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读前必知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2/6/27

道德经是中华文明最基本的世界观与思维方式,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修身、治世之学。

《道德经》推崇“无为”。无为,主张统治者对自然法则抱有敬畏,尊重社会生态的自组织功能。

《道德经》第一次提出了修真的概念,“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每一个人可以通过观察大自然的演化,领悟可持续发展的法则,建构开放的思维方式。老子要告诉我们的,不是去找一个终极的解决方案,而是打破思维方式的桎梏,让人生的道路向着未来开放。

《道德经》成书背景——紫气东来。

春秋末年,东周王朝的首都洛邑发生大兵变。兵变者将国家档案馆的典籍档案夺走一半,作为国家图书馆的老子于是告罪还乡。老人家骑上一头青牛,朝西边函谷关的方向行去。

函谷关的关令名叫尹喜,会望气之术。尹喜半夜看着有紫气万丈自东边缓缓而来,知道有圣人要来,于是每日守候,把骑着青牛的老子拦在了关前。

那个时候,老子是真正的大名人,是整个体制内公认的最有学识、最有智慧的大师,体制外的大学者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道。固然说圣人无常师,然而孔子在关键思想上向老子请教,执弟子礼实属分内的事情。

尹喜对老子说:“老人家,您是当世的圣人,在王都呆了那么久,一定了解真实情况。现在天下乱象已生,还请您给我们指一条生路。”于是,老子就在函谷关停下来,著书立说,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

《道德经》的结构

《道德经》共八十一章,一到三十七章为《道经》,三十八至八十一章为《德经》。

《道经》的主题是悟道,人道向天道学习,它是思维方式层面的。

《德经》的主题是修德,培养领导力,它是实践层面的。

《道德经》是老子作为体制内的人,将那时仅传授给帝王家王子们的精要传播开来,是对帝王学的高度总结与批判。

五千言既出,破开蒙昧,雨露均沾,民间从此有了文化思想的基石;有思想必然有批判,自此也就开创了中华文明追求真理、批判王治、百家争鸣、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文化传统。儒家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个评价实在只有老子才能担得起。

《道德经》的注本、传本

传世的《道德经》注本难以统计,但影响最大的有两个:王弼注本与河上公注本。

王弼是魏晋时期的玄学天才,年二十六而逝,他的注本是思辨的、玄学的,较少落实于治世实践。

河上公是汉代的大隐,黄老道家集大成者,其注本侧重修真,讲修身治世一以贯之之道,有些地方甚至涉及帝王心术。河上公注本在出发点上更贴近《道德经》的原旨,因此不少学者评价其实际价值高于王弼注本。

传世本之外,现代出土有两个重要版本: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和年湖北荆门市郭店村楚墓出土的楚简《老子》。

帛书本分甲、乙两个独立抄本,对比补缺之后,可以得到一部基本完整的《道德经》。甲本不避刘邦的讳,其抄写时间应该在刘邦在位之前,不排除为秦末所抄。乙本则避刘邦的讳,但不避刘恒的讳,抄写时间可推断为刘邦在位期间。两本均早于河上公注本,而河上公注本又早于王弼注本。

道家的源流

第一是思想的道家,或者说清净的道家。这一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1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