右邻。背依嵩岳,襟纳龟神。形域殊胜,九州龙门。天庭降瑞,蛟游祥云。吾侪得道,盛纪兆运。欣然欣然,录古叙今。勒石相传,世证道心。
宝丰县道教协会顾问张辰罡沐手悟撰,宝丰县道教协会会长朱宗胜核准,龙山真武庙管委会敬立。岁次戊子季冬。
张辰罡
年12月31日
作者简介
张辰罡
张辰罡,,字恒公,又名张公羽,原名陈树钢,号润儒翁。河南省宝丰县人,现为人社局退职公务员。曾做酒工3年,当法官12年,劳动监察执法30年。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研究员,省市县妇联家庭教育国学讲师,市作家协会会员、地域文化研究者,平顶山市张姓委员会宝丰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宝丰县佛协、道协和曲协顾问,诗词楹联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诗联格律》《龙墨呓语》《宝丰诗词选》《宝邑碑铭》《教子之道》等作品。策划摄制《观音故里》专题片,撰写叙事万言诗《海南行》,培子独立成家立业,现为海南大家植物学博士后。
平台简介
网络文学
NetLiterature
编审
天美五星
做时尚之事话文化之观
正生活之风扬艺术之能
传播原创文化弘扬创作精神
感谢你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1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