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报怨,也可以说报怨以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儒家的道德追求。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却从来没有这种主张,孔子的主张是从直报怨,以德报德。经典成语报怨以德却出现在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
从孔子开始,就对以德报怨进行了曲解。以德报怨从字面上来看,用恩惠来报答抱怨,然而对老子道德经中报怨以德,却不能这样理解,儒家对道家进行了曲解。
老子的报怨以德该当何解。老子的德,是一种高尚的人文精神,指的是顺从世界万物的规律去做事,是一种大德而不是恩惠,好处这种儒家这种小德。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为无为讲的是以作为之规律进行作为,为是一个动词,当进行作为讲;无为是一个名词,应当理解成作为之规律。这种结构在老子道德经中经常看见,大都可以按照此方式进行理解。这段经文可以译成:以作为之规律进行作为,以做事之规律进行做事,以品味之规律进行品味,要注意大小,多少这些量的变化,用德来代替报怨。报怨以德讲的是,用顺从世界万物之规律做事来代替抱怨。
从报怨以德来看,先秦诸子百家文化经常被曲解,我们要正确地理解,那是我们文化的源头。
参考资料帛书老子校注高明撰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2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