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2/5/29

BY文忆紫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①。候王若能守之②,万物将自化③。化而欲作④,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⑤,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⑥。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⑦。

[译文]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注释]

1、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2、守之:即守道。之,指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4、欲:指贪欲。

5、无名之朴:“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真朴。

6、不欲:一本作“无欲”。

7、自定:一本作“自正”。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道常无为,

顺自然也。

而无不为。

万物无不由为以治以成之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化而欲作,作欲成也,吾将镇之无名之朴,不为主也。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无欲竞也。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所不为而无为之之意耳。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圣人以无为化物,万物化之,始于无为而渐至于作,譬如婴儿之长,人伪日起。故三代之衰,人情之变,日以益甚,方其欲作,而上之人与天下皆靡,故其变至有不可胜言者。苟其方作而不为之动,终以无名之朴镇之,庶几可得而止也。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圣人中无抱朴之念,外无抱朴之述,故朴全而用大。苟欲朴之心尚存于胸中,则失之远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1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