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奥秘 >> 正文 >> 正文

以百姓为刍狗,老子在道德经里是要提倡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3/3/7
北京扁平疣权威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813030.html

今天继续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在这里第一次提到了“仁”,但令人惊诧的是他竟然提倡“不仁”,这与儒家看待“仁”的方式可谓是截然相反。在儒家提倡的道德体系里,“仁”是作为关键核心存在的,所谓“仁、义、礼、智、信”,“仁”是第一位的。那“仁”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儒家的“仁”,在论语里,多次提到了“仁”。“克己复礼为仁”,以能讲礼为“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以能体谅人为“仁”;“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为仁”,在这里,“仁”已经包括了儒家的其它道德思想,成为“道德”体系的核心。如果简单点,用孟子的话来概括“仁”就是“仁者爱人”。那在道家的思想体系里,起码在老子这儿,“仁”却显得一点都不重要。纵观《道德经》全篇,提到“仁”的地方并不多,也都没有什么好的评价。象“绝仁弃义”、“大道废,有仁义”、“失德而后仁”。在老子看来,“仁”比起“道”和“德”来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

在本章中,从句子上下文来看,老子对“仁”的定义应该和“儒家”差不多,也是“爱人”之意,但他倡导的确是“不仁”。何为“刍狗”,按河上公的注解是“刍草狗畜”,按《庄子·天运》篇的说法:“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应该是用草和饰物扎成一个狗的形态,用作祭祀。其实不管哪个解释,都影射为轻贱之物,我们姑且称之为“草狗”吧。“天地可不讲什么仁爱,万物都像草狗一样,圣人也不会有仁爱之心,把百姓像草狗一样看待”。……这也太伤人心吧,竟然把我们都看作草狗。但仔细想想,可能真是那么回事,天地可不管你是人是狗,他要打雷就打雷,他要下雨就下雨,他要地震就地震,他要发洪水就发洪水,不分人畜草木,一视同仁。人不是要寻求“道”吗?人类上天入地,苦思冥想,不就是为了想知“道”吗?虽然有点残酷,但老子告诉你,这就是天地之“道”,自然之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我在前面篇章解释过,老子所说的圣人都是指先古时期的帝王)要想长治久安,就应该象天地一样,对百姓不分亲疏贵贱,同样看待。有仁之意,就会有恻隐之心,就会以自己的个人喜好别亲疏,分贵贱,就会有不公正,纷争随之而起。有些芥蒂可能就是问了句你更喜欢爸爸啊,还是更喜欢妈妈之类的话产生的,所以庄子说:至仁无亲”。

再看下一句,我们先看看橐(tuo音二声)龠(yue音四声丿是什么。巜说文》橐解为囊也,龠解为乐之竹管乐器,三孔。另有把这两个字作一词解释为风箱,橐为皮制外壳,龠为进出气的管子。我觉得释为风箱(古时烧火时用来鼓风,使火旺的器具)比较恰当。老子在这里把天地之间比喻为一个大风箱,这个风箱你不动它时,看似内部空虚,但满含着气,饱满充实,当你动起来时,气外溢,自己扁了,火(隐喻为纷争)旺了。正如天地之间充满了气,不动时,万物一片祥和,动起来,天昏地暗,席卷一切。那人也是如此,言就是气出于囗,但你千万别把这扯到真气上来,老子绝不是教你什么养生。你发言为了什么,不就是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有观点就有立场,有立场就会附合一边,而反对另一边,就有争议,就可能有祸,你的命运(数就是命数)就可能会遭遇困境(穷古时多指困难的境地,没钱的穷多用贫字),你还是把话憋在肚子里(“中”,内也)吧。这就是“言数穷,不如守中”。

谢谢阅读,明天继续,前几篇传送门在此:怎样看懂玄而又玄的《道德经》?来!来!来!做个脑保健操先

读《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看懂这句是关键

《道德经》中“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老子究竟是要指哪两者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是在鼓吹消极吗

“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是在“愚民”吗

怎样解决文明冲突,两千年前老子就给出了答案,可惜我们没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23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