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本,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帛书本,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经,就开头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就引来了无数人的争论和注解,我也分享下我之拙见。
开篇的一个建议,是将通行本老子和帛书版老子互相参照解读。帛书老子,出土于年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和文本研究证明,下葬在汉文帝时期的《帛书老子》,下葬时已是旧物或古董,下葬时间比成书于汉昭帝时期的《道德经》更早,所以帛书老子更接近原书原貌,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首先,古文中的“道”字,如何理解?
“道”字,在古语中,大约有四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道路。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规矩、道理,代表一定程度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如《孙子兵法》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大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大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玄妙幽微,深不可测!
四,“道”就是说道,说话的意思。但请注意,把说话用“道”字来代表,那是唐宋之后的口头语。比如唐宋间的著作,在语录中经常出现有:“道来”“速道”等。明人小说上,也有“某某道”等用语。但如果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时隔几千年,口语完全与后世不同。春秋战国时代,表示说话的用字,都用“曰”字。如“子曰”等。由此可见,《老子》原文“道可道”的第二个“道”字,应该不可作“说”字解释。
其次,如何理解“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的第一个“道”,可参考上面的第三种解释,是形而上的大道。“道可道”的第二个“道”字,可理解为第一个“道”字的名词动用,并蕴含上面的第二种解释。“道,可道,非常道。”可理解为:形而上的大道,可以去归纳总结出一些世间法通俗意义上的道理,并且可以去遵照、去执行,但世间法通俗意义上的道理不是永恒不变的无所不包的形而上的大道,所以我们不能执着于世间法通俗意义上的道理。世间法通俗意义上的道理,只是我们管中窥豹所理解的形而上的大道的中一小部分,被我们用文字语言的形式组织表达出来。但是,当我们用固定的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时,也要明白形而上的大道,拥有无上奥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我们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大道的全部内涵。
再次,如何理解“名,可名,非常名”?根据古人写文章讲究工整的对仗关系,同理,“名可名”里第二个“名”字可理解为第一个“名”字的名词动用。“名,可名,非常名”可理解为:名号是可以被用来命名、称呼的,但它不是永恒不变,覆盖一切内涵的名号,所以不要执着于一时的名号。第一个“名”是说,我们这个世界的万物,都有它的称谓、内在属性和外延表现。第二个“名”是说,我们可以给万物命名,但是我们给它起的一时的名号,不是永恒的,这个名字只能反映这个事物的一定的角度和特点,无法涵盖它所有的内涵和外延,所以“姑且名之”,就是暂且给它起个临时的代号,让人们先大略的认识了解它。
佛家《金刚经》记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可与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相互比照,理解贯通。大道同源,由此可见。
最后,解释下“常”和“恒”,二者同义。因汉文帝刘恒称为皇帝,后人为避皇帝讳,改“恒”为“常”,所以通行本用“常”字代替帛书版的“恒”字。
老子道德经一书博大精深,字字珠玑,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品读老子,可能有不同的认知感悟。其他的解读,待有时间再分享拙见,供大家参考。请大家多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am/13208.html