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道德经》通解·章廿四
原文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为主。红色字体为原本残缺、后人校补。
原文:
希言自然⑴。风不冬朝⑵,暴雨不冬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之⑶,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⑷同于道;德者同于德⑸;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注释:
⑴希言自然:希,本义指疏,引申为少;“听之而不闻,名之曰希”,“大音希声”;《道德经》中的“希”是指“寂静无声”的意思。天地间只有振动、没有“声音”,声音是人的耳朵感受振动转化而成。能感知运动变化是生命生存的基本条件。言,说,说的是。自然,自己生成的、原本就有的、本来就是那样,泛指客观存在的一切。☆希言自然,寂静无声说的是自然。
⑵风不冬朝:冬是“终”的初文;终,本义指末端,引申指最后、完成、结果、终止,由结果引申为穷尽。☆风不终朝,风不能持续一天。意思是说,剧烈的运动变化不会一直持续下去,总是要寂静下来、稳定下来的。
⑶而弗能久之:且天地也不能让剧烈的运动变化持续下去。
⑷从事而道者:从,随行、跟随、顺从、依从、采取某种处理方式。事,事情、工作、做事。☆从事而道者,跟随道做事的人。后文的“德者”、“失者”前面省略了“从事而”;即从事而德者、从事而失者。
⑸德者同于德:应该是“从事而德者同于德”。德同得。同,本义是合力、会合,引申为“相同、一样”,“一起、共同”。同于,与…在一起。☆德者同于德,跟随得做事的人,与得在一起。
通解:
希言自然。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之,况于人乎?
寂静无声说的是自然。暴风骤雨不会持续一整天,(会很快归于寂静);谁在做这些事?是天地,且天地也不能让暴风骤雨持续很久,何况人呢?
★虽然万物都在运动变化,但剧烈的运动变化总是短暂的,很快会归于稳定、寂静。为什么剧烈的运动变化不能持续下去?因为精神有惰性、物质有惯性,精神引发的剧烈运动变化能被物质惯性克制,很快使它们之间的矛盾斗争趋于稳定、归于寂静。详细原理请参阅《道理与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1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