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九章:舍得相生;学会放弃,才能得到更好的
(本文以帛书修正版《道德经》进行阐述)
第十九章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为了便于理解,先对文中的字词做一些基本注释。绝,隔绝、摒弃。弃,摒弃,放弃,在这一章中可以看做与“绝”同意。圣,这里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指君王,二是指自许高高在上的心态。智,智巧,智谋诡诈。民,民众。利,利益、益处。仁,仁爱。义,义气。复,回复。孝,孝道。慈,慈爱。巧,这里指虚浮不实。三言,指前面的“圣智、仁义、巧利”。以,凭借。为,作为。文,通“纹”,装饰、修饰。未,还没有。足,足够。故,所以。令,让、使。之,指前面的“民”。属,归属,这里指归属感。见,通“现”,表现、展现。素,本来的、原本的。抱,这个字要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怀有,表示心念本来如此;二是紧紧地结合;两者合起来理解为“表里如一”。朴,朴质、朴素。少,这里指“尽量减少”。私,自私自利。而,而且、并且。寡,与前面的“少”意义相近。欲,欲念、欲望。学,这里指“模仿”。忧,忧虑、忧患。
第一句: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一句的大意是:如果君王可以摒弃掉那种高高在上的心态,自视与众人平等,也摒弃掉用智谋诡诈的方法去进行治理,民众所能够获得的益处可以多出上百倍;如果可以摒弃仁爱和义气的重视和宣导,民众间自然而然地会回复到重视表现孝道和表现慈爱的状态;如果可以摒弃掉虚浮不实的事物和言论,也摒弃掉那些趋利的思想,那么盗贼也将会不再出现。
绝圣弃智,现阶段“绝圣”问题不大,“弃智”是没办法做到了,这个可能要到“大同”,或者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阶段才能达到。在我看来主要有三大问题:一是我们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够,贫富差距也比较大;二是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在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里,通过学识差异争名夺利的事情比比皆是;三是国际化,国际化所带来的斗智斗勇的事件屡屡发生,所以就算我们自己做得很好,也没可能阻止国外的干扰。
绝仁弃义,“绝仁”目前也极其困难,一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仁排第一位,已经影响了几千年;二是西方教会的影响,他们自从进入我国以来,为了招揽信徒,表现自己的良好,基本上也是把仁爱整天挂在嘴边。所以不管是内因还是外因,“绝仁”是很难做到了。“弃义”这一点倒是在逐步实现中,现在所谓的“同生共死、两肋插刀”什么的,基本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法治与利益,这一点就不多说了,应该都深有体会。
绝巧弃利,这一点根本就做不到。比如金缕玉衣贷款事件,各种假大师层出不穷,新闻经常有报道。目前的“去杠杆化”,也是“绝巧”的一种手段。
第二句: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这一句的大意是:如果要凭借圣智、仁义、巧利,这几样来展现一个人的品行,或者用来展现一个国家的治理情况,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就必须让民众有正确的归属感。
第三句: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这一句的大意是:对大家真诚一些,表现出事物原本的情况,而且应当表里如一地去对待;尽量地减少自私自利的想法,尽量地减少生活必要之外的欲望,这样可以对他人减少伤害;摒弃掉那些为了像样而进行的各种模仿,用心去实践,去把该完成的东西认真努力地去完成它,这样可以更加踏实,更有底气,以免发生忧虑。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2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